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混沌學園(ID:hundun-university)授權轉載。
最近,有媒體報道,碧桂園集團正在著手進行區域組織架構調整,將現有的73個區域裂變成100個以上,這是今年碧桂園第四次調整區域組織架構。
除了碧桂園,不難發現,今年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都頻頻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近兩個月,可口可樂陸續宣布了組織架構調整,以及與之相伴的各大市場的人事任命;
6月,飛豬進行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涉及總裁、酒旅及國內生態業務負責人以及海外業務負責人等;
5月底,快手發布內部信宣布組織架構調整,主要涉及商業化、運營、產品等多個核心部門。
再看過去一年,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進行了組織架構重大調整,小米更是夸張,在上市不到八個月的時間里進行了五次組織結構的調整。
為何大廠們頻頻對組織架構“下手”?
這意味著企業的核心矛盾發生了變化,目前中國已進入社會全面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行業都面臨沖擊。作為行業巨頭,相對于普通企業對環境變化更敏感,它們的組織架構調整,一般預示著本行業企業以后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在這背后,其實折射出每個企業無法避免的成長之痛。
《成長之痛》一書認為,那些由組織的發展與其規模及復雜程度不相匹配而出現的問題,叫做成長之痛,這些疼痛提醒組織必須要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轉變。
所以,對企業而言,組織架構至關重要,關乎企業成敗。
那么,如何對組織發展進行適時的調整?怎樣才能將組織成功帶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呢?
今天的這篇分享,正是回答這個問題。
本文綜合了混沌大學創新領教錢滔在有系消費營的課堂上《企業成長和組織建設》一課及埃里克.G.費拉姆豪茨的《成長之痛》的觀點而成,我們將剖析企業每一發展階段的成長之痛,并思考痛之外如何療傷。
授課老師|混沌大學創新領教錢滔
文|混沌大學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混沌校友會 劉婷
01減輕成長之痛的經驗法則:防患于未然
管理的核心是把資源整合好,發揮好價值,做好增值服務。這個過程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大家掌握的資源價值最大化。
這種關系我們通過架構及流程呈現出來,組織體系建設包括機制、流程、結構等體系的建設,是整個企業發展的基礎建設。既然是基礎建設,我們就要適時去設計、實施、維護。從而來保證兩個目的,一是在外部的競爭中活下來,二是實現內部的整合,保證組織能夠達成業績。
像其他事物一樣,一家企業也有生命周期,一般來說分為投入期,增長期,變革期,衰退期。
對于投入期來說,重點是發現機會,單點破局;
對于增長期來說,重點是構筑核心能力,抓住機會增強能力,形成價值觀和文化;
變革期的重點是開啟第二曲線,也就是在增速拐點之后,開展創新,做一些新業務,同時夯實主航道;
最后的衰退期要刷新使命,重啟戰略。
企業在上面各個發展階段都會碰到成長之痛,《成長之痛》這本書有一個觀點認為,創業型企業向專業管理型企業的成功轉變,沒有什么固定模式,不管走哪條路,成功轉變的關鍵都是創業者要認識到,組織已經到達了生命周期的新階段了,以前的經驗失效了,組織轉變實際上是組織成長,每一次的重大改變都需要管理。
對領導者來說,你都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要做什么,才能把組織成功的帶到下一個發展階段。
這里提出一個讓組織成長之痛最小化的簡單的經驗法則:
要準確預判發展規模,提前進行組織的基礎建設,即組織規模擴大一倍(以收入、生產量、年預算或員工人數等指標來衡量)時,就需要建設不同的組織基礎設施。如果不對基礎建設進行調整,那么組織成長之痛的痛點就會增多,并且程度加劇。
要在疼痛到來之前,通過預判發展規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提前進行組織建設,從而減輕兩個階段銜接之間的組織成長之痛。這叫防范于未然。
我們把組織的生命周期劃得更細一點,可以劃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投入期:初創階段;
增長期:擴張階段、專業化階段、鞏固階段;
變革期:多元化階段、整合階段;
衰退期:衰退 復興階段。
為了把量化標準具體化,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收入指標,來確定自己的企業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需要注意的是,第七個階段不在數據指標之內,因為這個階段隨時隨刻都會到來,死亡和衰退,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每一個發展中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