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初出茅廬這則成語原指三國時期諸葛亮剛離開他隱居的地方跟劉備去打天下,形容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擇以充后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初出茅廬中的茅廬指的是誰的住處?
初出茅廬”中的“茅廬”本意是指( )的住處。
A.劉備 B.諸葛亮 C.司馬光 D.司馬遷
答案:B.諸葛亮
茅廬:草舍。原指諸葛亮結束隱居生活輔佐劉備,初次與曹軍交鋒就得勝而歸。現多指年輕人剛剛進入社會,初次走上工作崗位,還不成熟。
【示例】
①魯迅《彷徨·高老夫子》:“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廬’,我們準可以掃光他!”
②臧克家《老舍永在》:“當年他是一個文壇巨子,而我呢,卻是初出茅廬的一個小兵呢。”
【出處】
①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②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九回:“那署院一聽他問這兩句話,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廬,不懂得什么。”
【近義詞】
①少不更事
【反義詞】
①身經百戰 ②老馬識途 ③老謀深算
【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并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愿借主公印劍一用。"
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
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后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云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
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后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
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
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
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
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
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