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2022,這樣的我們

日期:2023-01-06 11:35:4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養老院

1月7日,杭州小營街道長青頤養院,一位老人隔著欄桿與兒子對話。養老院是疫情時期的嚴管地帶,限制外出和親屬探訪使得老年群體產生較多心理問題。護理人員表示,每天曬十五分鐘太陽,對老人有很好的心理治愈作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伊志剛/攝

年花

1月7日,杭州花卉世界。彼時疫情的陰霾尚未淡去,新春的氣氛已漸濃厚,市民在市場里選購年宵花,日子再艱難也要給生活添些色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麗華/攝

寒夜救援

1月15日深夜,杭州氣溫跌進零下,一輛轎車沖入錢塘江,消防員頂著嚴寒,下水營救打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攝

雙減

1月19日,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杭城街頭原本門庭若市的學科類培訓班,變得冷冷清清。“寒假真的沒有學科培訓班了!”有家長感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蘭楊萍/攝

志愿者

1月26日,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已經放寒假的杭州中小學老師們紛紛改變計劃。當晚9點,在接到區最新工作要求后,濱江區教育局黨委立即行動,連夜組成一支黨員志愿者隊伍,兩個小時內,就有300多位教師報名參加。至1月27日上午,已經有580余名教師報名。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供圖

隔離酒店的除夕

2月1日,對四年級的晨晨(化名)來說,這個除夕太特別了。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他已在隔離酒店住了六天,也在這里迎來農歷壬寅虎年。就在一周前,他所在的杭州市蕭山區漁浦小學的一些同學進行了集中隔離。漁浦小學/供圖

歡迎回家

2月9日早上7點半,杭州本輪疫情首號病例所住的御景藍灣小區解除封控。因疫情影響,春節暫時無法回家的業主們,終于可以與家人團聚了。解封后,小區業主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包一圣/攝

老板直播

3月,當疫情來襲,零售變成了直播。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人生第一次做起了直播電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王益敏/攝

采茶工緊缺

3月19日,錢江晚報記者余雯雯、章然當了一天采茶工。2022年的春茶季受疫情影響,遭遇了史上最難的采茶工緊缺。各茶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緊急從河南等地臨時雇用采茶人員,茶農們紛紛借工人、找志愿者當臨時工,能用的辦法都用上。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余雯雯/攝

包裹滯留

3月28日,菜鳥網絡杭州仁和園區。園區內的順豐仁和轉運場,是“0309”余杭疫情開始的地方。當日,隨著杭州順豐的重啟,余杭那一輪疫情的影響漸漸褪去。當時這里還在進行終末消毒,要經全面評估后,才能再開放。和它一起等待的,還有8萬多件滯留包裹。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攝

被按下慢行鍵的快遞

3月底,京東物流的工作人員對場地進行消殺。疫情多地散發,為配合防疫管控要求,有些快件在運輸中不得不調整直達郵路,繞開封控區。這意味著,運輸路線的中轉站增多,每增加一站,消殺靜置期也會相應增加,等到進入末端派發網點,大家的直觀感受就是快遞變慢了。作為電商之都,杭州擁有200多家快遞法人企業、十余個大型分撥中心、2000多個快遞網點,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隨著新冠病毒變種的出現,快遞業面臨新挑戰。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攝

貨車停車場

4月,按照當時杭州的疫情防控政策,杭州錢塘文津北路設立了入杭貨車服務點。服務點里,記者跟著工作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為貨車司機們送飯。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攝

錯峰放學

4月12日,杭州部分中小學停課,啟動線上教學。4月11日22點45分,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的全部師生完成了核酸檢測。各年級的孩子開始錯峰放學。學校發現,有一些家長不方便來接孩子。老師們迅速行動,在20分鐘內統計好人數,并主動分頭送孩子們回家。“來,老師帶你回家!” 東城實驗學校/供圖

轉移

4月13日凌晨,因發生校園疫情,浙江萬里學院3366名師生連夜大轉移。從深夜到凌晨,注定是個不眠之夜,學生們匆忙準備了行李和生活用品,乘坐大巴車前往紹興的集中隔離點。浙江萬里學院/供圖

救“鯨”

4月19日,象山海域發現一頭擱淺的抹香鯨,當地干部群眾奮力救援,直到次日凌晨5點20分左右,鯨魚被成功放歸大海。愿“鯨”生平安。象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二級響應

4月23日凌晨,杭州市拱墅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了啟動二級響應的通告:全區啟動二級響應、局部地區按照一級響應落實管控措施,停止一切非必要聚集性活動,減少人員流動,讓社會面迅速靜下來;轄區范圍內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站點也都暫停運營。4月23日上午,德勝一家超市內, 市民趕來購買生活物資。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楊一凡/攝

醫院封控

4月,因為疫情,浙江省腫瘤醫院封控。為保證眾多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手術,醫護人員們支起帳篷,吃住在醫院,一切醫療活動都不停。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朝香/報道 方臨明/攝

媽媽回來了

4月28日,奮戰月余,千余名援滬醫療隊歸杭。浙江省人民醫院內,一位兒子采了一束花,送給抗疫歸來的媽媽。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朝香/攝

體育中考

5月12日,杭州體育中考啟動。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是考點之一,操場的圍欄外是迥異的風景——十來位家長占據了“最佳觀察地形”,透過欄桿看操場上正在進行的長跑項目。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攝

西湖柳

5月,西湖柳樹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錢江晚報持續報道斷橋附近及柳浪聞鶯的柳樹補種情況。記者于深夜拍下了這些照片。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一凡/攝

水漫“金沙湖”

5月18日傍晚,杭州錢塘區金沙湖地鐵站突然大量進水。錢江晚報立即派出記者趕赴現場報道,并第一時間全城首家推出視頻直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鑫/攝

常態化核酸檢測

4月28日,杭州啟動常態化核酸檢測。5月26日中午,29歲的快遞小哥張晌琿身穿隔離衣、雙手戴著防護手套,騎著電動車抵達知足弄社區核酸采樣點。他是專職的核酸樣本收集員,負責潮鳴街道13個核酸采樣點的樣本收集,把它們及時分批送至街道的樣本轉運點。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攝

“五碼合一”的高考

6月7日,高考首日。今年我省利用大數據優化信息查驗方式,考生進入考點首次實行“一屏通覽,快速通過”,即考生刷身份證,一屏同時出現本人準考證、健康碼、行程信息、疫苗接種信息、核酸檢測信息等“五碼合一”,部分考點還可同時查驗體溫即“六碼合一”。在杭州第二中學錢江學校考點,學生通過身份證識別信息和刷臉測溫,進入考場。來茹萍/攝

1076萬人的畢業季

6月8日,浙江工商大學舉辦了一場高校畢業生公益性校園招聘會,近190家企業帶來8000個崗位需求。教育部數據顯示,這個夏天,全國有1076萬名大學生畢業,創歷史新高。疫情第三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首破千萬大關,又恰逢就業崗位需求收緊、疫情導致求職和招聘受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面對畢業生規模創新高和企業收縮招聘需求的“就業大考”,社會各界都在努力尋求對策,探索構建一條全方位可持續的促就業道路,為應屆畢業生的未來尋找最優解。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攝

最后的逆行

6月9日,杭州臨平大火,消防員毛景榮和劉澤軍壯烈犧牲。犧牲前,在現場,我們記錄下毛景榮最后一次逆行沖進火場前的樣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攝

重振車市

6月,杭州集中發放了4萬塊“浙A”牌和購車消費補貼,政策暖風頻頻,杭州消費者迎來了最好的購車時機。特別是新能源車銷售,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圖為某4S店,消費者正在咨詢新能源車。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靜/攝

局長快遞

7月16日,杭州拱墅區和睦新村,身披菜鳥工服的浙江省郵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魏遵紅親自體驗疫情下快遞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有居民熱情地向“小哥”遞上了礦泉水解暑。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俞葉波/攝

壬寅熱浪

7月20日,杭州上城區紫陽街道鳳凰社區木材新村小區,43歲的助老員沈楊在和納涼的老人們聊天,她很關心酷暑之下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壬寅高溫,熱浪席卷。國家氣候中心說,今年夏天,我國高溫熱浪事件綜合強度,已達1961年以來最強。專家說,這樣的高溫酷暑,將來很可能成為常態。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極端氣候又會影響人類生存發展。我們該有所反思,關注氣候問題,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現在與未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 潘璐/攝

數字人民幣

7月,武林夜市迎來夏日里的“夜經濟”。當時的數字人民幣在不少銀行間搶奪市場,攤主開通數字人民幣收款功能,可以領到一筆30—50元不等的紅包。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慧婷/攝

版本館來了

8月2日,杭州國家版本館(又名文潤閣)迎來了第一批觀眾。現在,杭州國家版本館儼然是杭州的網紅地標,熱度居高不下。但凡去過的人都會留下“此生必去”的評語。為什么杭州國家版本館一票難求?有網友稱,“它將五千年中華文化都‘藏’了進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林作禎/攝

希望

8月4日,從縉云巖宕七號坑中拍下的天空。疫情對旅游業沖擊非常大,趁著游客減少,當地將景區中數百年來采石行業留下的荒廢坑洞進行了充滿現代設計的升級改建,并聯動APP、書店、咖啡等,靜待疫情過后的第一縷春光。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蔣慎敏/攝

滯留遠方

8月初,海南三亞突然出現疫情,8月6日起全市實行臨時性全域靜態管理,涉及三亞的航班被全部取消。一支來自杭州的16人旅游團滯留三亞,被有關部門安排入住酒店,并在附近尋找核酸點做核酸。這一年,外出旅游因為疫情滯留并非三亞一地,新疆、西藏、西雙版納……這也成為了游客難忘的經歷。杭州游客/供圖

亞運場館開放

8月8日全民健身日,早上6點多,杭州亞運會主場館“大蓮花”外的網球場,已經開始有人在鍛煉了。2022年5月6日,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確定延期舉行,隨后,杭州亞運會所有競賽場館按計劃向市民開放。大幕未啟,百姓先享,市民們搶先享受了亞運紅利,也展現了一幅全民健身迎亞運的畫卷。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峰/攝

最熱的夏天

8月8日夜,綠化養護工人張平春正在進行灑水作業。那個夏天,杭州迎來極端高溫,為了避開高溫時段,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早出晚歸”。他說,澆水養護讓花草漂漂亮亮的,心里就高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肖暖暖/攝

拾荒助學

8月8日深夜,杭州刀茅巷,無花果爺爺、90歲的老人王坤森又一次佝僂著背出門拾荒。拾荒助學,堅持了3600多個夜晚,他是獨行不孤獨的老者。深夜,王爺爺的背似乎更加彎了,他總是說助學路上他不孤單,只要有力氣還會繼續。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攝

九溪變“九奚”

8月16日,杭州40℃酷熱持續,西湖邊知名景點九溪煙樹部分溪段,溪流干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馬慶隆/攝

干涸

8月22日,干涸的桐廬蘆竹潭水庫庫尾。6月26日出梅以來,我省出現罕見的持續性高溫少雨天氣。今年入汛以來,杭州市降雨量較常年偏少六成,加上持續高溫,山塘水庫蓄水率明顯偏低。8月19日,杭州市林業水利局發布水利旱情藍色預警(輕度干旱)。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晟/攝

首戰中超

8月28日晚,浙江隊重返中超后的首個主場,也是球隊三年來的首個主場比賽,3000名浙江球迷齊聚現場。球迷龐先生帶著80歲的奶奶來為球隊助威。龐先生說奶奶是資深體育迷,一直都非常關注各類運動項目,平常也會看浙江隊的比賽。雖然是第一次來現場看浙江隊比賽,但奶奶在看臺上歡呼的聲勢絲毫不弱于旁人。球迷龐先生/攝

臺風來臨前

9月13日晚上7點,強臺風“梅花”登陸前的舟山普陀區沈家門漁港。亮著點點燈火,粗粗的纜繩系在纜樁上,進港避風的漁船一艘艘排列整齊,隨著波濤上下起伏。這是臺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過不了多久就將拋灑下漫天狂風暴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周夏林 劉棟 鄭陽/攝

臺風安置點

9月14日,臺風來襲,杭州羅家村安置點,200名工友等來一臺投影儀之后,整個安置點,迎來了一波小小的熱鬧。臺風天的轉移,對工友們來說已經習慣,他們盼著早日風停早日復工,早日掙到錢。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馬慶隆/攝

最美人墻

2022年國慶節,西湖邊的“最美人墻”第七年如約而至。錢報記者詹程開穿上橙色馬甲,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引導行人,守在熱鬧的西湖邊,成為“最美人墻”的一塊“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攝

諾獎與中國

10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量子信息科學再次引起大眾關注。當天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發布會上,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托爾斯·漢斯·漢森用中國的量子衛星來解釋這次的獲獎內容。圖自諾貝爾獎委員會

等活

10月,杭州鳳起天橋下等活的手藝人,有人在桂花飄香的季節,給電動車和生活加了一束浪漫。剛剛過去的夏天,對于鉆孔師傅來說生意還不錯。盡管受疫情影響,他們賺的錢少了,他依舊覺得比在老家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攝

宋韻德壽宮

10月13日,杭州“德壽宮”未開先紅,一堵紅墻被人們爭相打卡。穿越古今而來的宋韻,在這里和人們撞了個滿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馬慶隆/攝

陽光正好

10月,二十大召開前夕,淳安下姜村,姜德明正坐在陽光下看書。采訪當天,姜德明的“親客民宿”全滿。趁著日光好,他的妻子余松林在洗抹布、曬枕芯。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鮑亞飛/攝

婺劇演員出席二十大

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在北京舉行,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青年演員楊霞云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出席會議。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CBA來了

10月,20支CBA球隊云集杭州進行中國籃球頂級聯賽常規賽第一階段賽事爭奪,這也是杭州歷史上的第一次。此次杭州承辦CBA常規賽的共有兩座場館:黃龍體育中心內的黃龍體育館和杭州體育館。這兩個場館在杭州亞運會期間都將承擔比賽任務。為承辦CBA,則再次做了新的調整,也提前進行了賽事運營情況的檢驗。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曹林波/攝

最后的囑托

10月27日,杭州市富陽中醫骨傷醫院的陳金洪醫生永遠離開了。他身患肝癌7年,做了12次手術,卻一直沒有停下為患者解除病痛的腳步。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依然放心不下那些患者,一一發信息囑托他們后續就診。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麗娜/攝

延期交房

11月10日,花樣年在杭州拿下的第二宗宅地已明確退地,退地罰款高達6.5億元。所幸的是,此前花樣年在杭州的第一個項目——對越天在上半年一度停工的情況下,如今施工有條不紊,外立面基本呈現,交付有望。2022年因資金問題而暴雷的房企不在少數,但好在大部分樓盤都和對越天一樣,交付時間或要延后,但不會爛尾。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樓肖桑/攝

便捷通道

11月,杭州古蕩新村地鐵站,數千人上下班的艱難之路。小時新聞記者幫介入后,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一條直接上下更為便捷的通道很快投入使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一凡/攝

“杭馬”歸來

11月20日上午,缺席一年的杭州馬拉松再次開跑。來自全國的35000名跑友如離弦之箭般沖出起跑點,用吶喊與激情回應與杭馬的久別重逢,跑過最美的風景、最好的自己。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文瑤/攝

凌晨包子鋪

11月21日,采訪徐美蘭土豬肉包子鋪,記者邊程壹一起幫忙包包子。這家小店是一個軍人開的,每天凌晨3點就開始忙,老板堅持手工制作,因為那里藏著機器無法提供的溫柔。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邊程壹/攝

個人養老金

11月25日,杭州成為全國36個首批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城市之一。個人養老金因可以一定程度避稅,吸引不少客戶到大廳咨詢辦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慧婷/攝

商場求生

11月,杭州萬象城一樓中庭,顧客不多,路易威登腕表的限時快閃店顯得格外搶眼。這一年,不少商場里一樓黃金地段的專柜、商鋪都是換了一茬又一茬。想要將客人吸引到線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奢侈品,都正在中國市場經歷著一輪接一輪的考驗。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焱/攝

孤勇者

11月,杭州劇院一場室內樂演奏會返場演奏環節,當樂團單簧管樂手問觀眾還想聽什么曲目時,臺下一位小朋友大聲喊道——“孤勇者!”后來發生的事充滿戲劇性,這位勇敢喊出心愿的小朋友真的實現了夢想。媽媽說,這是小男孩人生中第一場音樂會,“當愿望被滿足,他整個人高興到模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馬慶隆/供圖

女騎手

12月1日,杭州初雪。33歲的外賣女騎手鄧婷,取餐后小心放進外賣箱。雪天爆單,她要忙上一整天。媽媽擔心她受苦,她卻說,哪一份工作不辛苦?做騎手很自由,她不覺得太辛苦。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馬慶隆 肖暖暖/攝

搶收

12月1日,蕭山一處菜地里,幾位大姐冒雪搶菜。雪一直沒有停,夜幕降臨,結束工作的三位大姐頭發凌亂,臉色紅撲撲的,記者喊她們一起拍照,大姐們互相摟在一起大笑了起來,“很開心呀,工作辛苦,但為了家人很值得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攝

影院關門

12月8日,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正式閉店。從1999年8月8日開業,到2022年12月8日晚8點閉店,這家曾經引領杭州甚至全國多廳影院潮流的老牌影院正式謝幕。這家影院陪伴了杭州人23年,見證了無數人與親人的陪伴。它的關門引發很多讀者、網友感慨,留言令人淚目。疫情這些年,有多少我們熟悉的杭州電影院關門,就像老友離去不會有再見。杭州網友/供圖

奮斗的小店

12月,杭州首個為小店辦的展覽《小店寫真》在運河公園1號油罐開展。50家小店,50張寫真,記錄了生活最本真的奮斗。光影下,仿佛每個小店每張寫真都發著光,引來了很多人觀展。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林云龍 馬慶隆/攝

激情世界杯

12月18日晚,卡塔爾世界杯決賽在盧賽爾球場上演,錢江晚報兩位特派記者在現場見證了這場近幾十年來最精彩的世界杯決賽,見證了梅西封神。疫情三年,卡塔爾世界杯是第一次完全開放舉辦的世界大賽,也給對抗疫情三年的全世界人們帶去了久違的激情與瘋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佳駿 宗倩倩 /供圖

自我隔離酒店

12月18日,浙江永康一連鎖酒店把旗下一家酒店改造為“自我隔離酒店”。客人有需要可線上聯系酒店管家,物品由機器人送至房間門口。垃圾清理,需要自己用垃圾袋打包系好,放至房間門口,會有專人每日定時進行垃圾消殺處理。在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出臺后,對旅游業來說復蘇的信號已經釋放,接受陽性客人,既是服務,也是業務。金華紫微朗悅酒店官微/供圖

二手房冰封

2022年,杭州二手房市場下行,成交量冰封的同時,房價也不斷下跌,連名校學區房也無法幸免。憑借“雞娃”、“孟母”聞名于杭州學區房圈的耀江文鼎苑,也在2022年經歷了房價“過山車”。2021年3月6日,文鼎苑一套58.66平方米的小戶型以746萬元成交,單價高達12.7萬元。而今年,文鼎苑房源實際成交單價跌至6萬元出頭,出現了“腰斬”行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佳怡/攝

排隊

12月19日,杭州天天好大藥房古墩店,人們排隊購買抗原試劑。退燒藥、抗原試劑在這個冬天曾一個難求。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姚穎康/攝

全民健身

12月19日,“全民健身 相約杭州”2022杭州市第十六屆健美健身錦標賽在浙江音樂廳開賽,這是一場遲到了8個月的比賽。由于疫情,比賽從4月一延再延到了12月,有選手一直處于魔鬼般的備戰狀態,近一年沒和家人一起吃過一頓正常餐。 傅建陳/攝

線上教學

12月20日,杭城小學和初中均啟動了線上教學,學生可以選擇居家學習也可以選擇到校學習。杭州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四年級某班只來了一位同學,卻配齊了全套師資。老師正在給這位同學上當天第一節數學課。“不管教室里是一名學生還是兩名學生,學校都會按照課表給他們正常上課。”校長趙骎說。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供圖

提前放假

12月23日,杭州市時代小學的休業式在網上進行,同學們在電腦前向國旗敬禮。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姜赟/攝

“大白”監考

12月25日,老師們穿上大白監考研究生考試的考場,整整兩天,考場內咳嗽聲此起彼伏。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姜赟/供圖

退燒藥告急

12月26日,杭州疫情洶涌,不少人陸續中招,退燒藥等告急。記者楊一凡得知情況后,利用采訪空隙和深夜加入義務跑腿送藥的隊伍,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被稱為“社區藥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一凡/攝

查藥價

12月,杭州市場監管部門對一些藥店進行檢查,主要檢查是否有哄抬藥價、捆綁銷售等違法行為。隨著疫情的發展,杭州市放開了四類藥品的銷售管控,但同時也使得這些藥品一夜之間成了稀缺資源。如何讓老百姓買得到藥,成了市場監管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焱/攝

告別核酸

12月28日,在慶春路金融大廈樓下,一個多月前每天還時常排隊的核酸檢測亭,已經變得冷清。現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早已不見,但搭建的圍欄仍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曄/攝

3800個電話

12月,非常時期。24小時運轉的杭州120,進入了疫情三年來最忙碌的時候。短短幾天,光是接聽呼救電話就屢屢打破歷史紀錄。一天時間,120急救中心接到報警電話3800多起,派出救護車900余次。24位接線員三班倒,很多人帶病上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懌婷/攝

志愿者

12月末,杭州120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壓力,得知人手不足的情況后,杭州第一批幾十位大巴司機、公交司機緊急馳援。第一次開上救護車的他們體會到這一行的不容易,看到臥床的老人,更有司機哽咽說,想起了自己在老家的父親。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燕/供圖

獻血

12月28日,杭州街頭獻血點,印度友人錢先生伸出胳膊獻血。那幾天,受天氣和疫情雙重影響,杭州多地血庫緊缺。缺血的臨床患者不能“等一等”。號召大家獻血的消息傳開后,很多人冒著寒風趕來。他們中有陽康,也有像錢先生這樣的外籍友人,這一份份熱心和仗義,留在了2022年的冬天里。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銳/攝

煙火氣

12月28日,隨著第一波“陽康”回歸,杭城煙火氣一點點恢復。上城區白傅路一家火鍋店里,出現了久違的熱鬧,一樓幾乎滿座。服務員很感慨,期待更活潑更好的杭州回歸。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邊程壹/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出品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