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式穿衣法也可以繼續用起來啦!
中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
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結晶
為我國民族文化
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你注意過古詩中的各種氣象嗎?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吧~
║ 古詩中的氣象——風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絕 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人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深夜挑促織,異地思歡情。一悲一喜,悲喜交織,以歡掩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強烈思親之情。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后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這里不能僅僅理解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
其中,“暖風”一語雙關,在詩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在詩人看在,正是這股“暖風”把“游人”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
其中的“熏”、“醉”兩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個“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場面的龐大與熱鬧,為“游人們”營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圍。接著一個“醉”字,承接上一個“熏”字,把那些縱情聲色的“游人們”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個“醉”字,留下了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游人們”在這美好的“西湖”環境中的丑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節選
【唐】賀知章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
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古詩中的氣象——云
山 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此詩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
烏云驟聚,大雨突降,傾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再次,用“翻墨”寫云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態,以動詞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跡。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兩句又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前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開。
║ 古詩中的氣象——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致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 古詩中的氣象——雪
絕 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
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
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雪 梅
【宋】盧鉞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
前人已經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安石的《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但是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你還知道哪些含有氣象的詩句?快來評論區補充吧~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昨日上午10時42分,我們迎來了立春節氣。今日(正月十五),我們又迎來了元宵節。兩個節令(節日)緊相連,可謂是“喜上加喜”“雙喜臨門”。這種有趣的巧合,源于兩種歷法的“激情碰撞”—— 立春在公歷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的2月4日左右。但是,元宵節在公歷中的日期卻并不固定,僅以21世紀為例,它會出現在公歷2月4日至3月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在21世紀(100年中),立春、元宵二節緊相連只有6次。據統計,分別是2004年、2023年、2042年、2061年、2080年和2099年。此外,也有立春與元宵同在一天的情況,但是比較少見。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1966年,那一年的立春和元宵同在公歷2月4日,而21世紀并沒有這種情況。
注意, 關于立春,民諺有“春打五九尾(盡),春打六九頭”之說。其意是,立春多在“五九”的最后一天或“六九”( 從每年的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為一“九”,向后遞推直到“九九”)的第一天。2023年2月4日是“五九”的最后一天,即是“春打五九尾”。癸卯年“兩頭春”(一年中有兩個立春),正月十四是立春(2023年2月4日),同年的臘月二十五也是立春(2024年2月4日)。今年的第二個立春(臘月底)也落在五九的最后一天(2024年的立春也是“春打五九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的上元佳節。正月是(農歷)元月,十五日是月圓之夜,而夜為“宵”,故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光緒版《縉云縣志》載:“元宵,張燈、放花爆,有橋龍燈、彩茶燈、竹馬燈、臺閣燈,鑼鼓喧天,謂之‘鬧元宵’。”
注意, 道教習稱天、地、水為“三元”,奉之為天官、地官、水官之神。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同“三元”相配合,即是(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之圣誕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之圣誕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之圣誕日(一般來說,上元是“人”節,中元、下元為“鬼”節)。
西漢司馬遷創“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據《史記》記載,是日原為漢家祀太一(道家之說)的日子,自黃昏達旦,百姓多于是夜出游觀燈。 自佛教傳入后,與佛教正月十五“燃燈表佛”之儀融合。此后,祭祀之義減去,而觀燈之舉漸起,至唐代遂成風俗,故又稱為“燈節”。
注意, 自先秦開始,歷代王朝就實行了嚴格的宵禁(禁止夜間活動)政策,對于“犯夜”行為,處罰嚴厲。但在上元節期間,政府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即“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到了宋代,“元宵節”的叫法后來居上,故“元宵”逐漸替代“上元”成為這一天節日的主要稱呼。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是日,白天飲食有年糕、餃子、湯圓(元宵)等,南北方因地而異,并舉行各種娛樂和雜耍活動;晚上出門賞月,百戲社火,燃燈放焰,喜猜燈謎,以示慶賀,堪稱中國版本的“狂歡節”。其中的 節令食品湯圓(元宵),它寄托了人們祈求新一年圓滿順遂的心愿。
南北方的湯圓(元宵)所用材料一致,但做法不一,即“南包湯圓”和“北滾元宵”。北“元宵”是用干糯米粉滾成像核桃大小的圓子,餡心是核桃肉、瓜子、青梅、紅瓜等與熟豬油、白糖、面粉糅混制成的。南“湯團(圓)”是用浸透了的糯米水磨粉做成,中間包豬油豆沙或豬油白果。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之日,故又有“第一良宵”之稱。 在中國古代,受傳統禮教束縛,婦女大多沒有人身(與精神)的自由。元宵節沒有宵禁,男女老幼均可上街觀燈,卻是實打實的“情人節”,是(古代)單身男女相遇相識(成伴成親)的重要日子。
“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塊肥肉好下田。”元宵燈會的結束,代表著“年節”(即廣義“春節”,從臘月初八的臘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的終結,此后,一切復常,故民諺云: “過了正月廿,龍上天,佛歸殿,娜妮(年輕女孩)做花線,老太婆拆破片(拆補被服),種田人去下田,讀書學子歸書院。”
綜合自跟著詩詞去旅行、中央氣象臺、《衢州晚報》、百度百科、《現代快報》、新華社、《科普時報》、地理蹊等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