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將之十二大治軍高手:楊素的治軍方式最特別

日期:2023-03-07 11:34:1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毛主席就對岳家軍的軍紀非常推崇,1963年,羅瑞卿向毛主席匯報某軍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時,毛主席說:“過去岳飛講文官不要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有片面性,因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錢,但是可以怕死,武將不怕死,卻可以要錢。……岳飛有兩句話:‘餓死不搶掠,凍死不拆屋’,岳飛治軍是很有一套的。”

由于岳飛嚴于治軍,善于治軍,故“岳家軍”戰斗力極其強悍,“皆可以一敵百”。因此后世一些名將紛紛效仿。

二、戚繼光

抗倭名將戚繼光就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嘉靖年間,倭寇猖獗,浙江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戚繼光受命抵御倭寇,他親赴“俗稱剽悍”的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組織訓練了一支新軍,就是靠著這支新練成的六千戚家軍,他迂回轉戰上千里,十三戰十三捷,一舉蕩平為禍東南沿海數十年的倭患。

戚繼光治軍嚴苛,臨陣稱病者,斬;臨陣拋棄軍器者,斬;行軍交頭接耳者,斬;槍兵后退者,斬;戰損比低于1的一隊皆斬。

當然,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殺平民冒功、奸淫婦女者更是斬首。

當時,東南沿海流傳著一句話叫:怕死的,千萬別當戚家軍。

另外,戚繼光還教育將士殺賊保民,“不準擾害百姓”,做到兵民一體,所以戚家軍深得民眾愛戴。

治軍當然不能只憑嚴苛的軍紀,戚繼光幾乎常年住在軍營,與士兵同吃同住,戰斗也是身先士卒。戚家軍俸餉優厚,戚繼光自己一個月俸祿15兩不到,但最低的兵士每個月也有3兩白銀,是明朝其他軍隊的2倍,而且戚繼軍還規定斬首一級有30兩白銀,軍戶隨軍搬遷有安置費,死了有優厚撫恤,每隔一段時間軍中還有比武按名次發放獎金。

嚴苛的軍紀加上豐厚的餉銀,戚家軍自然各個奮勇殺敵,以一當百。

三、楊素

楊素其人,軍政全能,既是輔助楊堅一統華夏,打垮突厥的開國元勛,也是幫助楊堅開創“開皇盛世”的得力輔弼。

楊素的治軍在于一個“酷”字,史載,每次大戰前楊素都要在軍中借故找一些犯錯的士兵出陣斬首,多者百人,少者幾十個。兩軍對陣,楊素務求取勝,不能取勝而敗下陣來者,無論剩下多少人,立刻全部斬首于陣前。“先以數百人赴敵陷陣,不能而還卻者悉斬之。復進以數百人,期必陷陣而止。是以士皆必死,前無堅敵。”

楊素這種極為罕見的戰法,歷代兵法唯有《尉繚子兵法》中曾提過,但將之用于實戰的,僅楊素一人。這種打仗先不要命的戰法自從出現,就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它的確好用,尤其是楊素用得好,用得長,終其一生,歷經百戰,罕有一敗,必死激發戰力,所向無敵。

楊素的侄兒楊弘武就繼承了這種打仗不要命的家風,當年他參加征伐高麗之戰,英明神武、打仗能力在歷代帝王中首屈一指的唐太宗就對楊弘武的這種戰法連聲贊嘆:“越公兒郎,故有家風矣!”

當然,僅憑“酷”是肯定不行的,楊素非常注意給自己的士兵謀福利,他深得隋文帝的寵信,因此經常得到賞賜,他對于皇帝的賞賜分文不取,全數分發給士卒,甚至自掏腰包。對于身邊的戰士,也是從不吝嗇,哪怕是小功,也必賞,自然,將士們都愿意追隨他。

四、曾國藩

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曾國藩打仗確實不行,與石達開的鄱陽湖大戰,三萬湘軍被一萬太平軍打得所剩無幾,曾國藩為此羞愧不已,甚至跳水自殺。但他的治軍能力卻被世人無比推崇。

曾國藩注重軍隊的思想工作,他以儒家精神練兵,教導士兵為國征戰,“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

曾國藩有功必賞,從不貪屬下之功,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沈葆楨都曾在其手下供職。這樣一個出人才的好去處,有誰不愿意跟著他干。

五、周亞夫

周亞夫是歷史上有名的善于治軍的名將,《周亞夫軍細柳》一文就是其治軍嚴整的鐵證。

公元前158年,周亞夫駐軍細柳營,防備匈奴。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門,在軍營里漢文帝駕車直入,將軍和他下面的官兵騎馬迎進送出。接著到了“細柳營”,營中的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弓上弦,持備戰狀態。文帝的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然后先導就對守門的兵士說天子即將到了,讓他們打開營門,但是兵士不但不讓進,還說只知道將軍的命令,不知道皇帝的命令,“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不久,文帝到了,還是不能進入軍營,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拿了符節告知周亞夫:“朕要勞軍。”周亞夫才傳令開門。營門衛士又告訴天子一行說:“將軍規定,軍營里車馬不得奔馳。”于是文帝緊扣馬韁,徐徐前行。到了營中,周亞夫又以戎裝在身不行跪拜禮。

出了營門,群臣個個心中驚慌,文帝卻說:“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六、孫武

吳王闔閭之所以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吳國軍隊強悍的戰斗力是分不開的,而訓練出這支精兵的就是寫出《孫子兵法》的一代兵圣孫武。

孫武認為,“信”、“嚴”是為將者必備的素養,而他本人更是此類將軍的典范。孫武的治軍才能,在其“吳宮斬美人”一事中可窺一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王闔閭在拜孫武為將之初,便命其操練吳宮美人以測其才能。孫武受命后,隨即開始申明軍紀和號令,進行操練。但是,當孫武下達第一次號令時,美人們并未遵從,而是哈哈大笑。對此,孫武以“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自認過錯,并重新申明軍紀和號令。但是,結果仍是“婦人大笑”。

對此,孫武在吳王親自為美人求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處死擔任隊長的吳王寵姬,從而使得“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也維護了“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將威。

在軍紀面前,孫武不僅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而且即便是權貴違反,國君求情,也絕不妥協,言出必信,有過必罰,其治軍之嚴可見一斑。對此,司馬遷在《律書》中贊嘆道:“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

七、吳起

如果說春秋第一練兵奇才是孫武,那么戰國第一練兵奇才非吳起莫屬。吳起幫魏文侯訓練了一支戰國初期最強精兵魏武卒,魏武卒的強悍戰力在當時打遍列國無敵手,特別是打得當世強國秦國找不著北,不僅丟了整個河西之地,還被魏國壓制在了洛水以西不能動彈。

吳起練兵有兩大特點,一是嚴,二是廉。

其中嚴有二:嚴格選拔兵士,“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嚴明的軍紀,一切行動必須聽從指揮,只要觸犯軍紀,哪怕立了功,也必須斬首。史載,秦魏對峙,一個魏武卒不等令下,就沖上去砍了兩個人頭,回來之后以為會得到獎賞,但吳起卻以不按軍令行事下令斬首。

吳起自身廉潔公平,不僅以最下等士卒吃穿住行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在行軍過程中親自背負糧食,與士卒同甘共苦。對于患病的士卒,吳起更是極盡關愛,他曾親自為患有瘡病的父子二人吸除毒膿。

這樣的一位統帥怎能不使士卒以死相報。

八、田穰苴

田穰苴,齊景公時齊國軍事統帥,“武廟十哲”之一。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后世稱司馬氏,所以又稱司馬穰苴。著有《司馬兵法》一書,司馬遷稱之“閎廓深遠,雖三代征未能竟其義”。

田穰苴為將期間,以軍法中“期而后至者當斬”為由,斬了因親朋送別而晚至的監軍莊賈,即使使者持符節赦免也無濟于事,而后,又因齊王使者乘車奔馳于軍中,依軍法“軍中馳當斬”,斬使者之車夫、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代其罪,使得“三軍之士皆振栗”。

這是一個新統帥快速樹立軍中威嚴的最好辦法,后世很多將領效仿,比如唐朝的李光弼斬中丞崔眾等。

當然殺雞儆猴只能起到一時的震懾作用,治軍強兵還在平時,后來田穰苴在行軍期間,親自過問士卒的住宿、飲食、疾病等生活瑣事,并將國君的賞賜和自己的俸祿全部用來犒賞士卒,甚至以軍中最低的口糧標準來做為自己飲食,從而深得士卒的信任,以至后來再出兵作戰時,連生病的士卒都竭力要求參加。

九、趙奢

趙奢雖然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但他的軍事能力怕是要超過廉頗,特別是闋與之戰,同樣是面對秦國這個強大的對手,同樣是“道遠險狹”的不利條件,廉頗的表現如同懦夫,“道遠險狹,難救。”而趙奢則奮勇向前,“將勇者勝”。其闕與之戰中運用的“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為敵司命”、“反客為主”、“居高臨下”等戰略戰術都非擅長防守的廉頗所及。

趙奢深受孫武、孫臏的軍事思想影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軍方略。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括之母為反對趙括為將曾上書趙孝成王,說其子治軍的本事差他父親老遠了,趙奢為將時,“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而趙括“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一個為將時,視兵如長,如友,財物都分給兵士,一個不但不親近兵士,還把財物藏起來,置辦田產,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當然趙奢也不是一味的寬仁,對待違法亂紀的兵士則毫不留情,閼與之戰中,趙奢就以違反“以軍事諫者死”的軍令接連處死了數十個建議撤退的軍吏,避免了軍心的動搖。

除了上述九位,歷史上還有幾位名將也以善于治軍著稱。他們的治軍方式大同小異,都是與士卒同甘共苦,視卒如愛子,贏得了士卒的真心擁戴和追隨。

比如,李牧駐守邊疆期間,不僅將從市場上收取的稅金全部作為士卒的生活費,而且每天殺牛數頭來犒勞士卒。王翦與楚軍作戰期間,每天讓士卒休息、洗浴,與士卒同食,并任由士卒取用秦王賞賜給自己的財物。漢朝名將李廣,以簡易不繁為治軍原則,主張人人自便,不甚苛求。在日常生活中,李廣不僅廉潔不貪,每有賞賜必全部用以犒勞士卒,與士卒共享飲食,而且當遇到缺水乏糧的情況時,他更是堅決等到全軍喝足吃飽后,自己才去飲用。

孫子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治軍方式千萬條,愛兵如子是其中最關鍵、最不可缺少的一條。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