“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么待遇?

日期:2023-01-29 11:15:3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正一品是中國古代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正因為級別最高,才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評得上“正一品”。想要成為“正一品”并非易事,僅靠個人的實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得靠運氣加持。

像歷史上我們所熟知的鰲拜、和坤、劉墉、紀曉嵐他們都是“一品”官員,不過紀曉嵐曾擔任的太子少保,只能屬于“從一品”,相比“正一品”要略低一級。

然而細看這些人物的個人簡歷,要么個人能力出類拔萃,要么家底殷實,絕非等閑之輩。

可見,想要評上“正一品”可以說是比李白的“蜀道難”還要難!

清朝“正一品”的俸祿有多少?

既然“正一品”的等級這么高,那它一年的俸祿也不少吧?

在今天社會,我們的工資構成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私營企業員工工資構成可能包括基本工資、績效提成和獎金等;外資企業的員工工資構成可能包括崗位工資、績效獎金、津貼以及年終獎和其他各種福利。

同樣的,在古代社會官吏的俸祿構成也不止一種。清朝時期的官吏俸祿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俸銀和祿米。

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清朝“正一品”官員每年的標準俸銀是180兩,祿米是90石。

按照今天的白銀市場價來計算,每一克白銀大約5.1元人民幣,一兩等于50克,一石等于120斤,那他們每年的工資也就約45000元,外加10800斤糧食。

但我們知道,上文提到的和坤,他在歷史上可是出了名的奢侈,這45000元擱現在工薪階層而言都不夠一年日常生活開銷,更何況是和坤。

和坤可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府邸宅院、丫鬟仆人哪個不需要花錢?

所以除了這些基本的俸祿外,清朝的官員還可以額外獲取養廉銀、冰敬和碳敬。

所謂養廉銀,是清朝特有的薪酬制度,利用高薪來杜絕貪污事件的發生,才取名為“養廉”。

養廉銀來自地方的賦稅,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正常薪水的10倍到100倍。

像我們熟知的臺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才155兩,養廉銀卻達一萬兩;

至于“冰敬”和“炭敬”是明清時期地方和下級官員在夏冬季節給自己頂頭上司的“孝敬”,表面上說是“孝敬”領頭大人拿去買冰消暑、買炭取暖,本質上就是一種被體面的行賄行為。

這樣下來,“正一品”官員的原本的俸祿加上額外的所得,每年的收入的還不得噌噌噌往上漲!

清朝“正一品”的福利如何?

官至“正一品”,除了擁有豐厚的俸祿外,還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優惠。無論是個人社會地位的提升,還是對家族的發揚光大,甚至是子孫后代的恩蔭,都是莫大的榮耀。

我們知道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勛、權臣,早年隨皇太極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他也曾官至“正一品”,朝廷為他置辦府邸,賜封名號,給他權勢,深受皇太極信任。

同樣官至“正一品”的還有劉墉。劉墉本就出身于名門望族,家中世代為官,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墉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考試而成為進士,在為政期間,兢兢業業。

官至“正一品”的他不僅維持了家族的名譽,子孫后代也可以憑借他的望譽享受恩蔭之惠。

不僅如此,等到“正一品”官員致士之后,他們依舊可以一邊領著俸祿,一邊享受老年生活。

晚年時期的紀曉嵐便是如此,雖然他只是“從一品”,但他仍然一邊拿著朝廷的俸祿,一邊悠哉游哉頤養天年。

紀曉嵐八十歲大壽的時候皇帝還親自為他祝壽,等到他去世后,皇上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謚號“文達”。

僅是“從一品”就有此待遇,那“正一品”豈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縱觀清朝“正一品”官員的待遇,無論是俸祿還是其他福利,可以說是相當好了。

這也就難怪古代明明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但比起成為富商,每年還是會有大批人選擇參加科舉考試入仕,甚至有些人堅持考了十多年,哪怕頭發都花白了。

一旦成為進士,深受皇帝重用,被賜封為“太師”、“太保”、“太傅”,評上了所謂的“正一品”官員,那就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和至高無上的榮譽!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你會選擇成為一名富商,還是成為一名“正一品”官員呢?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