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佐夫17歲那年,蘇德戰爭爆發。
蘇軍在前線屢屢受挫,國內不得不大肆征兵入伍。
按照亞佐夫的年紀他還不用服兵役,但一心想要保家衛國的他主動謊報了年紀,并如愿以償的來到莫斯科紅旗步兵學校進修。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燒至蘇聯境內時,亞佐夫毅然離開學校奔赴到了前線。
亞佐夫很不幸運,剛走上戰場的他就深刻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
蘇聯在二戰中的開局是慘烈的,連續三年時間被德軍打的節節敗退,亞佐夫接連被派往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前線最激烈的戰區。
在與德軍浴血奮戰的過程中,亞佐夫數次流血負傷,好在他一次又一次的挺了過來,他的軍銜也因此越來越高,二戰結束之時他已經是一個整編營的營長。
整個二戰期間,亞佐夫幾乎歷經了蘇聯的所有重大戰役。
沃爾霍夫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庫爾蘭戰役都有亞佐夫的身影,類似他這樣打滿整個戰場的士兵鮮有人在。
幾年軍旅生涯,亞佐夫親眼目睹身邊戰友一個一個倒下,看到無數慘遭戰火波及而流離失所的百姓,這讓他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了成長,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后來的每一個選擇。
戰爭結束后亞佐夫選擇去往軍校學習,并就此立下了終生從軍報國的志向。
從伏龍芝軍校畢業后的亞佐夫,被派往中亞軍區任職。
由于他出色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亞佐夫在軍中一路高升,在54歲那年榮升上將軍銜。
倘若不出意外,亞佐夫的軍事生涯基本已經走到了盡頭,只等退休之后返回家鄉,然而一件突如其來的德國人入侵事件徹底打亂了這一切。
1987年5月,一個名叫魯斯特的德國人,駕駛著一輛單引擎的小型飛機降落在了莫斯科紅場。
消息傳來全世界為之一顫,紅場是莫斯科的中心、是見證了蘇聯政權誕生的紅色基地,蘇聯的重大慶典和閱兵活動均會在這里舉行。
所以蘇聯軍隊對這里的防衛非常嚴密,甚至號稱紅場有著“世界上最嚴密的防空網”。
可這樣一個位置如此重要、防守如此嚴密的地方,竟然被一架平平無奇的小飛機飛了進來。
消息傳出后,蘇聯人民陷入了震驚和憤怒,這一切壓力最后給到了軍方頭上。
本就計劃推行軍事改革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趁機撤了一大批高級將領,包括責任最大的國防部長。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戈爾巴喬夫沒有從位高權重的老將當中挑選國防部長人選,而是越過多個級別選擇了當時的遠東軍區司令員亞佐夫。
當時的亞佐夫無論是資歷還是經驗,都無法升任這個職位。
可戈爾巴喬夫需要的是一位聽話的國防部長,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亞佐夫出任國防部長不是能力所致,而是時代的產物。
但不管出發點如何,上任之后的亞佐夫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責任。
尤其是將他從遠東苦寒之地調到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亞佐夫始終感恩在心。
所以當亞佐夫對軍改政策產生質疑的時候,仍然沒有拒絕來自戈爾巴喬夫的命令,忠實的將任務執行了下去。
直到亞佐夫意識到對方與自己一心守護的蘇聯背道而馳,他才下定決心改變了立場。
2020年2月25日,這位前蘇聯的最后一位元帥在莫斯科去世,走完了自己奮戰的一生。
普京總統親自向其親屬發去唁電,稱贊亞佐夫是“杰出的軍事指揮官和前線戰士”。
隨著亞佐夫的去世,一份遺囑也被公之于眾,那是他生前接受《共青團真理報》采訪時,對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普京三人的評價。
按照亞佐夫的要求,對他們的評語在其死后予以公開。
首先是關于戈爾巴喬夫的評語,亞佐夫認為他不夠成熟,其個人執政水平不足以帶領如此龐大的蘇聯。
“蘇聯的國家性質注定了我們是一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軍隊龐大的大國家,但是從戈爾巴喬夫的政績來看,他顯然沒有帶領蘇聯走向輝煌的能力。他毀掉了這個國家,他的擁躉、他的部下都是幫兇。”亞佐夫始終堅持認為“蘇聯的解體并不是一種必然”,他表示這其中有太多的客觀因素起到了分裂蘇聯的作用。
“全蘇聯76%的人都不希望國家解散,但戈爾巴喬夫顯然沒有顧忌人民的意愿,他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好。”在亞佐夫的心中,蘇聯解體的客觀因素就是戈爾巴喬夫。
1990年,戈爾巴喬夫正式出臺了多黨制政治制度,力求實現政治多元化。
總體而言,他的政治舉措傾向于使蘇聯成為一個更加松散、更加自由的聯盟。
但這對于蘇維埃內部一眾老布爾什維克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尤其是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計劃推出的“主權國家聯盟條約”。
這項條約一旦在蘇聯內部推行,將意味著蘇聯各加盟國的國家主權、自治權將會迎來質的提升,屆時蘇聯很有可能會就此走向解體。
畢竟從戈爾巴喬夫上任以來的種種政策效果來看,這一趨勢確實愈發明顯。
戈爾巴喬夫的政治主張在蘇聯內部引起了巨大紛爭,以副總統亞納耶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切科夫、亞佐夫為代表的的蘇聯保守派對此非常不滿。
為挽救即將走向解體的蘇聯政權,保守派數次向戈爾巴喬夫提出批評和警告,試圖阻止蘇聯不斷分化的趨勢。
奈何戈爾巴喬夫對此不聞不問,以亞佐夫等人為代表的保守派,徹底走向了戈爾巴喬夫的對立面,試圖改變蘇聯走向分裂的局面。
從對戈爾巴喬夫的評語中可以聽出,這位蘇聯元帥對其充滿了怨言和不滿,至于俄羅斯的首任總統葉利欽,亞佐夫的評價更甚。
亞佐夫直言不諱的指責他為“徹頭徹尾的野心家”。
即使時隔多年,亞佐夫仍然對此忿忿不平。
“葉利欽的頭腦并不清醒,他只想著給自己的親信創造財富和權利,完全不顧及普通蘇聯人民的生活。”在蘇聯瀕臨解體時,葉利欽就一心只想擺脫落后加盟國,為俄羅斯及其個人攫取利益,他的行為引起了亞佐夫的深惡痛絕。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府分裂成兩個陣營,一派是以葉利欽為主導的總統派,另一邊則是以議會議長、最高蘇維埃主席魯斯蘭為代表的議會派。
雙方在政策改革、經濟發展、憲法內容等方面存在嚴重分歧。
起初,葉利欽在這場對峙中占據著主動地位,可隨著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失敗,帶來俄羅斯經濟的快速下滑,有越來越多俄羅斯人站到了議會派一方。
1993年9月18日,葉利欽成立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這是一個取代最高蘇維埃的部門,葉利欽的目的就是要摧毀議會派的權力基礎。
21日晚間,魯斯蘭召開緊急會議,宣布葉利欽的所作所為屬于“政變”,認定其已經違反了憲法,葉利欽的總統權力被剝離。
自此,雙方的權力爭斗開始演變成武裝沖突。
10月4日凌晨,葉利欽為了徹底打敗議會派,決定動用武力解決矛盾。
至晚上6時許,魯斯蘭等人被盡數逮捕,葉利欽用武力成功奪取了俄羅斯政權。
當初亞佐夫與戈爾巴喬夫產生矛盾時,作為國防部長的亞佐夫堅持不向自己人開槍。
而當葉利欽政府受到挑戰時,他沒有做到像亞佐夫一樣,堅守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價值底線。
僅此一點,就能看出葉利欽與亞佐夫的差別。
蘇聯解體前夕,在政治上受到打壓的亞佐夫被投進監獄,逐漸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
直到普京總統上臺,這個為蘇聯操勞了一輩子的老布爾什維克才得以再次露面。
2004年11月,普京為亞佐夫元帥授勛,恢復了他的軍銜和榮譽,以此當做他80歲生日禮物。
在普京眼中,亞佐夫是一位為挽救舊體制而做出努力且心系國民的優秀將領。
自那以后,普京與亞佐夫成為了一對忘年交,作為總統的普京多次就國家政策問題向亞佐夫虛心請教。
2014年11月8日,亞佐夫迎來了自己的90歲生日。
當天普京親自出席慶典,并代表俄羅斯官方向亞佐夫授予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以表彰他為蘇聯發展建設做出的貢獻。
除此之外,普京個人還贈送了他一把刻有自己名字的手表,隨同普京一起出席典禮的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向亞佐夫送上了一把軍刀。
在亞佐夫的眼中,普京無疑是那個將俄羅斯帶上正軌的領導人,這不是因為普京對其予以了足夠的敬重,而是在于普京上臺之后做出的一系列政績。
普京上任之初的俄羅斯是一個爛攤子,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了瀕臨毀滅的俄羅斯,并締造了一支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強大軍隊。
“我經常會陷入沉思,普京到底是如何學會管理這個國家的?答案是實踐。他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出發,在內為國防和民生殫精竭慮,在外勇敢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國家主權,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治理國家的正確方向。”在采訪最后,亞佐夫被問到是否可以給普京一些建議。
他沉思良久緩緩說道:“我會建議他走中國的道路,俄羅斯仍然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國家財富不應該掌握在極少部分人手中。”
亞佐夫與中國的關系一向很好,早在1991年他就作為蘇聯國防部長對中國進行了一次訪問。
在向中國的抗戰老兵表達敬意和中國人民表達美好祝福的同時,亞佐夫也重點關注了中國近年來的國家建設。
亞佐夫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飛速發展,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他將這一切牢牢記在了心里。
自那以后亞佐夫一直關注著中國的進步,眼看中國進步飛快,亞佐夫內心生出無窮羨慕的同時,也開始思考中國的發展模式,他相信俄羅斯能夠從中學習到經驗。
正因如此,亞佐夫才會建議普京嘗試走中國道路。
直到人生最后關頭的亞佐夫,仍然心系俄羅斯的發展,可見他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片赤誠。
縱觀亞佐夫的一生,無論是在戰場上與德國軍隊廝殺,還是和平年代致力于國家軍隊建設,又或者是鋌而走險發動政變,貫穿他內心的始終是國家與人民。
為此他可以浴血疆場、可以違背自己的意愿,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要能夠護得家國周全。
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強烈愛國熱忱的驅使下,才會讓亞佐夫直到暮年仍然關注著國內外局勢,從而為普京提出“向中國學習”的正確意見。
作為一名老布爾什維克、作為蘇聯最后一位元帥,亞佐夫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