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年終獎,可能拿得比你還多

日期:2023-02-14 11:15:2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漢朝的老劉家比千古一帝要大方的多,每年都會給集團員工發年終,學名叫“臘賜”,后世基本上沿用此名稱——就是在臘月賞點錢物,讓你帶回家過個肥年。

這聽起來確實不錯,但其實際情況又令人發指。打個比方說,今天很多公司發年終,都是以員工的業績作為標準,誰業績好,誰貢獻大,誰就拿得多,大家也都服氣。然而該原則在古代很多王朝并不適用。

他們看的又是什么呢?非常簡單:你能領多少“臘賜”,得看你的官能做多大。

東漢末年出版的圖書《漢官儀》,記載兩漢典章制度,其中就提到了年終獎:官至大將軍、三公的人上人,年終獎喜提二十萬錢,兩百斤牛肉,兩百斛粳米。而封了侯的,雖然沒有米和牛肉,但也能拿十五萬錢。

接下來的,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可見高級官員拿的真不少,但負責安保工作的虎賁郎、羽林郎就慘了,只能拿個三千錢。

那這到底算個啥待遇呢?對照一下當時官員們的日常工資,像大將軍、三公之類的官員天花板,月薪17500,等于是年薪二十一萬,而年終獎金就有二十萬錢,牛肉不計算,兩百斛粳米,大約價值3.33萬。這么加起來,比一年的工資都要多,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福利。

至于下級的羽林郎,是“三百石”級別的官。經學界巨佬顏師古認證,此級別的官員月薪為四十斛粟,一斛粟約等于一百錢,折算下來就是一個月四千錢。年終拿個三千錢,連一個月的工資也不到,還夠不上年底雙薪的標準。

總的說來,漢朝政府對其員工還算不錯,以至于清朝康熙年間,某位官員看著自己可憐的年終獎,再想想漢朝的優厚待遇,頓時化身檸檬,酸到憂傷:“漢世優恤臣下,可謂厚矣!”

2.唐宋年終獎:唇膏、面霜、鮮花……

如此看來,漢代朝廷打工人待遇還是不錯的,果然宇宙的盡頭是編制。那另一個大一統王朝——唐朝公務員的年終獎,畫風又如何呢?

話說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逃亡四川,最高權力出現空檔,太子李亨便趁亂登上皇位,成為唐肅宗,登基一年后,調兵遣將,兩個月時間就收復了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這兩次大勝讓唐肅宗非常高興,決定在年會時好好地犒賞一下大臣們。

又是打了大勝仗,又是忠實的部下,大家想著皇帝怎么說也得上點硬貨吧,真金白銀、綾羅綢緞,咔咔往上懟就是了。但唐肅宗發的又是什么呢?一管唇膏、一盒面霜!

當時,杜甫憂國憂民,便千里迢迢穿越戰場,投奔唐肅宗,一路上差點被叛軍抓去祭天。他九死一生,終于趕上了唐肅宗的年會。當時是歡聚紫宸殿,君臣齊暢飲,年會開得是轟轟烈烈、如火如荼。

只聽唐肅宗一聲令下,上“臘賜”!群臣屏息以待,老杜心跳眼熱,咱們皇帝要賞賜些什么寶貝呢?杜甫所作《臘日》詩有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沒錯,唐肅宗賞賜的就是一個護膚小禮包。所謂“口脂”,是用以防止寒冬口唇開裂的唇膏。“面藥”,是用來滋潤皮膚的藥物。而“翠管”和“銀罌”,則是拿來盛放化妝品的包裝盒。

拿一唇膏面霜給打發了?其實,大唐臣子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并且都像咱老杜一樣,心里只有感恩。據史書《酉陽雜俎》和《太平御覽》記載,給臣子送個護膚套裝,就是唐代年終獎的標配。因為長安靠近西北,一過年就是北風呼嘯,雪花瀟瀟,皇帝給你唇膏面霜,讓你擁有嬰兒般的好肌膚,不是很貼心嘛!

但《武林外傳》里白展堂說得好:我出來打工不惦記錢我惦記什么?面對唐朝這種摳門的操作,咱打工人表示:不吃這一套!那么,趕緊穿越去宋朝,那會兒號稱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宋朝經濟又極其發達,公務員的待遇是古代最好的,這么一來,土豪年終獎怕是少不了。

但如果你去了就會發現,愿望一定會落空。首先宋朝發年終獎的日子是冬至,這天還是得開年會,皇帝祭天賜宴,賞賜眾臣。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賞賜。先賜點什么呢?說來你可能不信:賜花。

宋朝的男人非常時髦,喜歡跟女生一樣,在頭上插朵花,不管是小鮮肉還是糙大叔,人人如此。《水滸傳》里就忠實地描述了這一場景。短命二郎阮小五,一個粗糙的打魚漢子,“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花朵搭配猛漢,畫面著實美。水滸好漢中更有以花為綽號的,那就是“一枝花”蔡慶,他生來愛戴一枝花,因此得名。可他原來的工作,是個砍人腦袋的劊子手。

皇帝心善,也要滿足臣下當美男子的愿望,所以在年會上賞賜鮮花和絲織品所制的絹羅花。官做得越大,花戴得越多,宰相、樞密使會得到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八朵,其余的官員按照品級遞減。

花只是年終獎的開胃小菜,之后才是正餐,對,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正餐:按照官員品級,賞賜酒肉米面。比如宰相、親王、樞密使這種級別的官員,也才能拿到五只羊、兩石米、五石面、二斗米酒。然后賞賜按官位層層遞減。

要知道,宋朝羊肉可貴了,據《夷堅志》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一斤羊肉價值九百文錢,而當時縣尉、也就是縣公安局局長,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才七千七百文錢,一個月的薪水,還不夠買十斤羊肉。

其實吧,宋朝官員都不稀罕年終獎,因為平時就有很多雜七雜八的補貼。

像包青天包拯,在開封府上班時,有“月料”,也就是工資;有“餐錢”,這是伙食補貼;有“茶湯錢”,這是飲料補貼;還有取暖補貼、公使補貼,崗位補貼,按照待遇,他還會被分配2000畝地。

有人估算了包拯的工資,全部加一塊兒,一年薪資上萬貫,折合人民幣一千多萬元,甚至有人說是兩千萬元。想想這是什么待遇?誰還稀罕那點年終獎呀?

3.清朝:人手一個“歲歲平安”荷包

宋代公務員,那待遇是真香,但到了明清兩代,官員的年終獎就日益拉胯了。

明朝朱元璋是要飯出身,痛恨貪官污吏,有著強烈的仇富心理,最看不得公務員里手里捏著幾兩碎銀子。所以,年終獎在明朝,沒有!

清朝公務員的待遇雖然沒有明朝那么差,但也不復宋朝的輝煌。清朝皇帝每逢冬至,會給在南書房、如意館、升平署等地干活的人賜幾張貂皮。

清代宮中的各式荷包

對自己的身邊人,皇帝出手就要闊綽一些。皇族學者、曾經的“鐵帽子王”昭梿在其著作《嘯亭續錄》中記載:乾嘉時期每到年末,“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人手一個“歲歲平安”的荷包。

這個荷包可不是簡單的紅包殼子,里面可是真的塞了東西的,而且大有乾坤。

圖片來自故宮出版社《宮里過大年》

據載,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一對大荷包里,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有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以及金銀小錠四枚。又是金,又是銀,還有玉石、寶石,可以說是誠意滿滿。

當然,荷包里有時候也不止是金銀財寶,乾隆爺曾經精心準備了荷包,文藝青年弘歷準備的荷包里有各種文玩、詩集,甚至還有特產如福橘、廣柑、遼東鹿尾,外加豬、魚等食材。可謂是面面俱到,非常用心。

乾隆爺對此非常傲嬌地表示:“帝里豪華固如此,三元令日人爭羨。試想村中老灌田,此景何緣一聞見?”宮里的爺就是爺,就這么氣派,種田的老農民,上哪兒開這番眼界呀?

了解完歷朝歷代的年終獎,你覺得哪個朝代的福利最好呢?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特約撰稿人:陳良超,華南師范大學歷史系在讀研究生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