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當《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人世間》《偷自行車的人》《教父》《阿Q正傳》《城南舊事》等經典影視劇的劇照,以及《荒野大鏢客》等影視劇的片段出現在懸崖峭壁之上,文壇大家們立刻進入“搜索模式”,所看電影類型之豐富、數量之眾令人側目。
“聽著海浪拍岸,在浪花當中談論的電影,真美好,忘了工作的累和壓力,是一個一輩子難忘的夜晚。”蘇童感慨道。而余華則表示,懸崖放映是語言和影像的雙贏,“因為有好多東西是屬于影像的,語言表達起來很沒意思;有很多東西又是屬于語言的,用影像表達又沒有意思。但用電影投在懸崖上看,無數人的想象是不一樣的,它空間很大。”黃蓓佳的表達則更為詩意,她動情地說:“兩種對立的東西,很奇妙的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場景中融合了,那種永恒和瞬間,堅固和流動,沉默和喧囂。感覺真的是如夢如幻!”
影視圈的文學改編熱
余華:做得最好的是張藝謀
說到將文學著作改編成影視作品,就不得不提張藝謀。作為我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的眾多口碑佳作,均是由經典文學著作改編而成。
節目中,蘇童回憶起當年與張藝謀的合作。“我當時在旁邊的評語就是,‘這是我小說里的,這不是我小說里的’。”蘇童著重提到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燈籠”這個元素。“張藝謀攝影出身,他對視覺的要求很高。這個很高的要求,其實是基于他要找到幾個得心應手的‘道具’,這個‘道具’必須作為一個視覺結構從頭到尾支撐的。燈籠,就是這個‘道具’。”
余華則這樣稱贊張藝謀,“有的人自己沒有想法,只能靠原著。但張藝謀是有很多想法的人,他不會忠于原著的。”他點贊道:“當代中國小說改編成當代中國電影,我覺得做得最好的就是張藝謀。”
今晚,和江蘇衛視《我在島嶼讀書》一同走進文學與影像的這場浪漫之約!
星標贊和在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