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末期,商鞅變法,提出了獎勵軍功的制度,通過在戰爭中立功可以獲得爵位,任用官職。秦朝統一六國實行中央實行獎勵軍功制度以及世卿世祿制度,選拔任用官員。
察舉制度。到了漢朝時期,實行察舉制度,中央及地方行政官員通過察舉和征辟制度選擇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人才。在漢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五經博士為主的經學發展,以家學壟斷經學,通過察舉制度選取的官員和人才多為五經大儒的子弟和學生,也就形成了經學儒生學士為主的官員階層,相對穩定,學識較高,成為高素質的行政官員隊伍。
兩漢時期形成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察舉征辟制度,選擇地方上有影響力、有知名度的優秀人才,任命充實的官員隊伍中,相對透明公正。
九品中正制度。到了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改革實行九品中正制度,根據品狀即道德和才能,確定推薦人的等級,進行官員的任命。
曹丕雕像
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察舉征辟制度的基礎上,引入了中正官員,形成了以中央政府為主體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到了兩晉時期就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壟斷掌控中正官員,從而形成了門閥政治。
門閥大族壟斷官僚體制的局面,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弊端。門閥大族成員成為世襲的貴族集團,奢侈腐朽,缺乏能力和積極性,形成了沒落享樂的社會風氣,導致低效失能失德的官僚貴族統治,最終迫使王朝的滅亡,形成了寒門與士族之間的社會對立和矛盾。
隋煬帝畫像
科舉制度。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方,探索實行科舉考試,吸收和運用更廣泛的人才,隋煬帝確立進士科,創立了科舉制度。
到了唐朝時期,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改革完善,最終形成完備的進士科舉制度,在宋朝時期逐漸完備,明清時期興盛,1905年,光緒帝廢除科舉制度,持續了1300年選官用官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科舉考試以帝王的名義壟斷官員的選拔任用,最大程度、最大范圍的面向廣大民眾,只要有學術才能,通讀經書,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官員。
唐朝確立科舉制度后,替代了其他制度持續1300多年沒有根本性改變,趨于完善,符合封建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成為最客觀、公正、公平的制度。
圖源網絡,侵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