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賬這一塊大明官員都是練出來了的,不可能給他留下什么把柄。江西的官員和豪強大戶們的錢真沒白花,他們通過這一番運作,成功地把海瑞“掛墻上”去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海瑞在北京當了一年多的戶部主事,熟悉了京城的環境之后,他又得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大明王朝的墮落與腐爛,問題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皇帝朱厚熜身上……
皇帝為天下之本,是天下之表率,“一人正,天下無不正”。
于是比芝麻略微大兩號的綠豆六品官海瑞,又干了一票大的——買好了棺材給嘉靖皇帝朱厚熜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治安疏》。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明代不同于其他王朝,皇帝廷杖大臣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把大臣廷杖致死也不算多稀奇。
尤其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此人極為聰明狠辣,在繼位之初就曾經廷杖大臣一百八十多人,其中有十七名大臣被當場活活打死!
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因此“一戰成名”,以至于他后來修仙煉丹不理朝政,也沒幾個大臣敢跟他硬頂。
所以盡管當時的大明貪腐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百姓被貪官污吏們折磨得民不聊生,整個王朝也已經千瘡百孔,也沒有哪個大臣敢告訴嘉靖皇帝朱厚熜實際的情況,大家還是老老實實地替他寫歌功頌德的表章。
海瑞不過做了一年多的京官,就對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種種荒唐行為看不下去了,認為自己必須站出來說實話。
于是他在安頓家人離京之后,給自己買好了棺材,懷揣必死之志,向嘉靖皇帝朱厚熜上了那道《治安疏》。
很多人把《治安疏》稱之為“天下第一罵疏”,其實并不是這樣,海瑞在《治安疏》里并沒有罵嘉靖皇帝,只是把當時的各種荒唐的現象和人民對皇帝的不滿,不加修飾地告訴了嘉靖皇帝,毫不留情地敲碎了嘉靖皇帝的“盛世明君夢”。
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治安疏》更確切形容方式應該是“天下第一打臉疏”。
嘉靖皇帝朱厚熜極為聰明自負,雖然幾十年不上朝,卻還以漢文帝的“無為而治”自比,覺得自己是像漢文帝那樣的千古明君。但是海瑞明明白白的告訴他:即使是漢文帝也有缺點,可是你還遠遠不如漢文帝。
平心而論,海瑞說得一點兒也不夸張;即使再喜歡嘉靖皇帝的人,也得承認一個事實:嘉靖皇帝跟漢文帝壓根兒就沒得比。
在《治安疏》的結尾處,海瑞還試圖跟嘉靖皇帝擺事實,講道理:你年輕的時候也是有能力的,也做過不少好事,為什么現在就變了呢?其實只要你肯振作起來,你還是完全有能力成為千古明君的。
他認為只要嘉靖皇帝朱厚熜改正缺點,回到正軌,自己以明君為表率,群臣以名臣為楷模,大明王朝重新煥發活力,不過是“一振作間而已”,分分鐘就可以做到。
看到這里肯定會有人說海瑞太“天真”,或者說海瑞沒“格局”。然而實事求是地講,從我們中國的歷史來看,海瑞說的還真不能算錯。
我國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半人半神的“天子”,只要皇帝有心勵精圖治,下邊的群臣一般都會有樣學樣的配合。
只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太“成熟”,太有“格局”了!
朱厚熜不但沒有接受海瑞的直言勸諫,反而氣得四肢發抖,當場大叫著讓東廠的人把海瑞抓起來,生怕海瑞跑了。
還好這時候旁邊的東廠提督太監黃錦告訴嘉靖皇帝,海瑞是肯定不會跑的,東廠的探子早幾天就發現他買好了棺材,當時東廠的人還以為他是留著以后用,現在看來,他是早就做好準備,今天前來赴死了。
嘉靖皇帝朱厚熜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所以海瑞還是很快就被抓進了詔獄。
現在的網絡上,有不少人說海瑞全靠“沽名釣譽”出名的。這個話就有點太過分了,畢竟就連當年海瑞的政敵們都不好意思這么攻擊他。
給嘉靖皇帝朱厚熜上疏直言,本來就是一項死亡率極高的工作,按海瑞《治安疏》里的內容,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十死無生”!
實際上嘉靖皇帝朱厚熜也確實想殺海瑞,只不過海瑞的這道奏疏,無論從流程上,還是從言辭上,都沒有任何能抓到的把柄,而且最重要的是,海瑞說的都是事實,并不是憑空捏造的誣陷。
所以嘉靖皇帝雖然被氣得暴跳如雷,立刻就把海瑞關了起來,但卻始終不敢下決心殺掉他。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罪名,他殺掉海瑞就是自領“昏暴之君”的千古罵名。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個十分聰明自負的人,他雖然幾十年沒有上朝,國家在他的治下也算得上是民不聊生,但是他卻一直都還有一個“千古明君夢”。不管別人信不信,在他自己看來,他至少不比漢文帝差,就算是被海瑞的《治安疏》打了臉,他也覺得自己比漢文帝只是稍微差一點點,差不會很多。
如果他真的貿然殺了海瑞,那豈不是讓他跟漢文帝的差距越拉越大嘛。
種種跡象表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在看了《治安疏》之后,很可能也意識到了自己存在一定的錯誤,只是當時覺得不服氣罷了。因為他把海瑞關進詔獄之后,自己又好幾次拿出《治安疏》來看,每次都是看著看著就氣得暴跳如雷,把海瑞一通臭罵,但他畢竟還是沒有下令殺掉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皇帝的兒子隆慶皇帝朱載垕剛一登基,就把海瑞放了出來,并且在一年之內,就把他升到了大理寺左丞的職位。
隆慶皇帝朱載垕很明顯十分欣賞海瑞,而且跟海瑞期盼的明君一樣,迫切地想要大干一場。
那么,海瑞跟著他能夠大顯身手嗎?
做事容易做人難!
隆慶三年(1956年)海瑞在徐階的推薦下,再次調出京城,出任應天巡撫。由于應天的轄地包括蘇州、常州、鎮江、松江等十余府,是大明王朝的賦稅重鎮,所以這個位置在當時十分位高權重。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地方不但很是富裕,讀書人也非常之多,當時朝廷很多官員的老家都在這一帶。
俗話說的好:“相府仆人七品官”。以此類推的話,宰相的三叔二大爺四舅姥姥又是幾品官?
所以在海瑞之前的應天巡撫,雖然位高權重,往往也不愿意得罪人,對當地豪強大戶們的種種惡劣行為,一般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熟人社會,當地的豪強大戶十有八九都有錯綜復雜的聯姻關系,你要真去查,三兩下就查到某大員的親戚身上去了。
身為地方官,有誰愿意得罪京城部院里的大員?
所以應天這個地方形勢一直十分復雜:一方面是豪強大戶們富的流油,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大量的失地農民四處流竄,坑蒙拐騙。在這樣背景之下,當地的吏治之腐敗可想而知。
而這個時候的海瑞卻因為清廉正直,被民間百姓稱之為“海青天”。
應天地區的貪官污吏們聽說海瑞要來當巡撫,很多人干脆提前辭官退避,當地的豪強大戶們更是惶恐不安,很多人連大門都漆成了黑色;就連一向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的織造局太監,都趕緊把八抬大轎減成四個人抬的小轎子。
海瑞的人都還沒到應天轄區,單憑影響力就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可見他當時的威望有多高。網上有很多人以此為根據,說海瑞只顧幫著窮人訛詐富人,為官嚴苛,不講道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明朝初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對社會的各色人等的穿衣、出行、房屋裝修風格都有嚴格的規定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慢慢的忘記了朱元璋曾經的規定,更沒什么人遵守這些規定罷了。
而海瑞是一個嚴格遵守《大明律》的人,朱元璋規定的這些東西合理不合理不好說,但是在他看來,只要是規定,那肯定就要遵守。
海瑞的這種態度雖然不討喜,但卻是實打實的法治精神。
如果律令過時了,那該廢除就廢除,該修改就修改,但它只要存在,大家就該遵守。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秩序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如果律令過時了,又不及時廢除或更改,大家卻都心照不宣地踐踏它們。那么,秩序的尊嚴在哪里?
而且這種情況最危險的地方在于,這些過時的律令,隨時可以成為官方人員整人害人的“武器”!因為雖然大家都沒有遵守,但是要不要追究責任的選擇權,還是在官方人員的手里。說你違反律令就是違反律令,這甚至都不能算“冤枉”你。
海瑞雖然執法嚴厲,但是很明顯他并不是為了整人而整人,而是為了整肅風氣。所以海瑞到任應天巡撫之后,立刻公布了三十五條禁令。
這三十五條禁令的內容,大致跟他當縣令的時候一樣;先從自己開刀,宣布禁止一切灰色收入的利益輸送,禁止公款大吃大喝,禁止請托、送禮,禁止一切國家法律之外的苛捐雜稅……
海瑞的這一紙禁令下達,應天地區單接待和行政上面的費用,就立刻呈現出斷崖式的下降,而當地的農民和商戶也得以休養生息,紛紛稱頌“海青天”的大名。
海瑞不單在行政方面進行了整頓,還非常注重實際工作。應天地區的吳淞江和白茆塘兩個地片水患嚴重,周邊居民深受其害的至少都有十幾萬。但是這個工程卻因為涉及的地方多,部門多,幾任巡撫想治理它,都半途而廢了。
海瑞到任之后,凡事自己親自去跑,該找部院找部院,該找地方官就去找地方官,不但搞來了治理水患用的資金,還自己親自上工地帶頭干。幾任巡撫解決不了的水患問題,在海瑞的親力親為之下,很快就完成了工程。
你看,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那么復雜,只是有些人嫌苦嫌累或嫌麻煩,不想干而已。
興修水利工程的工作完成之后,海瑞就又想起了他在江西興國當知縣時,沒干完的清丈土地的事情。
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國歷史上所有的王朝末期爆發危機,幾乎都跟土地兼并有著莫大的關系。海瑞生活的年代,由于官員士紳可以不繳納錢糧賦稅,所以很多老百姓都會把土地掛靠在他們的名下,希望少交點錢糧賦稅。
豪強大戶們又不是搞慈善事業的,時間一長,慢慢地就會找理由把老百姓這些主動掛靠的地給吞并了。
當時海瑞的想法,按照朱元璋時的規定,讓豪強大戶把土地退還給失地的農戶們。而且海瑞為了向應天地區的豪強大戶表示自己的決心,還第一個向他的“恩人”,已經退休的前首輔徐階下了手。
為此海瑞親自寫信給徐階,希望他能帶頭退還一部分田產。徐階雖然對海瑞的“忘恩負義”不滿,但還是決定配合海瑞,答應退還一萬多畝田產。只不過徐階家當時在應天地區的田產多達十幾萬畝,他答應的這一萬多畝,不過是十分之一罷了。
海瑞當然不肯答應,又寫信給徐階跟他講道理,說徐家留下田產數萬畝已經足夠富甲一方了,何必再強奪無地農戶的田產?這樣為富不仁,結果對誰都沒有好處,還可能會讓徐階吃大苦頭。
可惜海瑞的苦口婆心最終還是沒能勸得動徐階,為了保住自己的田產,徐階直接聯合自己的政敵高拱,讓自己門生參了海瑞一本,而高拱借機取消了海瑞的應天巡撫頭銜,改任南京總督糧儲。
海瑞轟轟烈烈的改革,剛剛開啟就這樣被一腳踩滅了……
寫在最后
雖然土地改革之后海瑞的生命并沒有結束,之后又出來為官過,但是土地改革失敗之后,他的政治生命已經算是終結了。
后來無論是張居正還是萬歷皇帝,都明確表示海瑞是一個好人,一個清正廉潔、值得尊敬的好人。他的精神雖然值得學習,卻不適合用于實際執行。
這也算是官方對海瑞的評價,一個值得尊敬,卻又不值得重用的人。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居正的功過不好評說,但他的腐敗奢侈確實毋庸置疑的。而萬歷皇帝更是一個人才,因為他可能是歷史上最喜歡貪污的皇帝。
海瑞在他的土地改革失敗之后的辭官表中,曾經這么告訴皇帝: 臣尚欲以身為障,回既倒之狂瀾;以身為標,開復古之門路。
如果這話別人說,基本上都會罵“吹牛X”,只有海瑞說出來,沒有人懷疑他有那個品格和能力。
然而也正是這種遠高于同時代人的品格,讓皇帝和海瑞的同事們都覺得,他更像一個泥胎神像,而不是一個活人。
海瑞的矛盾之處在于,表明上大家都奉為神明的圣人理論,只有他一個人當了真。實際上雖然大家都在稱頌圣人的說教,但卻都知道這是忽悠“賤民”的,只能用來要求百姓,不適合要求自身。
只有海瑞不但拿圣人說教要求百姓,同時也用來要求自身。
明清兩代治貪的失敗,就是因為這樣的風氣已經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烙印。以至于海瑞自己想做一個有用的人尚且不可得,在死后卻演變成了一個神。
傳聞在南京一代,至今仍流傳著不少關于海瑞的民間故事,其內容基本都是拿海瑞的名號來辟邪鎮妖的。
這樣事情如果海瑞泉下有知,真不知道他會做何感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