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徐介藩也想和常乾坤等人一樣回國抗戰。但他被留在共產國際工作。共產國際解散后,徐介藩被調入蘇共中央聯絡部某秘密部門工作,多次獲得表彰。
1948年時,徐介藩終于可以回國。他被分配到東北局編譯局,同時轉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前,徐介藩再去蘇聯參與外交工作,之后成為駐蘇大使館一級參贊。
此時的徐介藩有中國和蘇聯兩個國籍,他作為中國的外交官決定退出蘇聯國籍。1950年,徐介藩被派去赤塔成立領事館。蘇聯習慣將外交人員視為間諜,徐介藩的特殊經歷成了防備重點。即使他曾經為蘇聯做出過貢獻,活動仍然受限,不得不放棄赤塔的工作。
毛岸英犧牲后,徐介藩因為良好的俄文功底,被調去幫助彭德懷翻譯俄文。出色的工作,獲得彭德懷夸獎。
陳賡組建哈軍工時,特意招他回國,擔任裝甲工程系主任。1955年授銜時,他被陳賡擬評少將。但因名額限制,戰爭年代又沒在國內,徐介藩只被授予大校。
50年代,徐介藩家鄉水害不斷,家鄉人找他幫助解決困難。他總是婉言謝絕,說:“即使我不出面,地方政府也會妥善安排的。”
60年代,其孫即將初中畢業,想讓他幫忙解決學業或工作問題。徐介藩果斷拒絕,還給他買了鋼筆和鞋,送他回去。
1981年,徐介藩享受正軍級待遇,次年提升為副兵團級待遇。1983年4月,徐介藩與世長辭。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