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峁村的德式滑道(資料照片)。 趙家峁村村委會供圖
據王奮堂介紹,趙家峁村和其他村一樣,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獨特的資源稟賦。2013年前,趙家峁村土地貧瘠,青壯年80%外出務工,留村人口老齡化嚴重,耕地撂荒,經濟發展滯后,村民人均年收入僅3000元左右,一度成為省級重點貧困村。
轉折點在2013年,榆林市榆陽區以趙家峁村為試點,大膽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4年,趙家峁村進一步被陜西省農業廳確定為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支撐,改革得有能人主導。2013年6月,趙家峁村“兩委”換屆,在外做生意的“能人”張春平回到家鄉,以高票當選趙家峁村黨支部書記。
準備帶領村民發展現代農業的張春平發現當時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也沒有大片的土地。他和當時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充分研究討論,期間大大小小的會議開過120多次,有時通宵達旦。他們還遠赴延安、河南等多地考察,再加上村民的建議,決定對全村土地進行折股流轉,動員本村外出創業的能人和全體村民自籌資金,發展村集體經濟。
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趙家峁村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革帶動產業振興的巨變。
利用村集體流轉的土地和村民籌集的資金,趙家峁村建起了33座設施果蔬大棚、35畝集中養殖小區;新栽植山地葡萄150畝、山地蘋果150畝、酥梨30畝;建成了112套美麗農居,成為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戶外運動、學習”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民劉艷平今年46歲,以前在外地工地上開車,看到趙家峁村鄉村旅游越來越紅火,決定于2017年回到村里。他買了一個裝水車,負責村里的垃圾和污水處理,收入比打工時翻了一番。“我每年還可以參與村集體經濟分紅7000元。”他告訴記者。
據王奮堂介紹,旅游業現在是趙家峁村的支柱產業。以村里的9D玻璃橋項目為例,2019年春開業初期,大量游客涌入趙家峁村,游客必經的三魚路出現了綿延幾公里,史無前例的堵車。當時玻璃橋項目的收入也創造了奇跡,最高峰的時候曾經每天通過1萬人,按照每人60元來算,每天收入高達60萬元,堪稱“陜北第一”。
游客在趙家峁村的“網紅”玻璃橋游玩(資料照片)。 趙家峁村村委會供圖
現在趙家峁村集體的收入主要來自景區,景區游客每年在30萬人次左右,景區營業額達1400萬元。此外,趙家峁村還有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基礎產業。趙家峁村現在養牛60只,養羊1200只,種植了紅薯、小米,綠豆、南瓜等傳統農作物,依托旅游可以賣個好價錢。尤其是采摘園,游客可以自行采摘,豐富了旅游業態。
在改革成功后,趙家峁村還吸納周邊3個貧困村和10個自然村,建成更大規模、更大體量的“泛趙家峁田園綜合體”,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趙家峁村新茂(資料照片)。 趙家峁村村委會供圖
“2017年趙家峁村已實現整村脫貧。從2015年到現在,村集體累計收入1753萬元,現在村集體資產達8500萬元;2018年到現在,實現了5次分紅,累計分紅640萬元,戶均2.96萬元,人均近1.01萬元;2022年分紅167萬元,戶均7731元,人均2650元;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090元。”趙家峁村黨支部書記趙帥帥告訴記者。
經過10年的發展,趙家峁村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功之路,成為陜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典型和縮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