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無人敢對,6歲神童卻張口就來

日期:2023-04-03 11:37:0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就在場面逐漸尷尬起來的時候,旁邊忽然走出來了一個年僅6歲的小男孩,張口就答出了下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那么,這個看似“神童”的小孩究竟是誰呢?

一,對聯

對于朱棣來說,北京有著非凡的意義:

它是朱棣在奪取政權前,作為燕王,經營最為穩定持久的一塊地方,更是北方政治軍事要地——南可統帥中原,北可抗擊蒙古,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正是因此,自永樂元年開始,朱棣就擬定了北平為“北京”,并且于永樂十八年九月正式遷都北京,自此開啟了北京作為全國軍事政治中心的歷史征程。

然而,在當時,從臣子到民眾,遷都計劃曾經遭到過各式各樣的反對。

更糟糕的是,在遷都僅僅一年以后,北京剛剛新修的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就因為不明原因突遭大火,熊熊火苗將這三座朱棣苦心計劃、并剛剛投入使用的新宮殿很快付之一炬。

在那個并不發達的時代,“火”帶來的大多是災難,所以,宮殿浴火也讓遷都這一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許多人認為,這是上天落下的“不祥”警示。

為了改變這一想法,在大臣們的提議下,朱棣決定在北京城內舉辦一場盛大華麗的燈會,在與民同樂的同時,也讓民眾扭轉對于朱棣的印象。

恰逢正值上元節前后,在朱棣的詔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華麗燈會很快籌辦了起來:北京城內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各種各樣的花燈掛滿了屋角飛檐,將四面八方都映襯得燈火通明。

同時,為了展示朱棣的“親民”,在燈會當天,朱棣特地帶領了一批肱骨大臣,微服來到了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看著普通人在燈火闌珊中穿梭、歡笑。

喜慶熱鬧的氣氛很快感染了朱棣,讓他原本因為繁忙國事而有些嚴肅的心情逐漸開闊起來,他甚至和臣子們開起了玩笑,場面一時融洽非常。

或許是興之所至,朱棣突然詩興大發,對身邊的臣子們說道:“今日適逢佳節燈會,各位愛卿飽讀詩書,不如一起湊個熱鬧,朕出個上聯,看看誰能來對出下聯。”

他說著話,隨手一指不遠處的燈籠,吟道:“上聯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如何?”

朱棣的上聯一出,許多跟隨在旁的官員們立刻讀出了其中的隱含意思:

“大明一統”,這位皇帝是將自己的雄心壯志全都放進了上聯里;那么這個下聯,顯然也得要有著同樣的含義藏在里面。

又要有同樣的三個字,又要有同樣的隱藏含義,大臣們一時間支支吾吾,誰也沒能說出來一個完整的下聯,只得面面相覷,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朱棣見此情狀,不免感到有些失望,然而他還是哈哈一笑,打趣道:“怎么,朕把你們一個個都考倒了?”

就在大臣們干巴巴地無奈賠笑時,忽然,從人群里走出來了一個垂髫小孩,口齒流利地應道:“你這對聯有何難?下聯便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永樂”是朱棣當時的年號,這副下聯對仗工整不說,寓意也極佳,朱棣不由得眼前一亮,彎下腰和藹可親地夸贊道:“對得好!你叫什么名字啊?”

這個才六歲的孩子,正是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神童”的彭印山。

二,神童

有意思的是,在各種野史逸聞當中,這并不是彭印山第一次展露出來他那敏捷的思維能力。

根據記載,彭印山于永樂年間出生在江蘇沭陽,父親只是朝廷中的一名普通官員,家中并不顯赫,父母在最一開始,也并沒有發現自己兒子有什么異常之處,只覺得兒子似乎咿呀學語的速度比別人快一些,只此而已。

不過很快,彭印山的聰慧便徹底展現了出來。

在傳聞當中,在父親的陪伴下,彭印山兩歲時就已經開始讀書識字,三歲時,彭印山已經可以流利地背出《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當時的兒童啟蒙書籍,更是十分善于作對,言談舉止間的機敏巧思,常常令周圍的大人都為之咋舌;

正是因此,彭印山的聰穎也因此一傳十、十傳百,成為了十里八鄉熱議的話題,大家頻頻前來拜訪這個傳說中的“神童”,想要看看他究竟有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厲害。

據傳,在彭印山求學時,偶然遇見了縣中教喻前來私塾視察。

彼時教喻已經聽說了彭印山的“大名”,見到他還是個小小孩童,便隨手撿了一根路邊的稻穗,一邊遞給彭印山,一邊故意出了一道上聯“拾穗與神童”,想要測一測彭印山的水平。

沒想到,彭印山看著道旁的梅樹,隨口回道:“折梅逢驛使。”

當時天氣寒冷,教喻一路前來,腳下早已經凍得冰涼,見彭印山如此聰慧,教喻輕輕跺了跺腳,又出一上聯自嘲道:“地凍馬蹄聲得得。”

彭印山聞言,再次信口回答:“天寒驢嘴氣騰騰。”

雖然下聯對于教喻有打趣之意,但想到彭印山的聰慧機智,教喻也懶得跟一個小孩子計較,況且看到他如此厲害,教喻也起了惜才之心,回去后不久,就將這段軼事當做笑話講給同僚們聽。

而彭印山的名氣也因此更加響亮,甚至令當時不少在世文豪都有所耳聞。

時至如今,在明朝文學家王世貞所著的《少州詩話》里,我們還能翻到這位作者毫不吝嗇地稱贊彭印山為“神童”的話語:

“國朝解縉、彭印山、蘇福、鄒智、李東陽、程敏政、楊一清皆可稱‘神童’,其后貴賤壽夭既各殊別,而其人之賢否尤洞不同。”

不過可惜的是,彭印山的各種趣聞軼事并不算多,而他在歷史上也并沒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慧極早夭”——

根據記載,彭印山14歲時,因為父親需要就任外職而舉家一起離開了京城,隨后不久,這名神童因為長途跋涉而染上了急病,沒能堅持多長時間,他便夭折在了途中,有關他如何機敏聰穎的故事,也因此遺憾地畫上了句號……

三,盛世

那么,在對聯趣事當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面對彭印山的聰穎,又給出了怎樣的評語呢?

根據野史記載,聽完彭印山的下聯后,明成祖朱棣大喜,連連對周圍人嘆道:“我大明朝又得一解縉矣!”

贊嘆過后,朱棣不僅馬上吩咐手下賞賜了彭印山許多寶物銀兩,更是下令為彭家免稅十年,并且給彭印山安排了“廩生”的待遇,希望他未來可以成為大明朝的第二個“解縉”,助力明朝強盛繁榮;

然而,由于彭印山的早夭,朱棣夢想再得一名“解縉”的愿望終究是落了空。

不過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朱棣當時對于才子們的求賢若渴,而他想要如此多的人才,自然也是為了他在位時編纂的那部鴻篇巨制:《永樂大典》。

從1403年登基時開始,朱棣就計劃修著一部包羅萬象、涵蓋古今人類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當時人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也就此成為了他第一個尋找到的、也是最合適的主編;

同時,為了早日完成這本鴻篇巨制,朱棣在全國各地搜羅了上千多名學識淵博之人,加上二十多名翰林院學士,組成了一個十分龐大的“智囊團”

——假如彭印山當時沒有因病早夭,或許也會在《永樂大典》之上留下他的大名。

《永樂大典》于永樂二年(1404)首次編纂完成,呈送朱棣閱覽,可是朱棣翻閱后卻十分不滿意,并令解縉及當時的太子少師姚廣孝于次年再度修撰,最終在永樂五年(1407)完書。

其中全書共計22877卷,約有3.7億字,可謂是集當時古今圖書之大成。

不過,作為被后世人稱為“一代雄主”的朱棣,其留下的“財產”卻遠不止于一本《永樂大典》,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是朱棣在位時所規劃并執行的一次遠征:

在先后五次的“下西洋”過程中,鄭和陸續造訪了東南亞、非洲、印度等國家,向海外展示了明朝的友好與強大,而這一壯舉也成為了中國古代航海史和外交史上十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際上,或許是因此坐著的是“奪來的皇位”,朱棣對于自己的“名正言順”十分看重,更是一心想要證明比起侄兒朱允炆來說,自己才是那個天選的“圣主明君”;

所以,朱棣在位的二十余年當中,這位皇帝沒有給自己放過哪怕一天的假期,無論刮風下雨,朱棣都會準時在四更時分起床工作:

從早晨開朝議事,再到中午接見大臣,及至下午批閱奏章、處理國事,朱棣往往一忙就到掌燈時分;

而即便他已經處理完了一天事務,這位皇帝還會三省吾身、閱讀書籍,一直到深更半夜,他才會在宮人的侍候下熄燈入眠。

如此兢兢業業的態度,不僅讓朱棣得到了后世人們的認可,更是一度被評為“古代最勤勞的皇帝之一”,而他的努力更是留下了諸多功績

——除了“鄭和下西洋”和《永樂大典》之外,朱棣在位期間,南下修建運河,北征遠達漠北,同時完善了文官升任制度,并一手開創了永樂盛世,為后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發展都奠定了良好且深邃的基礎。

四,結語

從野史到正史,明成祖朱棣都留下了無數值得后人評說的內容。

盡管他的皇位并不“名睜眼栓”,但永樂盛世卻可謂“貨真價實”,而他的功與過,也并非能簡單地用一兩句話予以概括。

可惜的是,彭印山這名曾經在各種書籍當中留下了只字片語的“神童”,卻因為身體原因,早早地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

或許是造化弄人,又或許假如他能平安順利地長大,生于永樂盛世這樣的精彩之年,也能留下屬于他的那一片精彩歷史吧……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