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明星創業公司的失敗之謎

日期:2023-04-10 11:10:3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出現在東三環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時,吉偉已經兩年多沒有出現在媒體面前。

兩年多以前,他是一位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他創辦的博湃養車,用一年左右沖刺成為當時最大的汽車后市場O2O項目。有媒體報道稱,博湃估值最高時為6億美元,但吉偉自己否定了這一數字。

隨后的2015年,短短一年,這個項目就走向了終點。

幾乎在博湃養車消失的同時,吉偉也消失在外界視線中。不管是媒體還是同行,都不知道吉偉的去向。吉偉也從未對外界透露過他在那一年里,到底經歷了什么。

博湃養車創始人吉偉 攝影:史小兵

但博湃并沒有在人們的談資中消失。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關于創業失敗的報道中,屢屢出現博湃的名字。汽車后市場的創業也被貼上了偽風口的標簽。這給行業其他參與者無疑帶來了一定困擾。

“這個事情被反復提及,對行業是有誤導的。我這兩三年都是在努力證明,大家做的不是一件沒有結果的事。”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車后市場創業者說。

其實這兩年,吉偉沒有閑著。他仍然在后市場相關領域尋找機會,最近一個連接保險與后服務的平臺型項目也將浮出水面。

跟兩年前相比,他看上去少了些銳氣,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和局限。

某種程度上,這不是一次關于創業者如何穿越黑暗隧道的報道,而是關于資本與人性、貪婪與克制、勇氣與運氣、個人與時代的故事。

踩油門

當被問及對《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這本書的評價時,吉偉的答案是:“故事太平淡,我的故事比他的精彩,驚心動魄。”

真正驚心動魄的故事是從2015年初開始的。雖然在2014年底,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預言資本寒冬將至,但創業大潮在2015年初并沒有很快降溫。對吉偉來說,他感覺到的是更強的資本信號。

2015年2月,博湃拿到京東投資的offer,3月,在錢還沒到賬的情況下,博湃開始燒錢擴張。

當時博湃的CTO是原樂淘CTO,在樂淘經歷過幾死幾生,他勸吉偉不要冒進,“老吉,公司都是死在拿到錢的時候,不會死在沒錢的時候”。

“你別給我天天聊這些,別扯心靈雞湯。”吉偉當時回復。

后來他才意識到,當時其實是博湃最危險的時候。“你剛拿到駕照,別人送你一輛法拉利,你上高速,一腳油門踩到時速300公里,那你只有死路一條。”吉偉說。

在京東投資到賬前,為了快速擴張,吉偉和創始團隊最高借了700萬。等到京東的資金到賬,才解了燃眉之急。

吉偉當時參考的是滴滴模式。“那場亂戰是在滴滴和快的瘋狂補貼消滅競爭對手、形成壟斷的背景下發生的。在出行行業通過大量補貼獲得用戶、消滅對手的方法,被創業者錯誤地運用到這個行業里了。”上述汽車后市場創業者說。

除了京東,易車也是博湃的B輪投資方之一。兩方加持,以及B輪1000多萬美元的資金規模,除了給競爭對手帶來巨大壓力,也讓吉偉有了足夠的勇氣把博湃的油門一踩到底。

“如今吃碗面要12塊起,加個鹵蛋都要2塊錢,博湃養車的上門服務只收1塊錢,你相信么?!”這是博湃當時在微信公眾號中的推廣文字。重磅補貼下,訂單量也直線上升。2015年1月,博湃每個月訂單有1萬單左右,到了7、8月,每個月訂單大概12萬單。

同行的節奏也發生了改變。

“這個時候博湃已經跑起來了,我們也得跑。”一家當時跟博湃較量頗多的創業公司高管說,“其實我自己也不適應。”他當時要做一個決策,是踩油門還是踩剎車。他自稱,那是他創業以來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大概是我這輩子最糾結的兩個月”。要不要跟著博湃打價格戰?要不要去快速擴張?是維持現狀地活著,還是做大規模去拿錢?

跟投資人討論后,這家創業公司覺得必須要踩油門,“不踩油門的話,博湃拿了錢,我們拿不到下一輪的錢,可能就掛了”。

當時投資人的預期是,汽車后市場的這場亂戰會在六個月后見分曉,但沒等到六個月,結果就出現了。

倒在C輪前夜

2015年8月,博湃啟動C輪融資。據博湃COO汪云翔回憶,當時計劃融資1億美金。按照當時博湃的傳播口徑,其業務總量已經是行業第2到第5名的總和。

“好多人都跟我說一定要給我們留一千萬美金的份額。”吉偉回憶。但他發現到了9月,“傻了”,投資人電話不接,微信也不回。資本寒冬正式來臨了。

但現在回憶,他覺得資本寒冬只是融資失敗的一半原因,核心還是業務本身的問題。

他記得當時行業的普遍想法是做更多的訂單,融更多的錢,而沒有去考慮項目什么時候能盈利,全公司沒有任何人去考慮成本結構是怎樣的,“太可怕了”。

“當時是最絕望的時候。”吉偉說。一方面,他跟投資人說博湃的業務量很大,是行業最大,還會更大,但另一方面,他發現“兜里只有一個月的錢了”。

創新工場是博湃養車A輪投資方。2015年9月16日,創新工場管理合伙人汪華找吉偉去聊天。

汪華問他,“你的B方案是什么?”

吉偉說,“B方案早就開始實施了,從8月中旬開始所有的促銷開始停掉了。”

但汪華告訴他,這不叫B方案,“B方案是這一年不融資還能繼續活下去”。

“我傻眼了。”吉偉回憶,“一年不融資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裁員。”汪華跟他說,“既然你知道,還在等什么?”

當年9月份,博湃裁員300人左右,10、11月又各裁掉500人左右。等到11月底,原本1400多人的公司就只剩下大幾十號人了。

訂單也相應出現斷崖式下跌。9月底,訂單基本上砍掉一半,10月再砍掉一半,11月公司基本就在考慮怎么收尾了。

其他幾家汽車后市場創業公司也采取措施抱團取暖。2015年10月29日,弼馬溫、e保養、卡拉丁、摩卡愛車、攜車網五大公司聯合發起成立汽車后市場聯盟,呼吁從業者“誠心經營、健康發展,未來成為用戶新的養車渠道”。

但博湃并沒有出現在名單中。最終,博湃的線下團隊去了龐大上門保養,后者隸屬于經銷商集團龐大集團。

2016年4月5日,博湃養車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認識這么久,第一次說再見》。文章中說,“這是一條傷感的圖文消息,這一次沒有福利,沒有促銷,沒有贈送,這會是博湃養車公眾號的最后一次推送。”

博湃養車的歷史正式畫上了句號。

對其他汽車后市場項目來說,博湃在此時的落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是致命的,“行業信心全坍塌掉了”。

“如果博湃晚一個月出事,我們就拿到阿里的投資了。”一家汽車后市場創業公司的高管說。在博湃出事后,他們的項目也在阿里投委會被“掛”了起來。博湃倒下,失去了假想敵的阿里也失去了在這個領域繼續作戰的興趣。“在那種情況下,如果連阿里都不投你了,誰還敢投?”

在他看來,如果他們拿到了阿里的錢,京東也不會放棄在汽車后市場的布局,就有可能持續加注博湃,博湃也許還有機會。

錢燒不出的未來

從新聞上看到博湃倒下的消息,吉偉在北汽集團的前領導給他打電話,問他要不要回去。吉偉覺得自己“永遠回不去了”,“在這邊(創業)做的事情可能是那邊一年做的事。創業公司鏈條很短,今天說了,明天就執行下去,在傳統公司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覺得創業做的事情是對行業的巨大顛覆。他經常跟團隊里的人說,“我們干的事情是寫入歷史的”。

從博湃的經歷看,他是那種在創業中不顧一切、不留后路的人。

在2015年7月,博湃開始醞釀建立線下鈑噴店。第一個鈑噴店在9月開業。當時融資難已經露出苗頭,而建設實體店又需要大量資金。“(建鈑噴店)方向是靠譜的,但時機可能不太合適。”吉偉回憶。

從投資人角度來看,博湃應該把建實體店的錢留下來,后面清算時解決各種問題。但吉偉當時的態度是“我做不到”。“我和團隊付出了3年的心血,你讓我眼睜睜看著它倒下,我做不到。”他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本刊,當時投資人對線下實體店更看好,因此博湃在線下店方面的動作,可視作為融資的最后一搏。吉偉否認了這一說法,在努力才有機會、還是有機會再努力的選擇題中,他選擇了前者。“創業者永遠不知道這個事情是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能做著做著就有機會了。”

不過他不否認自己曾一度迷失。博湃之所以走到今天,他總結了兩個字:貪婪,“不是想著怎么做好一個生意,而是想怎么做大,怎么拿更多的錢,什么時候能上市”。

某種程度上,當時整個行業都陷入了困惑。

“自己一個人靜下來反思,到底什么地方做錯了,好像發現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錯,但是每一步又不是明顯的對。”一位汽車后市場創業者回憶說,“其實腦子那時是昏的,完全是按照你看到的表象去做的這個決定。如果是按照自己對做生意的本質的理解,不該這么做。”

在上述汽車后市場創業者看來,這個領域是沒法通過燒錢把對手趕出去的。在那場混戰中,這種方式反而讓很多人自己把自己消滅了。比如博湃。

有投資人跟吉偉說,“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

接受采訪那天,是吉偉的新項目召開年會的日子。他說自己準備在年會上給大家放一部電影,《勇者行動》。其中有一個鏡頭是他最喜歡的:特種部隊行軍過程中,后面的人拍一下前面人的肩膀,代表可以朝前走了,后面不用考慮了,全搞定了。“這種無縫銜接和心理默契,是創業公司最寶貴的一塊。”吉偉說,“有團隊,什么都能做。”

“當時博湃在汽車后市場行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不太適合說。”面對記者的提問,吉偉有些猶豫地回答道,“一個創新的模式給這個行業帶來很大沖擊和全新想法,所以今天提到后服務,還會提到博湃。大部分人還是看熱鬧的態度,但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創業者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怎么控制自己的節奏。”

作者: 馬吉英,陳睿雅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