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文鴦軍馬先到,一擁而進;在寨中左沖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鴦只望父到,以為外應:并不見來。數番殺到中軍,皆被弓弩射回。
不過可惜文鴦那個糊涂老爹迷了路,無法和文鴦共同夾擊,這時候魏軍擁了上來,將文鴦身邊的士兵殺散,只剩文鴦一人單騎逃走,但就是在這邊才顯示出文鴦最猛最威風的一面:
背后數百員將,抖擻精神,驟馬追來;將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鴦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沖入魏將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自退。鴦復緩緩而行。
魏將聚在一處,驚訝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眾耶!可并力追之!” 于是魏將百員,復來追趕。
鴦勃然大怒曰:“鼠輩何不惜命也!”提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用鞭打死數人,復回馬緩轡而行。魏將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
無論是“緩緩而行”或是“鼠輩何不惜命也!”這幾個描寫,都將這位十八歲的人間兇器,兇猛、囂張的一面,寫得栩栩如生,羅貫中還特別給了文鴦一首詩,將他與趙云并列:“長坂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爭鋒處,又見文鴦膽氣高。”
文鴦這場沖鋒比較吃虧的地方就是——沒有宰掉任何一個有名有字的將領,殺的都是雜魚,不過司馬師倒是為此間接送了命。
當時文鴦殺進魏軍大營,無人可擋,司馬師大驚之下,眼球從瘤的手術創口迸了出來,血流滿地,也就在這場叛亂平定之后,司馬師還沒來得及回到洛陽就病逝了。
文鴦的這場“樂嘉大沖鋒”倒也不全是羅貫中的小說創作,在《漢晉春秋》中也有幾乎相同的記錄,只是沒有后面他以一當百的撤退場面而已。 不過和趙云在長坂坡所向無敵不同,文鴦在樂嘉城是有遇到對手的。
2.鄧艾
鄧艾和文鴦一樣,都是在第一百一十回初登場,當時他的職位是兗州刺史,傅嘏建議由鄧艾當前鋒去攻打樂嘉城,傅嘏給鄧艾的評語是“足智多謀”。
不過事實證明,鄧艾并不是只有大腦而已。
正當文鴦在魏軍大營中左沖右突,威風無比時,只有鄧艾可以絆住這個少年:
鴦縱馬看時,只見一軍行如猛風,為首一將,乃鄧艾也,縱馬橫刀,大呼曰:“反賊休走!”鴦大怒,挺槍迎之。戰有五十合,不分勝敗。
也就靠著鄧艾拖住文鴦,魏軍才能將文鴦帶來的兵給殺散。話說鄧艾能與文鴦大戰五十回合,就算文鴦已經殺了一整晚,有點疲倦,但鄧艾的武力也絕對沒差太多。
鄧艾第二次展現他的武功是在第一百一十五回“詔班師后主信才,托屯田姜維避禍”,那是姜維最后一次北伐中原,目標是洮陽,魏國這邊則由鄧艾和司馬望搭檔防守,鄧艾先用計射殺了夏侯霸,又用地道之計殺敗姜維。
姜維只好分兵,他自領部隊在洮陽牽制鄧艾,由張翼攻打祁山。于是在洮陽這邊,兩位天生宿敵展開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交鋒:
維自引兵到侯河搦鄧艾交戰,艾引軍出迎。兩軍對圓,二人交鋒數十余合,不分勝負,各收兵回寨。
話說鄧艾在演義中出場,也不過就是從第一百一十回到一百一十九回總共十回,但因為集中在與姜維的對抗上,因此算是后期將領中戲份很多的,而且依羅貫中“勝利盡歸一人”的造英雄方式,鄧艾幾乎是搶走了很多在歷史上屬于陳泰或郭淮的功勞,姜維甚至評論鄧艾布陣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可以說是很強的描寫了。
3.鄧忠
鄧忠,鄧艾之子,他的個人秀在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壽春于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鑿兵”,那是姜維第五次北伐,姜維率軍將司馬望圍在長城中,這時候:
正攻打之間,忽然背后喊聲大震,維勒馬回看,只見魏兵鼓噪搖旗,浩浩而來。維遂令后隊 為前隊,自立于門旗下候之。只見魏陣中一小將全裝貫帶,挺槍縱馬而出,年約二十余歲,面如傅粉, 唇似抹朱,厲聲大叫曰:“認得鄧將軍否!”
維自思曰:“此必是鄧艾矣。”挺槍縱馬而來。二人抖擻精神,戰到三四十合,不分勝負。那小將軍槍法無半點放閑。
維心中自思:“不用此計,安得勝乎?”便撥馬望左邊山路中而走。
話說“面如傅粉,唇似抹朱”這八字曾是馬超的形容詞,鄧忠以半個龍套的身份能有這樣的形容算是非常了不起了。再說鄧忠與姜維一戰,雙方戰平,姜維使用回馬箭還是被鄧忠閃過,可見得鄧忠武力是很了不起的。
鄧忠的結局不太好,他后來跟父親鄧艾一起征蜀,最后父子二人一起被田續殺害。
4.徐質
徐質,魏國輔國將軍,使一把開山大斧,演義中的形容詞是英勇過人。
徐質是在第一百零九回“困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中登場,當時姜維二伐中原,魏國左將軍郭淮請求中央支援,徐質自告奮勇前往,于是司馬師就命徐質為先鋒,司馬昭為大都督,前往迎擊蜀軍,雙方會戰于隴西董亭:
軍至董亭,正遇姜維,兩軍列成陣勢。 徐質使開山大斧,出馬挑戰。蜀陣中廖化出迎。戰不數合,化拖刀敗回,張翼縱馬挺槍而迎;戰不數合,又敗入陣。徐質 驅兵掩殺,蜀兵大敗,退三十余里。司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雖然廖化和張翼并不是什么猛將,但兩人出現時間夠長,也都挑死過幾個有名有姓的將領,因為廖化和張翼在后期算是蜀漢中堅人物了,而這兩人都是幾回合內就被徐質打敗,這對蜀軍的士氣影響太大,所以姜維決定設計殺徐質。
姜維假裝在鐵籠山運糧,引徐質來劫,然后以火攻燒去大半魏軍,最后徐質只能匹馬突圍,結果:
正奔走間,前面一支兵殺到,乃姜維也。質大驚無措;被維一槍刺倒坐下馬, 徐質跌下馬來,被眾軍亂刀砍死。
可惜徐質雖勇,但畢竟不是文鴦那種萬夫敵,可以一個人殺出血路。這也是我前面所說的,蜀漢陣營其實很不愛才,遇到敵軍猛將就用火箭射,要是曹操當年也這樣,趙云和阿斗早就變成烤肉了。
正史中徐質沒有和張翼、廖化交手,但卻曾擊斃另一位蜀漢名將張嶷。徐質的官位只有魏國討蜀護軍,應該還沒有到輔國將軍那么高的位置。
5.傅僉
傅僉第一次登場是在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壽春于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鑿兵”,他和蔣舒都是姜維新選拔的川將,兩人都是“頗有膽勇”,受到姜維重用。
那是姜維第五次北伐,首要目標是在長城的司馬望,兩軍在城外列陣,一陣叫罵之后,將領們就來單挑了:
言未畢,望背后王真挺槍出馬,蜀陣中 傅僉出迎。戰不十合,僉賣個破綻,王真便挺槍來刺。傅僉閃過,活捉真于馬上,便回本陣。李鵬大怒,縱馬輪刀來救。僉故意放慢,等李鵬將近努力擲真于地,暗掣四楞鐵锏在手;鵬趕上舉刀待砍,傅僉偷身回顧,向李鵬面門只一锏,打得眼珠迸出,死于馬下。王真被蜀軍亂槍刺死。
傅僉的兵器“四楞鐵锏”也是三國演義中獨一無二,锏和鞭類似,都是鈍兵器,一般來說锏是四角形,鞭是六角形,兩者都沒有刃或尖端,純靠重量取勝,所以李鵬才會被打得眼珠迸出來。
話說傅僉在這邊挾一將、殺一將的本事,已經可比美當年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的本事,在武將貧乏的后三國算得上是一條好漢。
傅僉的便當也領得十分華麗,那已經是第一百一十六回“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圣定軍山”,魏軍大舉伐蜀,傅僉與蔣舒共守陽平關,傅僉出城攻擊時,蔣舒投降,于是:
(傅僉)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魏兵四 面合來,將傅僉圍在垓心。僉左沖右突,往來死戰,不能得脫;所領蜀兵,十傷八九。僉乃仰天嘆曰:“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乃復拍馬沖殺,身被數槍,血盈袍鎧,坐下馬倒,僉自刎而死。
在正史上,傅僉的父親是傅彤,荊州義陽人,是劉備荊州兵的班底之一,在夷陵之戰中被吳軍包圍,力戰而死。傅家父子兩代都為國盡忠而死,連司馬炎都下詔褒揚。這理論上弘揚忠孝節義的《三國演義》最喜歡的內容,但演義中卻完全沒提到此事中,不知道是不是羅貫中漏了。
6.諸葛尚
諸葛尚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孫,諸葛瞻之子,他登場在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那年他才十九歲,演義給他的形容是“博覽兵書,多習武藝”,儼然是個少年英雄。
當時已經是蜀漢存亡之秋,鄧艾率軍偷渡陰平,直趨成都,劉禪于是哭哭啼啼地求二代武侯、駙馬兼行軍護衛將軍諸葛瞻出戰,諸葛瞻內舉不避親,用自己的兒子諸葛尚為前鋒,前往綿竹迎敵。
諸葛瞻父子先用諸葛亮的木像嚇敗鄧忠、師纂的部隊;鄧忠、師纂受到鄧艾訓斥,又帶兵來戰:
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諸葛瞻指揮兩掖兵沖出,撞入魏陣中,左沖右突,往來殺有數十番,魏兵大敗,死者不計其數。師纂、鄧忠,中傷而逃。瞻驅軍馬隨后掩殺二十余里,扎營相拒。
這是一場相當驚人的勝利,諸葛尚以一敵二,還擊敗鄧忠、師纂二人,可見諸葛尚的武力還在鄧忠之上。若依演義中武力的“交換率”,鄧忠曾戰平姜維,姜維曾戰平鄧艾,鄧艾曾戰平文鴦,即鄧忠=姜維=鄧艾=文鴦,結果諸葛尚的武力還在這四人之上!那更遑論姜維還曾經戰平過老趙云,換言之諸葛尚戰力在老趙云之上,可能還有趙云全盛時期的戰力!
可惜諸葛尚畢竟不是趙云,最后綿竹一戰蜀軍戰敗,諸葛尚沖入魏軍中戰死。
諸葛亮大約四十五歲時才生下諸葛瞻,當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八歲,所以滅蜀之戰時,諸葛瞻約三十七、八歲,有個十九歲的兒子是合理的。可惜,若諸葛亮早點有這個強大的孫子幫他效力,就不用依靠張苞這種會自己摔到水溝里死掉的將領了,只能說男人雖忙于工作,家里的事還是要做,提早生小孩,才能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
(完)
推薦閱讀:
諸葛亮以嚴刑峻法治國,為何百姓毫無怨言?
劉禪痛恨諸葛亮才屢次否決為其立廟的提議?陰謀論不可取
神秘的左慈究竟是仙人,還是魔術師?他的飛升是真是假?
諸葛亮對馬謖有不能描述感情,所以才那么寵幸他?
姜維與諸葛瞻爭執的前奏:劉虞公孫瓚之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