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教育法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性經常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記者對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教育領域的政策進行梳理發現,各地財政繼續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四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確保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寧夏也提出必須確保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在各級各類教育投入中,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成為重點。山西今年將建設100所公辦幼兒園,建設改造500所寄宿制學校;內蒙古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04所、中小學676所,新增學位6.9萬個;河南將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0萬個,新建150所鄉鎮寄宿制小學。各地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努力破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教育問題。
在加大教育投入過程中,各地還不斷推進更高質量、更具內涵的教育公平。浙江提出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家長常住地100%保障入學,就讀公辦學校達85%;北京將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湖北將深入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提升工程、新建義務教育結對幫扶示范性教聯體100個。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促公平有效手段,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向優質均衡發展。
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定位的表述做了較大調整,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年,不少地方都將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為產業發展培育優質人才提上議事日程。上海提出將打造一批產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做強做優職業教育,擴大職工繼續教育“雙元制”試點;安徽提出深化校企“雙元”育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教育、產業、科研相銜接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機制;福建將推動中職、高職、本科一體化貫通培養改革試點,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推動更好養老服務
據民政部統計,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養老服務已經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解決好養老服務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為今年各地民生清單中的重要事項。
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居家養老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也是絕大多數家庭和老年人的選擇意愿。怎樣解決居家養老的不便或困難?山西今年實施城鎮社區幸福養老提速工程,讓老年人能夠享受“家門口的幸福養老”,提高城鄉低保家庭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天津將建設養老服務綜合體30個,對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居家適老化改造服務;江西將新增家庭養老床位1.3萬張,繼續為1.2萬戶以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
養老金是老年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多地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北京日前發布的2023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分工方案中,明確提出在今年12月底前,繼續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工傷保險定期待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福利養老金標準;河南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在原每人每月113元的基礎上增加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河北明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123元提高到133元,增長8.13%。
實現老有康養離不開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浙江今年全面推行養老服務“愛心卡”制度,助餐配送餐村(社)覆蓋率達到85%,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家縣級醫院建有安寧療護病區,康養聯合體鎮街覆蓋率達100%;江蘇重點打造“蘇適養老”服務品牌,深入推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更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海南正在推進健康海南行動暨人均預期壽命提升行動,發展普惠性養老,并開工建設海南省老年醫療中心一期等項目。 (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 李 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