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派李乃文:被母親“半威逼利誘”入行,演員和明星是兩個概念

日期:2023-02-16 11:25:0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這個貴人就是他母親。

“我是被我母親半威逼利誘地,干上這行了。” 李乃文母親是人藝的專業演員,母校是中戲,“她也許是看到了我身上的某種東西”,于是讓李乃文考中戲,并告訴他:“你考上以后,能不能吃這碗飯,完全靠你自己,出了中戲的大門,剩下的路完全由你自己來走。”

李乃文說自己是個很害怕考試的人,考得很一般。

考完老師的評價是,自費可以上。

當年自費一年學費是5000多塊,而公費的只要700多塊。

母親告訴李乃文,這些錢她和她爸都可以去借,對他只有一個要求:四年以后,你要讓老師覺得,讓你自費是個錯誤的決定。

這句話,成了李乃文當演員的初始動力。

但在進入中戲后,李乃文很快找到了當演員畢生的動力:愛上了。

一個實力派演員的故事由此真正開始。

從此當年的少年坐上歲月的火車,在演藝人生中穿山越嶺、晝夜不息,圈子里日暮輪轉,乘客去去來來。

而他自尊自我,認真做一個演員。其間也曾經歷沒人找他拍戲的無業游民的日子,但決心已定,就仿如山川解凍,大地融冰,演員之路如江河水,不可斷絕。

在節目中,他長嘆一口氣,“當演員真是一條不歸路。”

不是不歸,而是不想歸,不愿歸,一個人在青年時找到了一生的志趣并以此為事業,這是莫大的幸運。

在頭條《實力派》訪談的第一期節目中,他說出了自己的經歷,還有對這個如火如荼的演藝圈的理解。他說,演員和明星,是兩個概念。

武學有三見之說,其實演藝人生,也是如此,就讓我們從他的講述中,看看一個演員如何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最終用20年時光,成為實力派。

1、見自己:從一個群眾演員,四個貴人,四部戲,“一步步積累”

念念不忘者,必有回響。

李乃文的演員故事前傳,在少年時。

他出生在寧夏的一個文藝家庭。

母親從中戲畢業后,一直在話劇社里當演員,后來被分到天津人藝工作。

5歲的李乃文跟著家人,從寧夏搬到了天津生活。

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就跟著母親看話劇表演了。

有次編排的話劇里,剛好缺一個孩子,性別、年齡身高李乃文都非常符合。

別的同齡人一試戲就緊張,李乃文不一樣,站臺上就能演,臺詞、動作、眼神都是一氣呵成,

首秀舞臺結束后,臺下一片掌聲。

母親對他天分的認知,或許源自于此,并在人生選擇關頭,為他指出一條路。

但要在演員路上看清自己,李乃文要靠自己。

作為自費生進入中戲后,李乃文所在的班級,不是所謂的明星班,而是妥妥的“演員班”。

看他的同班同學,辛柏青、王千源、劉敏濤、朱媛媛,日后有一個算一個,誰敢說他們不是好演員。

心里憋著一股勁,李乃文每天披星戴月地練臺詞、練腔調、練形體。

大一期末考試,拿下專業滿分成績。

許多年后在一次聚會上,當年判定讓他自費上學的老師握著李乃文的手說了聲,對不起。

在李乃文心里,本就不記恨老師。

回頭看來,或許正是這番磨礪,讓李乃文被倒逼著更早奠定了對表演,對演員的信念。

但信念不能當飯吃。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把實力派演員這盞燈點著,李乃文還要經歷更漫長的磨礪。

1999年,剛畢業的李乃文,完美詮釋了“畢業即失業”。

張頌文好歹在畢業前就被《乘龍怪婿》劇組找上,李乃文則愣是畢業后的一年,都沒人找他拍戲。

“無業游民”的日子終結于李乃文演藝人生中第一位貴人的話劇——孟京輝的《思凡》。李乃文和朱媛媛、廖凡、周杰等中戲同學一起去演,演完之后他又沒活了。

李乃文主動給孟京輝打電話求演戲,孟京輝說:“真沒有你適合的角色,都定完了。”

李乃文:“還要群眾演員嗎?”

孟京輝:“要,你要上嗎?”

李乃文:“我上啊!”

人生故事就是這么玄妙,正在李乃文當群眾演員的日子里,孟京輝開始籌備下一部戲,這就是后來驚艷整個話劇圈的——《戀愛的犀牛》。

這次,有李乃文的角色了。

他演了一個名叫“牙刷”的牙刷推銷員,經典臺詞是:“如果我掙了500萬,都用來還債!”

話劇大火,但李乃文的收入不過一場200塊,說孟京輝是李乃文的貴人,不在片酬,最直接的效果,是《戀愛的犀牛》火起來后,圈子里看到這部戲的導演,也看到李乃文。

但更深刻的價值,是孟京輝打開了一扇戲劇的門,讓李乃文成了故事里的人。

孟京輝導演這樣評價李乃文:“配角就是抬轎子的人,抬轎子很講究方法,演技要好,還不能搶了坐轎子人的戲。”

多年后的《實力派》節目中,李乃文對演配角的心得,與孟導評語有異曲同工之妙,“配角不搶主角的光芒,觀眾還覺得沒你不行。”

而在當年,李乃文的第二位事業貴人出現了——唐大年。

2004年,他導演了一部由王朔、劉震云聯手打造的輕喜劇《動什么別動感情》。

主角是陶虹和張涵予,還需要一個配角,李乃文演的 “小李美刀”。

該劇豆瓣評分8.6,被評為“《過把癮》之后最好的京味兒電視劇”。

劉震云劇作里小人物向來精彩,李乃文沒浪費機會,將這個口吃、整天用北京話胡謅的網絡文學青年演得異常地道。

被這口北京話吸引而來的,正是李乃文演藝事業的第三位貴人——馮小剛。

2007年,馮小剛導演了《集結號》,這一年,李乃文正好30歲,已經演了七年話劇,留下13部作品。這是李乃文第一次合作大導演。

《集結號》中李乃文的角色是爆破手呂寬溝。

馮小剛之于李乃文的貴,依然貴在名利場之外。

李乃文在《實力派》節目回憶,當年他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鏡頭,都是和導演認真討論、打磨思索的結果。

從此李乃文明白了,原來電影表演,可以精細到一句臺詞說很多遍,說很多句不同的表達,直到覺得可以了,才開始拍。

從結果看,這一切最終塑造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人物呂寬溝,他是九連除了連長谷子地之外活到最后的戰士,最后抱起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

這個角色幫助李乃文成功踏入電影圈。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點。

回顧近幾年的國產影視劇,我們很輕易會發現答案就在那里:好故事,鮮活的角色,真摯的感情。

創作者并不是不知道滿分試卷怎么做,而是知道卻不愿這么做。

因為在萬馬奔騰的演藝圈,“快”是共識,“慢”成了奢侈。好在在職業生涯初期,李乃文就找到了“正常的創作規律”。

到這里,李乃文已經完成了成為一個實力派的各種歷練,但還差一點,那就是自我懷疑。

李乃文事業上的第四位貴人出現了——《潛伏》導演姜偉。

李乃文參演了他導演的《借槍》,在劇中飾演保密局的楊小菊。

拍這部戲,讓李乃文陷入了對自己的懷疑。

他覺得角色本身出彩,應該是個接地氣的人物。但楊小菊的很多行為,又是不接地氣的。

他一遍一遍地問導演,自己演得對不對,但導演不置可否,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

最終在反復自我懷疑中,李乃文賦予了角色一種生活化的黑色幽默,主演張嘉益曾說過,對方身上那股“賤”自己學不來。

很多影視劇的角色成不成,都是在剪片房里看出端倪,后來一次劇組聚會中,導演告訴李乃文,其實自己也一直沒底,但從剪片人員的反饋看——你可以漲價了。

至此,從成敗角度看,曾被時光和命運冷落的李乃文,終于一步步走上命運的坦途,從一個群演,到一個配角,再到黃金配角,一個實力派。

但人生中這些貴人和好戲真正教會他的是,在他生活窘迫時,就讓他懂得,什么是戲,什么是表演,什么是演員,

人活得太精明,其實會傷害自己的表演靈感。把表演當成一件熱愛的事去經營,那么人生的況味,就會成為演技的來源。

那些世事的琢磨,往事的磨礪,由此被打磨成實力派身上演技的韻味。

李乃文,“見了自己”。

2、見天地:“演員和明星是兩個概念,演員是一種職業,而明星是一種現象”

一個演員一旦想明白了自己是什么人,從此演藝圈的水流浩蕩向前,而他將不為所動,自有要去的方向。

進入最近幾年,李乃文的事業開始激流勇進。

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里,他飾演“黑心”醫藥代表趙立忠,本是不易出彩的反派,但他墨鏡一戴,觀眾一看,哇好一個“斯文敗類”,這角色就成了。

2019年,李乃文主演了《天衣無縫》《逆流而上的你》《黃金瞳》三部作品。

2020年以后,新角色紛至沓來,李乃文已經成為小熒幕上的熟臉,而在2021年的諜戰片《懸崖之上》中,他飾演的特務魯明獨具自己的風格,在一票演技派中絲毫不落下風。

2021年的《數風流人物》中,他飾演的陳獨秀文人風骨盡現,碼頭上一場送別戲,遠遠望了一眼兒子,一個父親的形象就躍然而出。

在懸疑劇《回家的女兒》中,他飾演的“土帥壕放”的暴發戶王重江,完全詮釋了“隔壁老王”。

而在古裝劇中,他給人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大秦賦》,當時看到劇本,李乃文特別想演竄到沒邊的反派趙王,可是主創告訴他:

“別想趙王了,你就踏踏實實地把李斯給演好!”

行吧,那就好好演。

《實力派》節目中李乃文笑著回憶,“那大段大段的古文臺詞,背得我啊”,李斯的臺詞是真多,有場戲要說長達兩頁多的臺詞,一段戲演下來,“師兄”段奕宏忍不住賀聲“彩!”

正是《大秦賦》讓李乃文拿到了華鼎獎,提名了金鷹獎。

但這些年,李乃文得獎不算多,很多人說他是“戲紅人不紅”。

《實力派》中,對于這些問題,李乃文不糾結。

他覺得“戲比人紅挺好的”,演員最重要是角色,戲是最重要的。

至于獎項與否,是別人說了算,去評判的。如果沖著得獎演戲,這初心就不對了,難道不得就不好好演了?

該怎么演怎么演。

但李乃文又不排斥走紅的話題。因為所有演員都期待認可,這個認可包括觀眾的認可+業內的認可。

只有被認可,才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才能演到更多好戲。

但像李乃文這樣的實力派演員,在熱搜榜上幾乎是“消失”的狀態。

而流量明星們一度在行內風起云涌。好在這兩年,實力派守得云開見月明。

對于“明星”和“演員”,李乃文很清醒,他認為,演員是職業,明星是現象。

“明星不是演員,但演員可以成為明星”。

他說這句話沒有貶損的意思,只是表達了演員和明星是兩個概念。

“明星是別人認記了你這個人,而對演員來說,角色很重要。”

于李乃文自己,成就角色比成為現象更重要。

這不是與世無爭,而是演員的信念不可摧毀。

從結果看,2020年之后,李乃文開始逐漸大火, 20年日子有功,他已經演了28部電影、86部劇,還有多部作品備播。

但歲月綿亙漫長又電光火石,20年帶來結果也洗去浮華,李乃文不在意空中樓閣,無需炒作套路,只在乎自己的天地——表演。

實力派這條路上,李乃文一條路走到底,已然見天地,下一步就是——

3、見眾生:“哪怕是做墊腳石,也得是一塊負責任的墊腳石”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在歡笑悲傷人間奔波后,終究要學會擁抱生活。

但《實力派》里李乃文說,在家里,愛人總說他像個孩子一樣,這么大人了,還有顆童心。

但成年人的眼睛有時遮蔽真相,童心方可見眾生。

在《實力派》節目里,李乃文對演藝圈的現象直言不諱。

對于部分流量明星演員們活在過度自信的真空層的現象,李乃文表示不是很理解,這位守著最傳統演員價值觀的實力派認為,對演員來說,沒有角色,就什么都不是。

他直言現在影視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了,有很多不專業,甚至完全不懂不會的人,也進到行業里,但他們連聲音都不是自己的。

好,因為各種原因,你進來了,“可為什么你不學呢?為什么不練呢?這是你的專業啊!”

李乃文不客氣地點出了現象背后演藝圈“皇帝的新衣”:“邊上得有人告訴你,沒人說,那就沒辦法了。孩子沒學好,那就是家長的問題。”

所謂時勢造英雄,也絕非隨波逐流。

而是充分認清現實后,憑著自己的本心走下去。

談及當下,李乃文說:“對我而言,沒有寒冬。”

確實沒有,影視寒冬行業擠水,一些流量明星的項目被擱置,性價比高的實力派反倒戲格外多了起來,不獨他,馮雷、譚凱、黃覺、保劍鋒等中年實力派,都演得火熱。

這個年齡的演員,在演藝圈自然不年輕了。

有人說,實力派是“墊腳石”,是要被年輕人踩著過去的。

對此李乃文直言,自己“即便是墊腳石,也得是一塊負責任的墊腳石。”

心懷眾生,方得見眾生。

有了李乃文這樣的實力派“墊腳石”,行業方能一浪傳一浪,繼續為觀眾演出科幻的三體、現實的狂飆和人世間的煙火氣。

有時候,戲和角色是最好的教育。

某種程度上,當我們看到更多的李乃文出來,當更多被制造的、沒有流量演員像個演員,演員這個職業的光彩,才能被呈現。

每個時代都有渾水摸魚的,也有實力派個性的砂礫。砂礫的多少,對應著一個時代的精彩度。

觀眾終究希望,好戲都是留給演技實力派的。

也只有當更多演員會專注于拿筆寫下、用心理解人物小傳,做好一個演員的本分,戲才會好。

就像李乃文總結的三個詞:執著、敬畏、自省。

行業千變,他心中自有顏色。

行業里追光逐影,總需有人咬牙行進。演藝圈寬闊的冰面上,總要有鑿冰冬泳的人。

冰面厚如山巖,下水冰寒刺骨,而給人信心和希望的,是咬牙一直游下去。游到海水變藍。

這個故事演到這里,主角沒有投機,也沒有逢迎,他堅固地守著自己的觀念,不斷修煉內功,經歷了跌宕起伏后,告訴《實力派》的,盡是人間的暖意。

未來會如何呢?實力派自然會被更多看見,而李乃文早已篤定,“每次表演,我都發現,這是我一生的事業。”

“我熱愛它,所以我為它努力付出,這都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

流量明星花期終有限,實力派的“花期”卻是一輩子。

演藝圈最笨的法則,恰是關鍵的成功法則。

而讓真正的實力派說出這些法則,則是頭條《實力派》這個節目,存在的意義。

僅從嘉賓的選擇上來看,就能看出節目實力為先的選擇,不找流量明星博取熱度流量,而是踏實聚焦好演員的光芒,傳遞用作品定義實力的態度。

把話挑明了說就是:

能上節目的, 哪個不是實力派。

2月4日晚,節目已經在頭條播出了第一期,今后每周三、六都會準時更新,安徽衛視也會在每周六播出。

李乃文之后,還有10位演員會陸續登陸《實力派》,他們是馮雷、苗圃、周海媚、溫崢嶸、楊童舒、譚凱、黃小蕾、楊蓉、黃覺、保劍鋒。

如果想了解表演背后的故事,想了解實力派是怎樣成為實力派的,那就鎖定頭條娛樂這檔節目吧!

希望看節目的你,也在自己的人生中,成為實力派。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