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2023屆高三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日期:2023-02-01 11:52:4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鐘嶸以“滋味”說詩,可謂對詩歌深有會心。但詩歌藝術極其精微,連詩人自己有時也很難用語言道出其精微之處。

B.古代詩人的某些詩看起來平淡無奇不易引人注意,其實卻有“微言妙蘊”,這類詩比那些一望便知其難的詩更應多用心思。

C.詩人用語文寫景敘事,表達情志;讀者由語文以見景事,然后推見情志。可見語文只是工具,讀詩應當“得意忘言”。

D.一首詩經朗誦熟讀之后,可以成為自己“精神產業”的一部分;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加,讀者會對這首詩有更多領悟。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典詩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詩,這應與古人重含蓄、漢語貴簡潔的特點有一定關系。

B.李商隱的許多無題詩本事隱晦,情思深微,如果學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貫通之時。

C.李白《蜀道難》句式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從字句間的聲音節奏可領悟其豪放風格。

D.有的詩好比一片自然風景,讀者所得的深淺,常常和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成正比。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宋代戴復古:“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從橫。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

B.清代王夫之評崔顥《長干行(其一)》云:“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C.瞿蛻園:“寫景要就眼前所見的景物細加體會,然后再用真切而樸素的字句寫出來。”

D.林庚:“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4.元好問論詩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遍)良未足。”請結合材料一對此加以分析。(4分)

5.詩是最精煉的文學,請結合材料二談一談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欣賞詩。 (4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自修生活

唐弢

我在華童公學讀過三年書,到正科二年級(相當于現在的初中二年級)為止,沒有畢業,這三年也是勉強度過的。我能在那里讀書,完全出于幾位遠房親戚——包括一個在南貨鋪里當賬房的舅父的資助:他們讓我住在家里,免費供給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員學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納一點房飯錢。學費則由父親籌措。我家世代務農,我的父母都不識字。父親由于沒有文化吃過大虧,因此他誠心真意地贊同我上學。為了湊足學費,千方百計節衣縮食,甚至將幾間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決心很大,不過他實在太窮了。

而我那時又年輕,很任性,不懂事。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剛剛轉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課余愛好中國古典詩歌,喜歡溫庭筠、李商隱一路的近體詩。近體詩講究平仄和對仗,我讀字發音不準,很想有一部既標音韻、又釋字義的辭書。有一次,父親從鄉間出來,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務印書館,到了柜臺面前,向一個店員說明來意,店員捧出一部上下兩本、剛剛出版的《辭源》來,我一面翻檢內容,一面詢問定價,店員漫不經心地回答:

“四塊。”

“什么?”

父親幾乎跳了起來。看來這是他有生以來聽到的最貴的一部書吧,他從來不曾想到過一部書要賣四塊錢,比兩擔稻谷還要貴。我也暗暗地吃驚了。但當我發現這部書確實符合自己需要的時候,便又任性起來,變得很固執。在父親的猶豫面前,我擺了許多必須購買的理由。

“能不能不買呢?”他帶著商量的口氣。

“買。我讀書離不開它。”

“太貴啊,你再想想……”他的聲音有點發抖。

我還是固執地重復著自己的理由。

父親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終于從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塊錢,數了兩遍,顫巍巍地遞到那個店員的手里。我望著他:他似乎突然間老了許多。我的鼻子一陣酸,熱淚奪眶而出,趕緊抱起書,扶著他踉踉蹌蹌地走出了商務印書館的大門。

我見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個人回到在親戚家借住的那間小閣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聲大哭。晚上,做完功課,推說身體不適,將頭蒙在被子里,又獨自痛哭了一個整夜。我為貧窮痛哭,為父親的衰邁痛哭,為自己的任性痛哭。雖然新得的工具書對我是一個誘惑,然而出于內疚,出于強烈的自我譴責的心情,在開頭兩個多月漫長的時間里,我幾乎連碰都不去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創傷太深了。

我終于將《辭源》作為工具書拿出來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時我不僅喜歡古典詩歌,自己還偷偷地學著作,大部分是七言絕句,也有一些律詩,五言的比較少。我們學校有一位年紀最大的教師余槐青,大家都稱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負責中文教務工作,沒有直接教過我,但他常常抽閱我的課卷,到高年級同學面前夸獎我,說我文章寫得好,為我延譽。

大約是出于一種樸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對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將自己的詩歌習作送給他看,課余到朵云軒買了一些八行箋,將所有的詩抄寫下來,訂成一本。總有一百來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聽課,窺個方便,我跑到前面,將抄本送給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沒有作聲。他戴上眼鏡,翻了幾首,立刻又從鼻梁上將眼鏡摘下來,和氣地、但是嚴肅地對我說:

“你不要把作詩看得那么容易呀!”

這真是當頭一棒,將我的“詩人”的美夢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處,一發狠,把那本詩撕得粉碎,燒掉了。往后怎么辦呢?擺在我眼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從此洗手不干,不再寫舊體詩;二,一切從頭做起,決定攻下難關,把舊體詩學會、寫好。

我選擇了第二條路。

從那時開始,我讀了許多古典詩歌,不僅溫庭筠、李商隱,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淵明、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歡《古詩十九首》。一直沒有翻動的《辭源》也在這個時候打開了。只要課余有一點時間,我就捧起自己心愛的詩集,朗誦默念,凝神結想。我從多方面探索詩歌的規律:領會每一首詩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詩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對詩歌特點的理解。這樣大約過了一年,我又積了近百首習作,陸續抄寫下來,送給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舊戴上眼鏡,翻了幾首,這一回,他沒有再說什么,點點頭,把詩收下了。

過了幾天,他把抄本退給我,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幾處還作了修正。

對這位教務主任,我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沒有忘記他。

不久我就離開了這所相當于中學的學校,走上社會,到郵局工作。我沒有上過高中,也沒有上過大學。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只是將學詩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必須鉆研的學問上,努力在業余時間自修,寫文章。

我覺得,不承認上大學的重要性是不對的,反過來,以為上大學便能解決一切,那也是一種偏頗的見解。在長期實踐中,我的體會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敵,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會導致失敗。對待學問需要有“韌”的精神,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時間終會將人帶上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O年六月于北京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回憶少時讀書經歷,對供給食宿的“幾位遠房親戚”充滿由衷的感激之情,體現出人情的溫暖和人性的美好。

B.父親“誠心真意地贊同我上學”,“不過他實在太窮了”,為下文敘述父親忍受心里苦痛為兒子購買《辭源》做了鋪墊。

C.《辭源》一書串連起了父子、師生等主要人物和買書、學詩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體部分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致顯得松散。

D.作者認為上大學是重要的,但上大學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大學也只是做學問的起點,之后仍要鍥而不舍地鉆研。

7.關于文中購買《辭源》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店員“漫不經心”地回答《辭源》的定價,“我”和父親卻很吃驚,更襯出“我”家的貧窮。

B.讀詩和寫詩并不是“我”的功課,為了讀詩和寫詩而買《辭源》,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C.“吃力地摸出”四塊錢,“顫巍巍地”遞給店員,這些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給人深刻的印象。

D.父親的態度、眼神和動作,使“我”認識、反省自己的“冷酷”,因而強烈地譴責自己。

8.文本善于運用對比手法傳情達意,請舉出兩例并作簡要分析。(6分)

9.作者在《文章修養》中說:“質樸應該是文章的本色。”本文從哪些方面實踐了這一主張?請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驲而驅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比至于國者,四下而趨。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號曰:“子大夫日夜責寡人,不遺尺寸,寡人猶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積于百姓。今天降禍于齊國,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矣?”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食諂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為君,我為臣。”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涂,撫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于君,未見于眾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訓也。”

(節選自《說苑·君道》)

【注】質:箭靶。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驲而驅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

B.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驲而驅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

C.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驲而驅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

D.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驲而驅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是古代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意為缺少德行之人。諸侯夫人也自稱寡人。

B.百姓,戰國之前是對貴族的統稱;戰國之后,是對平民的統稱。文中指后者。

C.社稷,本指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神(社)和谷神(稷),后用來借指國家。

D.“魚乘塞涂”中的“涂”字與《蘇武傳》“常愿肝腦涂地”中的“涂”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景公狩獵時,在山上和沼澤中分別碰到老虎和大蛇,心中不安,回去后召見晏子詢問是不是不祥之兆。晏子認為,這些都不在“三不祥”之中。

B.齊景公邊走邊哭,趕去吊唁晏子,到晏府后伏尸痛哭。他認為自己行為放縱不知收斂,如今上天降災,沒有加在自己身上卻加在了晏子身上。

C.齊景公宴請大臣時,親自射箭助興,但未射中,不想眾臣齊聲叫好,景公變了臉色退席。弦章認為,眾人的做法和景公平時的好惡有關。

D.齊景公賞識弦章之言,賜魚五十車。弦章仔細思索,回想起晏子對自己的遺訓,覺得違反了晏子的行為準則,于是堅決辭謝,沒有接受賞賜。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4分)

(2)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4分)

14.晏子去世多年,齊景公為何仍對他懷念不已?請根據原文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經杭州

顧非熊

郡郭繞江濆【注】,人家近白云。

晚濤臨檻看,夜櫓隔城聞。

浦轉山初盡,虹斜雨未分。

有誰知我意,心緒逐鷗群。

【注】江濆(pēn):江岸。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為詩人遠眺之景,下句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城內不少房屋依山而建的特點。

B.頷聯視聽結合,以聲襯靜,上句寫檻邊即可觀看江濤,下句寫櫓聲隔城可聞。

C.頸聯詩人立足船中,隨行觀景,描畫出一幅山水相依、彩虹和雨水齊現的美景。

D.全詩境界開闊,氣勢雄渾,章法井然,前三聯的寫景為尾聯的抒情做了鋪墊。

16.本詩尾聯主要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鮮明的對比,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2)雞犬在田園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與雞犬有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大雁的南來北往會引發古人的悲思愁緒,這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這是臨流的小樓一角,兀立在潯陽江畔,白塔洋頭。

江樓并排五間,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積不大,建筑樸素簡陋。南面一排紙窗,窗欞上雕著拙樸的圖案。窗外卻是一幅曼妙無比的天然圖畫: ① 的青山橫亙在前,青翠撲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帶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綠樹叢中;早晚升起縷縷炊煙,斜陽影里,織結遙遠的夢境。村外田疇一片,碧浪無垠。一條晶瑩的小河,穿過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橋,兩岸烏柏,把小河迎進村里。

窗下是鎮日潺潺的潯江,對岸有一座路亭,亭邊系一只挪亞方舟式的野渡。東望白塔洋,煙波浩淼,白茫茫 ② 。普照寺玲瓏剔透的琉璃閣矗立其間,遠處是隱約蒼茫的天涯云樹。

這不是什么名山勝水,地圖上找不到,方志中無記載,卻在唐宋人的畫境中似曾相識。它未經名人雅士的諷詠禮贊,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它不是珠圍翠繞、搔首弄姿的名媛閨秀,而是蓬門蓽戶中光彩照人的 ③ ,荊釵布裙,風鬟霧鬢,自有她天生雋秀的氣韻。

“故鄉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我抄下劉大白的詩句,張之素壁,當作“江樓銘”。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寫成一個長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高尿酸是引發腎臟損害、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在例行體檢中被查出尿酸高和高尿酸血癥,并沒有任何癥狀, ① 。但我們必須知道,高尿酸血癥其實是痛風的前期,這類患者在早期除了血尿酸水平升高以外,基本上沒有痛風癥狀,但是如果血尿酸水平長期持續升高,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② 。

痛風是因嘌呤代謝發生障礙,以致血液和組織中積聚大量尿酸和尿酸鹽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癥狀是手指、腳趾、膝、肘等關節疼痛腫脹,甚至變形。痛風不能等到疼痛發作時才去就醫,只要查出血尿酸水平升高,確診了高尿酸血癥,就要及時治療。科學梯度降尿酸治療,是預防臟器損傷的關鍵。沒有“三高”等基礎疾病,也沒有痛風癥狀, ③ ,但是必須控制飲食,少吃動物內臟、海鮮、豆制品、啤酒、濃湯等高嘌呤食物。另外,適當運動、多飲水,都能促進尿酸排泄。一段時間后,如果血尿酸水平仍無法降至合理水平,則需及時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并在治療期間嚴密檢測肝腎功能,以防對肝腎造成損害。

21.下列句子中的“關節”和文中畫橫線處的“關節”,含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說書人賣了這么個關節,大家自然要追問,也不能怪他們性急。

B.經過陳教授的耐心指導,公司技術員終于找到問題的關節所在。

C.蔡福和蔡慶兩人商議定了,暗地里把金子買上告下,關節已定。

D.古代醫術中說的“關節不利屈伸”,通常是由炎癥等因素引起的。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張舜徽先生在《清代揚州學記》中記載:

揚州學人王懋竑和朱澤沄是同鄉好友,二人易子而教,并結為兒女親家。可是兩人的哲學觀點頗有分歧,他們展開討論辯難,彼此尊重,從不互相詆毀。凌曙和劉文淇是舅甥、師徒關系,但凌氏研究今文學派的《公羊傳》,劉氏研究古文學派的《左傳》,二人各專所學,并行不悖。

上述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可見語文只是工具,讀詩應當‘得意忘言’”不對,從兩則材料中都看不出語文只是工具,情志才是根本,了解情志后可以拋開語文這一意思。)

2.B(“如果學者苦心思索,必有豁然貫通之時”不對,材料二第一段說“有些詩難在情思深微……費過一番苦心,總可以有豁然貫通的時候”,不是說所有這一類型的詩費過苦心,都會豁然貫通。)

3.D(材料二第三段的主要觀點是讀詩要通過想象,調動感官,“從語文所直示的有限見出語文所暗示的無限”。D 林庚對“木葉”的感受,正是通過視覺、觸覺和嗅覺,從詞語直示的有限見出了它所暗示的無限。A項戴復古詩的主要意思是作詩應匠心獨運,不要亦步亦趨,人云亦云。B 王夫之的評語是稱贊崔詩內涵豐富,令人回味無窮。C 瞿蛻園的話是指出詩中寫景的方法:這三項與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觀點或全無關系,或只是略有牽連。)

4.①“文須字字作”是要求作詩嚴謹,因為詩歌藝術極其精微,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間。②“亦要字字讀”等三句是講述讀詩之法,要字字細讀,咀嚼涵泳,才能品嘗到詩歌言外之味。(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5.①養成細心的習慣,不放過詩歌的應有之意和言外之意。②須明白詩句字面的意義和字句間的聲音節奏,要反復吟誦熟讀詩歌。③借助想象和感官建立完整的境界,從有限中見出無限。(每答出一點給2分,任選兩點作答、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6.D(“大學也只是做學問的起點”于文無據。)

7.B(“為了讀詩和寫詩而買《辭源》,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不對,“我”為了學習古典詩歌想買一部《辭源》也是合理的,不能因為讀詩和寫詩不是正式功課,就認為“我”的做法沒有必要。)

8.①將“我”的心的冷酷和父親的愛子之心進行對比。“我”明知父親的艱難,卻堅持要買《辭源》,父親愛子情深,終于咬緊牙關替兒子買書。這一對比體現了“我”的任性、固執和冷酷,表達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愧疚,寫出了自己內心的創痛。②將兩次送詩的結果進行對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評了“我”的詩,第二次老余先生認可了“我”的詩,并作了細心的指正。這一對比體現了“我”在刻苦鉆研詩歌后取得了進步,刻畫了老余先生客觀公正、愛護學生的形象,表達了“我”對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每答出一點給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①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全文沒有生僻的字眼,沒有華麗的辭藻,遣詞造句平易淺近,卻能打動人心。②寫人記事平鋪直敘。文章寫人敘事平平道來,不 超然客公眾號 營造曲折波瀾,卻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內容樸實淳厚。文章記敘往事,袒露內心,毫無掩飾;告誡青年,語重心長,情意殷切。(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0.C(“于菑”是“游”的后置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A、B;“下車而趨”是“自以為遲”的結果,兩句中間應該斷開,據此排除B、D。)

11.D (“與《蘇武傳》‘常愿肝腦涂地’中的‘涂’含義相同”不對,“常愿肝腦涂地”中的“涂”不是通假字,是動詞,指涂抹。)

12.D(“回想起晏子對自己的遺訓……于是……”不對,現代漢語中的“遺訓”指前人遺留下來的訓示、教誨,從文中看不出晏子生前對弦章有何訓示、教誨,文末君子之語中的“遺訓”其實是遺風、遺留下來的美好品行的意思。)

13.(1)到老虎出沒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見了老虎和大蛇,為什么算是不祥呢?(“如”“曷為”1分,句意2分)

(2)這是眾位臣子不才,(他們的)智慧不能夠察知君王的過失,(他們的)勇氣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臉色。(“知”“此諸臣之不肖也”判斷句各1分,句意2分)

14.①晏子恪盡職守,對齊景公直言進諫,不停督促。②晏子死后,齊景公身邊的臣子多是阿諛奉承之輩,只顧謀求私利。(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到山上碰見老虎,下到沼澤又碰見大蛇。回去后,召見晏子并詢問他:“今天我出去打獵,上到山上碰見老虎,下到沼澤又碰見大蛇,這大概就是所說的不祥之兆吧?”晏子說:“國家有三種不祥,這些都不算在內。國有賢士而不了解,這是一不祥;了解了又不任用他,這是二不祥;任用他卻不信任他,這是三不祥。人們所說的不祥,就像這三種情況。現在大王您上山碰見老虎,因為那是老虎的出沒之地;到沼澤碰見大蛇,因為那是大蛇的洞穴所在。到老虎出沒的地方去,到大蛇的洞穴那里去,而看見了老虎和大蛇,為什么算是不祥呢?”

齊景公正在淄河(“菑”同“淄”,即淄河)上游玩,聽到了晏子去世的消息,他(趕緊)穿上白色喪服,駕馬驅車趕回去,他覺得車子走得太慢了,于是就下車快走,下車后又知道不如乘車快,就又登上車。等到回到都城時,已經像這樣上上下下反復了好幾次。(他)邊走邊哭前往奔喪,一到晏子府中,便伏在晏子尸身上放聲哀號:“先生您日夜督促我,連很細微的事也不放過,但我還是肆意放縱而不知收斂,在百姓身上累積了多少怨恨和罪過。現在上天把災禍降給齊國,卻不加在我的身上,反而加禍于先生,恐怕齊國很是危險了!百姓將去向誰訴說啊?”

晏子死后十七年,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夫(并親自射箭助興)。齊景公的箭射脫了靶,廳堂上的大夫卻齊聲叫好,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齊景公變了臉色,長嘆一聲,拋下弓和箭(便退席了)。(大夫)弦章走了進去,齊景公說:“弦章,自從我失去晏子,至今已有十七年了,從未聽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脫了靶,可是叫好聲卻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回答說:“這是眾位臣子不才,(他們的)智慧不能夠察知君王的過失,(他們的)勇氣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臉色。但是有這樣一種情況,我聽說過:‘君王喜歡穿的服飾,那么臣子也喜歡穿;君王喜愛吃的食物,那么臣子也喜歡吃。’尺蠖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青黑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青黑色,大概君王您有時仍然愛聽諂諛之人說的話吧?”齊景公說:“說得好!憑今天這番話,你是國君,我是臣下。”當時海邊漁民進獻鮮魚,齊景公就將五十車魚賞賜給弦章。弦章回去時,魚車塞滿了道路,(他)拍著趕車人的手說:“方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這些魚的人。從前晏子以拒絕賞賜來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過失從不遮掩;現在這些臣子以諂媚阿諛來求取利益,所以箭脫了靶反而齊聲叫好,如同出自一人之口。現在我對君王的輔佐,還未在眾人中見效卻要接受這些魚,這是違背了晏子的行為準則,卻迎合了阿諛奉承者的欲望。”(因此他)堅決退還了魚不接受賞賜。君子說:“弦章的廉潔,是晏子的遺風啊。”

15.D(“氣勢雄渾”不對,“雄渾”指雄健渾厚或雄壯浩瀚,像曹操的《觀滄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可稱氣勢雄渾。)

16.(1)用典。“鷗群”語出《列子》,說海邊有人與鷗鳥為伴,后用作避世隱居之典。(2分)

(2)①孤寂之感。無人知曉詩人的心意,他為此感到寂寞。(2分)②歸隱之情。詩人心緒追逐鷗群,其實是向往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7.(1)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2)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

(3)示例一: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示例二: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示例三: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示例四: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每答對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給分)

18.①連綿起伏 ②一望無際 ③小家碧玉

(每答對一處給1分,有錯別字該處不給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9.示例:劉大白的詩句“故鄉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被我當作“江樓銘”抄下后張掛在素壁上。(句意完整2分,寫成長句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0.①比喻:將“田疇”比作“碧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莊稼碧綠一片、在風中起伏的特點。②擬人:將“石橋”“烏桕”和“小河”當作人來寫,一個“迎”字,賦予了景物人的情感,使所寫之景溫馨動人。(每答出一處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1.D(都指骨頭與骨頭之間相連接的地方。A指談話中故意停頓不說使人產生懸念的關子;B指起關鍵性作用的環節;C指暗中行賄勾通官員的事情。)

22.①便放任不管 ②痛風就很容易上身 ③可以暫時不用治療

(每句2分。意思答對即可。字數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3.【寫作指導】

所給材料是兩則學人佳話,每則佳話又涉及兩位學人,他們盡管學術觀點不同,但并不因此勢同水火,反而關系密切,相互尊重。其中,王、朱二人易子而教的故事尤為感人,他們勇于打破學術藩籬,讓自己的兒子拜對方為師,充分吸取對方的長處。

材料啟示我們,對待學術問題、對待不同文化,在不能證明孰是孰非的情況下,應該“求同存異”,秉持寬容態度,既不屈己以就人,也不強人以從己。同時,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學術上的對手學習。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也應該寬容大度,虛心向他人學習。由此,可得出以下立意:①求同存異,攜手前行;②虛心求教,充實自身;③分歧乃常態,寬容方為美;等等。

引導語要求考生在寫作中要體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文體宜選擇議論文。寫作時要“以理服人”,顯示理性、思辨的力量,展示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同時也應適當“以情動人”,使文章不流于枯燥乏味。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