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表示,以烏軍的能力,完全可以在未來5到7個月成功奪取克里米亞,并且認為俄軍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控制局勢發展。但是,從歷史經驗來看,俄軍不可能像波多利亞克描述的那樣“弱不禁風”。
俄軍工程機械正在挖掘戰壕
俄軍加固邊境屏障
考慮到克里米亞重要的戰略價值,俄軍從多年以前,就在此地加固軍事建設,以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
當烏軍“春季反攻”口號越喊越響后,有媒體發現,克里米亞邊境和周邊地區已經改造成一道堅固的屏障,戰壕和防御工事延伸到了克里米亞多個村莊,軍事基地的建設和擴展工作也在同時展開。
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戰壕和防御工事的照片
有衛星圖像還顯示,位于塞瓦斯托波爾港的俄黑海艦隊基地,也設立了堅固屏障,在港口區內,還在建設新建筑和基礎設施。
連日來,俄羅斯網站上大量出現招聘建設防御工事工人的廣告,美國情報分析師表示,克里米亞大量的戰壕表明,烏軍若想從北部發起偷襲行動,未來必將遭到俄軍強勢阻止,如果這都無法突破,那么烏軍反攻計劃將直接“夭折”。
更關鍵的是,除了要計劃如何突破俄軍防線,烏軍還有更大的一個難題擺在眼前。
歐盟援烏吃力,烏軍反攻勝算渺茫
烏方勝算不大
上個月底,歐盟曾“拍著胸脯”保證,一年內將向烏克蘭提供100萬枚彈藥。但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各大軍工廠晝夜無休,24小時加班趕制軍火,盡管如此,歐洲拼盡全力一年也只能造出20萬枚155毫米口徑炮彈。
而烏軍一個月就要消耗25萬枚炮彈,所以美媒質疑,歐盟的承諾可能只是一塊“餅”,烏克蘭大反攻在即,顯然歐盟不能成為烏軍火力輸出的“加油站”。
美國援烏法案被比喻為“洗錢計劃”
歐洲如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好不到哪去,報道稱,一年來,美國看似源源不斷的向烏克蘭提供援助,但大部分都“摻了水”,很多援助資金最終都流向美國自身。
整個過程中,美國不費吹灰之力,不僅賺足了名聲,還收獲巨額軍品訂單,這種模式,被外界形象的比喻為“洗錢計劃”。
綜上所訴,基輔將歐盟、北約當做“救命稻草”,由此便注定了烏克蘭國家的悲劇命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