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要輕易辭職,特別是國企、央企等單位?

日期:2023-02-24 11:14:4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1、公司的效益如何?長期看是不錯的,可以留;已經在虧損或者行業沒有前景,建議走;

2、你的崗位如何?有挑戰,與市場接軌,發展的機會不錯,可以留;事務性的工作為主,晉升機會小,建議走。

3、公司的氛圍如何?氛圍好,任人唯賢,而你恰好沒有背景,可以拼一把;氛圍不好,你又沒有關系,趁機會走。

4、主動學習,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不定期的把自己放到市場上去找找工作,測試一下自己的市場接受度。

想要跳槽私企,你需要關注這幾點:

1、行業要找準,夕陽產業不要去;

2、老板要認準,私企管理全看老板風格,暴脾氣的老板不要跟;

3、薪酬要了解,私企薪酬很多都是實實在在跟業績掛鉤的,一定要談好你的保障性收入,不達預期,含糊表述的不要去;

4、還是一樣,保持好你的競爭力,最好能掌握一些重要資源。當面試官問你“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時,實際上是在問什么?

好消息是,當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說明兩點:第一,面試已經接近尾聲;第二,這次面試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經歷的面試。面試官,基本不會在面試的開頭,就先問你期待的薪酬是多少的。這個問題,一般是在面試官對你有了一步初步的了解和判斷之后才問的,問的目的就是進一步確認你跟崗位的匹配性。

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雙方看“對眼”之后,關鍵就是價格的問題啦。價格不合適的話,就算彼此再怎么欣賞,也是沒有辦法合作的。

所以,回到題目,面試官問“你期待的薪酬是多少”到底在問什么呢?

1.一般來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字面意思:你期待的薪酬是多少,跟我能夠給的薪酬空間相比有多大的出入。

如果正好合適就非常棒了;如果還在可控范圍內,可能會跟你談談,壓一下薪酬預期(比如介紹一下未來發展前景呀、公司的薪酬福利啦,這些都是為了告訴你——不要只看月薪是多少嘛);如果差距特別大,恐怕面試官內心會有一種“辛苦了半天,快要涼涼”的感覺。

2.特別的情況下,問薪酬期待也可能是要核實面試者提供信息的真實性。

比如,你之前的經歷上各種的高大上,但是薪酬期待卻明顯過低,這不由得不讓面試官懷疑你之前的信息是否是真實的。反過來,如果他懷疑你提供的信息不真實,也可能通過問薪酬的方式也探一下底。

那么,對于這個問題要怎么回答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面試問薪酬待遇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作為面試者應該在面試之前就考慮清楚。那么,如果面試官問的時候才開始拍腦門,說句不好聽的,說明你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面試者。

那么,到底說多少合適呢?這肯定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跟我們買買東西一樣,誰都想低買高賣,如果我們的"報價"太低,確實有可能會吃虧。所以,關于說多少合適呢?

1.知己:就是你知道自己實際想要的薪酬是多少。

不管是應屆畢業生校招,還是在職的人跳槽,每個人在求職的時候內心都有桿秤。最基礎的是滿足自己的生活成本;然后,肯定不能免俗的,還要跟自己的同學或者前同事比比,落差太大肯定不舒服。

當然,具體金額不是多多益善,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來看,可以參考自己過往實習公司的正式員工的待遇、自己原來工作單位的待遇,確認自己能夠接受的最低薪酬是多少、比較期待的薪酬是多少。

2.知彼:就是評估對方可能給的薪酬空間是多少。

有可能的話,最好找內部熟悉情況的人問問,這樣你的報價就更接近對方的底價啦。但這樣的渠道不一定會有,如果沒有的話建議:一是,可以退而求其次,找相關行業的朋友問問行情;二是,從網上找找網友分享的信息,包括一些招聘網站公布的平均數字、一些網友的分享等。

結合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情況,大體確定一定薪酬空間范圍,會更靠譜一些。

3.結合自己的匹配度適當調整。

有了前面兩步的基礎,薪酬大概范圍應該是有了。那么在范圍內往高了報還是往低了報呢?如果特別自信你的能力而且這個機會也沒那么重要,就報一個高的;如果不是特別自信或這個機會特別重要,就報一個中等或偏高的;但是,不建議報低的,你報出來以后,對方有意的話會跟你再談,對方無意的話報低了也是沒戲,反而襯著自己比較心虛。

最后,在具體談的時候稍微留點空間。

面試官問你薪酬的時候,不建議什么都不說,但也不是說一個數就完事了。我們常常說,面試的目的就是溝通信息的。所以,在說出自己的期待薪酬范圍之后,建議再多說兩句:

第一句,是留一些空間,比如除了工資我也比較看重公司的發展、技術、成長等,所以,也是可以商量的(大概是這個意思,具體根據自己應聘的崗位再打磨一下措辭);

第二句,是多問一些信息,比如問問對方的福利制度、薪酬晉升制度等等,了解多一些信息,才更方便自己最后決定是否接受對方給的薪酬標準。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