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么要恢復殉葬制度,又有多少無辜的人因此躺槍?

日期:2023-03-08 11:21:3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后來由于人殉制度的廢除,這項慘無人道的制度也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圖為秦始皇兵馬俑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繼位之后,這項制度才又重新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二、老朱與殉葬

朱元璋本人早年沒發跡的時候,過得很不如意,為了活命不得已做過乞丐,還當過和尚。

好不容易創下如此碩大家業的老朱自然不愿意再過苦日子了,于是他大筆一揮,給朱允炆下了遺詔:責殉諸妃。

朱允炆雖然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拿叔叔們開刀,但對于爺爺朱元璋,他一直很敬重。

對于朱元璋的命令,朱允炆自然是言聽計從,于是就有了61個無辜女性受難的局面。

據《大明歷》記載,那些無辜的女性知道自己要大難臨頭之后,都大哭不已,紛紛感嘆自己命運的不易。

可無論她們有諸多不情愿,也沒有絲毫能力反抗朱元璋的遺詔。

《明史雜談》記載,等到殉葬日子到來后,太監們在后宮為她們準備了極其豐盛的酒宴,只是可能這些無辜的女人大概都沒有心思享用了。

等到用餐時間結束后,太監們把她們帶到了早就選好的廳堂之中。

這里早就事先擺好了椅子,只等那些無辜的殉葬者站到上面,把頭伸進懸掛的白綾里,太監們再把椅子撤掉,就順利完成使命了而那些女人也會很快香消玉殞了。

有九個女人因為反抗過于激烈,多活了一會兒,但最終她們還是直接被太監用白綾勒死了。

有一個女性總是不斷氣,無奈太監們只好給她又灌入了水銀,這才最終結束了這場慘劇。

三、殉葬制度的后續

雖然這些女人因為朱元璋的一己私欲,只能放棄自己無辜的生命,但哪怕是殉葬,她們的地位也很低下。

這些無辜的女性甚至不被允許葬入明太祖所在的孝陵,而是只能埋葬在周邊事先早就建好的簡陋殉葬陵墓之中。

如同她們生前的命運一樣,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她們在那個世界仍然可以侍奉好朱元璋。

那老朱為什么非要這么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行為呢?

1.在地下還可以享福

老朱一生苦怕了,也窮怕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創下了如此大的家業,自然不愿意放手。

為了能在地下也可以享受生活,所以這些無辜的女人就遭了殃。

2.朱元璋本人的狹隘特點

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但也改不了他狹隘的性格。

在朱元璋的晚年,他也變得更加狹隘了起來。

文字獄也因為他的狹隘在大明開始興起。

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這些妃嬪會把持不住自己,并穢亂后宮。

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只是朱元璋的借口罷了。

因為這些女人終生都不可能出宮,按照宮內森嚴的看守以及大部分男性都是太監的事實來說,這些女性穢亂后宮的成功率還不如中一億的彩票。

3.糧食安全

朱元璋因為早年悲慘經歷的影響,一生生活的都十分節儉。

他害怕自己死后這些女人吃干飯浪費糧食。

這更是一個“強盜”思維,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私欲的借口罷了。

在那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時代,大明王朝的整個天下都是他們老朱家的,怎么會缺這么點糧食呢?

要是真覺得缺糧食,老朱最開始就不應該把他們召集進宮里去。

殉葬制度結束后,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無辜殉葬者的家屬都加官進爵,以表彰她們的犧牲。

整得好像人不是被他們逼死的,是自己自愿殉情的一樣。

厚顏無恥至極。

四、最開始的殉葬制度

在商周時期,雖然殉葬制度早就發生了,但那些殉葬者基本上都是戰俘或者奴隸。

按照當時的部落關系來講,這些人的地位和牲畜沒什么區別。

而且當時不僅殉葬會這樣做,哪怕是祭祀祖先還是在重大節日,他們都會殺掉一些戰俘或者奴隸來祭祀,甚至求雨等祭祀禮節上也會這么干。

隨著時代的發展,后世人意識到用人來殉葬實在過于殘忍,于是“以陶俑代替人”來祭祀的方式開始興起。

著名的秦始皇陵墓就是用了這個方法。

PS:后來為了滅口,提高秦始皇陵墓的保密性,殘暴的秦二世將所有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殉葬在了這里。

五、殉葬制度的后續

明成祖朱棣時期,他也延續了父親朱元璋的“殉葬方式”,讓眾多妃嬪和后宮女子給自己殉葬。

一向以仁慈著稱的明仁宗朱高熾雖然為難,但卻不敢改變父親的命令。

最終,他親自到場,對這些女子進行了安撫,說了許多好話,甚至拍著胸脯保證一定會照顧好她們的家人之類的話。

雖然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她們的情緒,但對于將死的人來說,一切都沒有什么意義。

后來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之后,雖然文治武功方面都沒有什么建樹,土木堡之變更是讓他成為了一個笑話。

但對于那些將要被殉葬的無辜女性來說,他確實比歷史上任何明君都要賢明的君主。

因為他力排眾議,廢掉了“殉葬制度”,這是朱祁鎮一生之中最大的善良,也是他最大的功績。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三國志》《晉書》《明史》《明朝那些事兒》《資治通鑒》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