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有了羞恥心,懺悔心,慈悲心以后,就有了佛陀的菩提心,那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成全,對生命的奉獻,就會憐憫愛護所有生命,主動的幫助所有的生命,處處給人善意,處處給人奉獻之行,這樣怎么能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呢?
我們經常說心有善念,百毒可解,就是一個人心地慈悲,他對所有人都會善意和善行。慢慢的很多人感受到你的善意、感受到了你的幫助,接納了你的恩惠,慢慢會反哺給你,人際關系就融合了。
二、品行
品行是人際關系的交互過程,是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和修養,很多人不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什么?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以奉獻,包容,團結為三元基礎的。
沒有一個民族的父母像中華民族的父母那樣為子孫后代謀福,很多老年人省吃儉用留下給自己的子孫后代,沒有父母的奉獻,家族能一代一代傳承和發展?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能包容理解和接納多元文化,多元種族,我們接納了三教九流,我們接納了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沒有包容,我們會如此強大?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團結,從建國到今天為止,所有的建設都是老百姓的團結。了解了中國文化,我們就知道學習什么了。
我們有奉獻精神,就愿意給別人無私的愛,我們包容一切,就擁有一切,尊重別人還愿意接納別人的缺點,我們才能真正包容這個人的存在,不能享受別人的優點,卻指責別人的缺點,那對別人太苛刻了。即使是奉獻,也要尊重別人的喜好。團結就是放下小我,尋求共贏,不自私,為群體謀福利,這能團結很多人。
三、性格
性格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個性和特征,有的人豪爽,有的人木訥,都是性格,會成為一個人的特點,在與人相處之中,只要一個人的品行,心性沒有問題,性格基本上都應該去包容和理解。
要特別強調:無論你的性格有多么的怪異和夸張,不能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傷害。這是人際關系的前提,一旦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傷害,別人是不愿意和你相處的,所以還是要修煉自己的性格,要溫和、熱情、開朗最好。
特別說明的是黑暗三特質,這三種方式必須要改變的,否則會嚴重影響與人相處:
1、 馬基雅維利主義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人,喜歡講究個體實效,與人保持情感距離,只有禮節的交流,甚至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基本上是只要行得通就可以,有時候沒有底線,喜歡操縱別人,贏得更多的利益,特別難被別人說服,很多時候是說服別人,他們有時候表現的很激進,只是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唯利是圖。
有時候馬基雅維利主義,表現出來的狀態會和強勢型領導力比較相近,都喜歡管控別人的言行舉止,性格的表現狀態有時候相同,他們語言中都會出現使命,目標,愿景,為人謀福利等。但是根本的追求目標是不同的,領導強勢型領導力,是為了共同的愿景在負責,而馬基雅維利主義更多的是表演出這種強勢的領導力,其實是為自己謀福利。
當人際關系和追隨者發現是一種表演,故意表現出和強勢領導力一樣,只是為自己謀福利,稍微成熟一點的人都能分辨出這種表演出來的狀態,別人慢慢會疏遠的。這樣的灰色人格要不得。
2、 自戀
自戀的人有時候會比別人更有魅力,更陽光,但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很享受自己的所有狀態,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很難能接受別人的建議,甚至一意孤行給別人帶來傷害,這種自戀型的性格是很難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
3、精神病態
精神病態是黑暗三特質的一部分,他并不是說一個人精神錯亂,有精神病,我們說的是在組織行為中的行為。
往往會表現出來對別人造成傷害時是沒有愧疚和懊惱的,同時不遵守社會規范,公共秩序以及群體規則,喜歡挑戰文化,同時喜歡用欺騙的方式來獲得目的,有沖動性,對別人是漠視的,缺乏對別人的移情關懷。這樣的性格狀態是很難能與別人相處的。
所以我們在這里特別說明的是性格是沒有好壞的,都應該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包容,但是黑暗三特質往往在相處中是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困擾的,因此這樣性格的人是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我們需要在群體中得到生存的一切,發展的一切,就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為基礎,馬斯洛講人的5項需求中的安全,是社交的基礎,這個安全就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開始,就是你必須要讓別人信任你,喜歡你,依賴你,感受到你人格的魅力,感受到你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善意,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群體中,在組織中才能如魚得水,才能幸福和諧,才能高效快速的發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