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學生“淡化摒棄春節意識”案例啟示我們,學校稿件嚴格逐級審核制有多重要

日期:2023-01-09 11:17:3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首先是學校制度不嚴,對外發布信息缺少嚴格的逐級審核機制。

《寒假致高一學生家長的一封信》雖然是級部行為,但卻代表的是學校。無論是誰,只要是代表學校對外發布信息,學校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核。

一般情況下一個“信息”撰寫完畢,發布應前當至少有“三審”:一是初審——信息編撰發布科室負責人,

二是復審——信息發布所在科室主要負責人,

三是終審——學校對外信息發布主要負責人,如果是特別重要的信息、新聞,發布前還要經由學校校長親自審閱通過。

經過這樣的逐級審核,不僅可以保證信息的“政策正確性”,同時類似“用詞不當,表達不精準”這樣的問題也可以有效避免甚至杜絕了。

其次是學校“立德樹人”意識不強,“政策站位”不高,對國家相關政策不重視甚至不了解。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門出臺了諸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等重要文件,要求學校要對學生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及其背后承載的重要意義。

作為學校,放假通知中怎么能明確要求學生“淡化甚至摒棄春節意識”呢?

作為一個高中學校,如果說學校、教師想與國家唱反調,那實在是有點上綱上線,高看了相關人。毫不客氣地講,他們第一沒有這樣高的“水平”,第二沒有這樣的“膽量”。因此,只能是“筆誤”,就像寬容的網友所說的那樣,通知中的本意是想表達“這個假期因疫情原因,學生學習受到很大影響,“淡化甚至掘棄春節意識”,只是想讓家長督促學生寒假學習不丟松。

但無論怎么說,作為高中學校、高中教師,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僅是文筆水平有限,詞不達意,更是心中“立德樹人”意識不強,對國家相關政策不夠重視,甚至根本就不解所至。

這不僅包括撰稿者,也包括審稿者。

再次,就是抄襲問題了。有網友說,這個通知是從網上抄襲的,改頭換面拿過來就用,通知撰寫者根本沒用腦。

這個“淡化甚至摒棄春節意識、假期意識”的表述,從十幾年前就有了,網友查到最早的是在2010年,此后還有2013年、2015年等都曾有學校給學生家長發過類似的“信”。而且,除了年份,連標點符號都一樣。

河北宣化的“這封信”,在表述上與某校2015年的表述完全一致,一字不差。

這說明了什么?抄襲!

現在有了網絡,有了百度,一說寫東西,人們不是去根據實際情況去想,去寫,而是先去百度。百度一下,復制粘貼下來就了事,好一點的將單位和姓名和時間換一換,差一點的,連人家的學校名字、師生名字都不換。一點腦子也不動,原樣照抄。

上行下效,學校老師如此,學生寫作也如此。

當下學生作文,有多少是學生自己寫的呢?平湖一柱在教學調研中曾多次發現,不少學校班級的作文,全班幾十個同學,作文只有幾個版本,大多數學生作文根本不是雷同,而是完全一致,一字不差,一個班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作文“獨一無二”。而老師在批閱時似乎視而不見,每篇學生作文不僅得分高,更是本著激勵原則,作文評語中極盡溢美之詞。

前段時間,有個家長分享了孩子的作文,作文是《寫給奶奶的一封信》,作文寫的很好,其中還有寒冬奶奶為他縫棉襖、時常被針扎到手的細節,作文最后寫到,“親愛的奶奶,您一天天變老,但在您的關愛中,我一天天長大了,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您。”孩子的奶奶看到了,感動的都哭了。

但感動歸感動,你若上網百度一下,這篇作文網上到處都是,更包括“縫棉襖、針扎手”的細節。

當下的學生為什么一寫作文就百度?大學生、研究生的論文為什么要抄襲?因為他們從小是在“百度、復制、粘貼、抄襲”的環境中長大。如果學校、教師連一個“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都是如此,你卻要求學生作文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可能嗎?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