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透視清代刑部的政務與官員,書寫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史

日期:2022-12-10 11:12:5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人命關天》是鄭小悠推出的首部既具備專業研究創見,同時又面向公眾的學術專著。該書涉及的史料主要包括《實錄》、各類典章、檔案、文集、年譜、筆記等等。以《實錄》《起居注》《上諭檔》等編年體官修史書、檔案貫穿全書,可謂對清代刑名制度發展、刑罰的世輕世重、刑部主要官員的宦途升降,以及各朝大案要案做了一通盤了解。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郭潤濤教授評價《人命關天》是“目前對清代刑部最為系統的研究”“在職官制度研究上有所突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張帆教授則認為本書“將專門史理論與斷代史知識相結合,通古代及近代,兼制度與史實,是一部充實而細膩的制度史佳作”。

人命何以關天

倘若對《人命關天》一書進行題解,我們會發現兩層非常關鍵的含義。

其一,“人命關天”指的是刑部政務與官員的重要性,“天”有“天下”之義。刑部在清代居于“天下刑名之總匯”的軸心位置上,上承天子,下控直省邊疆,有“天下人命系于刑部之一官”之說,刑部官員的部分工作甚至被時人概括為“筆尖兒立掃千人命”。本書認為,這不僅關系到一介草民的生死得失,還與家天下的安危治亂密切聯系。通過加強刑部的職權來帶動、協調王朝刑名事務的運行,是清廷維護社會治安與統治秩序的關鍵。

其二,“人命關天”指的是刑部與皇權的關系。“天”喻指“天子”“皇帝”。本書通過分析刑部與皇帝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敏銳指出,“無論在設計上還是實踐中,皇帝都是清代刑名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一方面,皇帝是清代刑名程序中的一部分,非而非凌駕于其上。在清代,君主一句話就能斷送臣民性命的情況極少出現。另方面,皇帝有足夠的權威和能力直接控制刑部,令其為自己的意志服務。皇帝身兼國家領袖與政府首腦二重身份,親身活躍于法司辦案的決策環節,甚至過程當中,或委曲暗示,或直接發號施令。

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史研究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新峰教授指出《人命關天》一書的研究特點:“分制度、人、系統三個層級展開對清代刑部制度的研究,將制度史一分為三、三合為一,令人耳目一新。書中對制度中人的作用、命運、形象的細致探索,基于作者對‘古典史料’的嚴謹考索。在一項制度史研究中,體察人情百態,從人的角度體現體系的運作與內外關系,尤其難能可貴。”

作為制度史研究,本書除了全面地呈現刑部的體系運作機制,及其圍繞具體制度,與其他中央機構和地方法司系統的往來博弈,還特別指出,在政務運行中,行政技術需要靠人來完成。人的選任是否合理、人的積極性能否被調動、人的能力與工作需要是否匹配、人際關系是否健康,是行政技術能否被充分使用,行政運作能否有效進行的基本條件。而刑部內最主要的“人”就是刑部官員。

由此,本書在致力于刑名體系、刑部政務等方面的系統性研究外,還將目光聚焦于職官角色,以刑部官員為中心,分別研究了刑部內部的人際關系,并逐一梳理了刑部官員的法律素養與價值認同。同時,本書選取晚清刑部三重臣:剛毅、趙舒翹、沈家本作為個案,分析了以之為代表的刑部法律精英不同的人生選擇與歷史命運。可謂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實現了對刑部技術官僚的傳神寫照。作者基于嚴謹的史料考索,從中捕捉具備一定故事性與沖突感的歷史片段,以引人入勝的筆調將之呈現在讀者面前,為如何在專業史學研究中引入面向公眾、令人身臨其境的歷史現場,尋找另一種歷史寫作的可能,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