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

日期:2023-02-02 11:10:4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詹姆斯 馬奇教授提出的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 ,對管理者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尤其如是。我的動態競爭理論有三個基本要素:察覺(awareness)、動機(motivation)、能力(capability)。 察覺 ,即與注意力緊密相關。

一位老板曾對我講過 三看 :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很精辟地闡釋了 管理注意力(managerial attention) 在激烈競爭環境下面臨的挑戰。很多時候,沒有注意是因為 看不見 。看不見不是因為不存在,而是被不經意忽略了;有時候看見了,但 看不懂 ,不明白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或采取某一項行動的具體意圖;更重要是認知盲點 看不起 ,認為 某某某根本成不了氣候 ,給了競爭對手慢慢蠶食并顛覆的機會。

你能看見什么?
幾乎所有與競爭者間的互動,以及企業轉型等經營管理活動,都與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相關。注意力的配置是復雜而動態的,要做到隨時洞悉市場變動的信號,并轉換為公司內部創新的能量,并不容易,有時候也不單單是企業和顧客兩廂情愿的事。比如,iPhone的前身Newton失敗了,因為當時相關業態還沒有起來,供應商系統還沒有注意到這個產品本身的爆發性。

影響到察覺、注意力的因素很多。首當其沖的,管理者的角色認知影響力非常大。假如我定位自己是專業經理人,可能只關心績效如何評估、獎金如何發放,對公司經營面的議題采取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的態度;其次,組織結構與制度也會影響經理人關心什么議題,或注意什么樣的對手。假如一家公司的華北、華南兩大區績效是單獨評估而不是整體評估,當華南市場受到競爭對手攻擊時,華北區就不會有動機去援助,甚至不會去注意華南 戰局 的態勢;第三,動機、能力與察覺也相互影響。比如,如果CEO說本公司志在成為行業盟主,那員工就會去關注很多平常不會關注的事情。再比如,如果某公司的資源豐裕、資金雄厚、人力有余,就有條件搜集更多競爭情報,從事更精細的競爭分析,保證管理層看得更清楚。當然,有時候也可能因為能力太強,而忽略掉有益的信息,上演小魚吃大魚的故事。

企業高層需要自我定位為戰略家,關注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公司在整個生態體系里面扮演什么角色?這個角色在未來三五年內會不會因為競爭對手、創新等各種原因而有任何改變?大環境改變時,原來的角色還能不能維持?更具體地說,還應該關心短期內大環境或客戶需要有沒有大的改變。比如,某同業公司在歐洲推出了一個新產品,你就必須開始關注這個產品有沒有可能很快到中國來。但是,又不能因為過度關心大環境而忽略了日常經營細節,因為對微觀事務的忽略很容易導致大盲點。如果高層沒有那么多的精力、時間,一定要有專門的團隊幫你注意一些比較瑣碎的事情。

在動態競爭分析中,注意力的配置要同時考慮資源與市場兩個層面。一方面要思考競爭對手和自己,在戰略、人員配備與組織文化等資源面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自己跟每一個競爭對手在市場上的關系,進而預測當發動攻擊時,哪些對手會響應,哪些不會;會在哪里回應,多強,時間多久。一家公司再強,也有最弱的一環,對手一定會找那個地方來打。因此,企業要特別注意自己的 阿喀琉斯之踵 ,思考環境的變化、對手的進攻會不會使公司的短板更短,進而喪失競爭力。

如何看懂?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速,注意力的管理和信息的搜集變成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這時候單單 看見 還不夠,更要能 看懂 。
看不懂 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說難很難,說不難也不難。首先,當今社會的信息相當發達,即使公司不一定了解競爭對手的內部運作狀況,也可以從對手跟其他公司的競爭互動中看出一些端倪。第二,對手事實上與你會有很多交集,比如相似甚至相同的經銷商、供應商和客戶,公司可以從這些利益關系人著手,去驗證自己的判斷。在高科技行業,驗證起來很快,成本也沒那么高,缺點是變化太快,傳統行業的行為模式反而比較好預測。
其次, 看不懂 是因為視角漂移而無根底,注意點太多導致信息爆炸,卻不明就里,甚至歪曲和誤讀。注意力的配置,最重要的是和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直接相關,然后是要和戰略行動相關。管理者一定要想清楚現階段最重要的點在哪里,才能找到相關的關注點,也才會正確解讀搜集來的信息。另一種思考方式就是自問:若要成功,需要在哪一件事情或在哪些方面做到最好,再條列出需要關注的信息點。有時候,管理者可以通過分析競爭對手的領導者來推斷其戰略。尤其對于公眾公司和高調領導人物,可以通過聽其言、觀其行的方式,從過去所為或過去所言與所為的符合程度,來推斷他的經營管理風格。
當然,對手會竭力保護其機密信息。因此,實際決策有時候仍不得不依靠猜測或自我推斷。即便如此,企業仍應該在證據或事實上下苦功夫,多看、多想、多問,強化基本分析能力,讓有限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效能。在此基礎上,注意力確實是可以修煉的。此時組織文化就扮演重要角色。當年 9 11事件 并非沒有信息被搜集和呈送,但因組織的慣性作祟,導致既往的決策模式不足以應對突變。因此,當決策者在分析一些情境時,每次都要歸零思考,留意是否漏掉了什么,做了哪些假定,以及這個假定如果不成立或證據很薄弱時,可能的結局會是什么。

以憂患意識克服 看不起
注意力管理的重要一環是克服 看不起 ,這需要憂患意識。中國有一句話, 有看沒有到 ,實質就是注意力配置的差異問題。管理者往往有多個注意點,每個企業、每個管理者的排序不盡相同,但公司由盛轉衰的關鍵,往往是因為注意力未隨環境變遷而動態調整,并過于固守過去曾經運行良好的程序與應對策略。

格魯夫說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表達的是類似的意思。許多成功企業家的憂患意識都強到偏執的地步,憂患意識是覺察很重要的驅動力。憂患意識并不代表悲觀,而是專注公司的長遠發展并將其轉換成觸發公司不停創新的動力。憂患意識也不意味著草木皆兵,而是要厘清個人或公司對組織、產品、戰略、市場的基本假定(因為完全驗證后再生產是不可能的),以及這些假定在什么情況下會受到沖擊。當環境變化了,比如競爭對手推出了新品,就要重新檢視基本假設,分析市場份額或態勢是否會受到沖擊。

當競爭壓力很大時,企業往往會把過多注意力放到直接對手身上,以致忽略了客戶,甚至忽略了強化本身的經營體質。我所提出的動態競爭分析,不是要企業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競爭對手身上,反倒希望企業在交手過程中留意提升自己的戰斗力與決策執行力,而且能夠以敵為師,而非斗到你死我亡。應該多用對手來提醒自己,到底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這就是為什么我贊同應該把《孫子兵法》翻譯為 art of peace 而不是 art of war ,因為競爭本就不應該是頭破血流之爭,而是在過程中提升彼此。

移動互聯網行業變化快,壁壘低,存在不易察覺競爭對手的問題。這時候最重要的還是回到市場,厘清市場要什么、缺什么,再看入局玩家的資源和能力,從中尋找借力使力或趁虛而入的機會窗口。

轉念才能抓住關鍵注意點

領導者要真正轉念,才能解開注意力管理的瓶頸。如果中國企業家能夠每個月花1天時間來做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會建議他們用這一天來厘清自己的思緒,想想自己或公司對社會應該扮演的角色,有什么樣的貢獻,然后回過頭來沉淀自己。不要只是計較紅海里的輸贏,而忽略了內心的藍海。

有句話講得好, 嗜欲深者天機淺 ,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堅持面對自己,這對企業家和高階管理者尤其重要。為什么轉念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想保護自己的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部沖擊的不確定性往往難以掌握,因此,要推動組織迅速變革,就要切實考慮同事的關切重點,掌握住 為什么別人要跟著你變 的基本道理。

事實上,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會把 我 的利益極大化放在前頭,而是先考慮別人的利益最大化,如此才會上下同心,并在最后自然地實現 我 的利益最大化。我曾經給一個公司的老板建議,轉型一定要先轉念。9個月后,他告訴我,公司的高管全換了 除了他本人。而我真正的意思是,他應該要第一個退出,換上專業經營人員,才能做好。他原本可以只扮演單純的投資人身份并從中得益,但不愿意走,結果這家公司很快就完了。

領導者的確也是普通人,內心也有小人與君子的沖突,甚至是天人交戰。一個真正高超的領導者會把己欲降到最低。這很難,但并非不可能。多看一點古書、史書,自然私心就會降低,因為會把你拉到一個滾滾的歷史洪流里面來看問題,讓你不只想到現實現世。其實,儒釋道都是叫人怎么樣去除己欲,如克己復禮、知止而后有定。一個真正好的企業家應該考慮到整個公司,甚至一個群體、社會的最大利益。[由本刊編輯鄧中華根據采訪整理而成,經作者審閱。]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