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福利的歷史變遷是怎樣的?

日期:2023-02-11 11:05:1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福利”二字,在中國也是古已有之的。東漢末年的哲學家仲長統批評時政的文章中,就有“奸人擅無窮之福利,而善士掛不赦之罪辜”的讜論。按具體的語境來說,這里的“福利”就是指的幸福和利益。

員工福利的歷史變遷是怎樣的?

1996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開始有了“福利”這一條目,共有兩個義項,第一義項便是“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對職工生活(食、宿、醫療等)的照顧。

簡單的說就是漲工資不算福利,被稱為福利的是工資之外的。上世紀90年代,還處在“勞資科、人事處”的管理時期時,福利的發放隨意的很,發多發少,全看單位的效益,看企事業單位有沒有錢發,也看單位頭頭們有沒有膽量發。

基本上這種類型的福利不論貢獻大小,人人都有份。比如三八婦女節一定會讓婦女們放假半天或者單位帶出去旅游半天,中秋節肯定會有月餅,端午節必須有粽子。這種“福利”可以體現于貨幣,也可以體現為實物,還可以體現在其它種種方面。

除此之外,在90年代最具誘惑力的,還是“福利分房”。97、98年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時需要在企業工作滿8年且優先考慮結了婚的員工,那時1套60平米的房子大概只需要2萬元。所以那個時候的福利思考的是:我們能夠發點什么?答案當然是:能發什么就發什么!

2003年,在大規模的企業改制之后,事業單位或國企逐漸減少,全都改為一般民營企業,福利的發放也很難再像以往那樣肆無忌憚,說到底發放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自己的,不是“公家”的。于是,福利有了新的概念,福利成為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這時的HR思考的就是“固定的福利預算,怎樣分配才更加合理呢?”。

而當年輕一代員工逐漸成為社會工作者的主流時,為了吸引、留住員工,福利設計更是成為了企業以及HR不得不花費大功夫去認真思考的問題。此時的思考則圍繞著:什么樣的人應該有什么樣的福利?什么樣的福利獲得什么樣的效果?個性化福利如何設計?如何策劃更具性價比的福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