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優化作業的教師行動

日期:2023-02-27 11:29:0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雙減”背景下,如何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重新定位作業功能,建構作業體系,回歸育人初心,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作業設計和實施能力。我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升作業設計和實施能力。

1

理清正確的作業思路

以往不少作業是重復、低效的機械練習,學生“談作業色變”,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有必要理清正確的作業思路。教師在思考作業時至少要考慮四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體現育人本質。教育要回歸到“人”,教師思考如何布置作業也要回歸到“人”。不能只重視作業的“量”,而要重視作業的“質”,不能僅追求分數,而要關注育人。教師心中要有學生,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需要愛護而不是敷衍,需要鼓勵而不是責罰,需要通過作業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情懷。

二是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學校的使命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不能背離人的發展規律。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設計符合成長規律的作業。尊重學生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形式上還可以靈活多變。

三是要發揮與學生的交流作用。作業是學生與教師交流的介體,是學生與教師進行心靈溝通的橋梁。通過作業,既能夠加深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通過作業,也能夠加強師生之間在教學上的探討。文科類的作業,一些不善言辭的學生可以通過作業本傳遞想法,教師的反饋評語對學生來說也很重要。理科類的作業更是檢驗教師教衡效果的“檢測器”,上課內容是否被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還需要進一步講透,一看作業就知道;它還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晴雨表”,學生是否聽懂講課,還存在什么薄弱環節,都能在作業中得到全面反饋。

四是要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作業本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出現,應該體現學生的活動和發展,而不是控制學生的手段,或服務于其他目的的工具。作業與教學共同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學生要充分地發揮其所學到的知識,在知識應用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各項能力的提升。

2

重視對作業的研究

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對作業理論的研究,探索作業的規律,找到設計有效作業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對具體作業的研究要基于課堂教學的基礎,把作業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像備課一樣,從課程目標出發,設計出指向明確、針對性強、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舉一反三、重在遷移運用的作業。

1.研究作業內容

作業內容要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旨意,以提高作業訓練效率為目的。具體而言,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科學性。首先,教師要根據不同科目及學生認知的特點,設計規范性的作業,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其次,作業內容要基于課程標準,是否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是否圍繞每個課時和單元進行設計。最后,教師要把控好作業難易程度,確保學生能夠理解題意與要求,體現科學設計范式。二是代表性。練習題中有很多相似的題型,教師應該進行篩選,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題布置給學生。相同的題型會做便可,沒有必要釆用“題海戰術”。教師要多設計那些能夠提升核心素養的,關注高階思維、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有學科代表性的作業。三是育人性。作業內容設計不僅要考慮到知識類的認知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態度、心理品質,塑造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回歸全面育人,展現生命意義的發展和創生的過程。

2.研究作業類型

好的作業類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都提到要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這是考核評價的新方向,也為教師創新作業設計指明了方向。

綜合性作業就是用系統化、一體化的思維方法優化作業內容,把觀念組織起來做出一個新的陳述,檢驗觀念,發現關系,或提出更改措施,重點解決作業的碎片化和作業利用的簡單化問題。

探究性作業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在分析情境中解決具體問題,或者讓學生對已有方案進行完善,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向,對事物的發展做出解釋。開放性作業就是引導學生對一類問題的分析,沒有固定答案。這類作業首先考驗的是教師對知識大類的把握,所以設計好這類作業要求教師要加強研究,根據類別特征選擇綜合探究、閱讀分析、評價感悟、創意撰寫等體現高階思維的作業形式,并設計好評價方式。

應用性作業就是設置生活的場景,要求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等應用到不熟悉的情境中去,以便在新的情景中進行操作,用活動取代原來的筆頭作業。

拓展性作業就是立足教學內容與課外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回憶、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打破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使學生在豐富的課外內容的引導下,自主地將知識建立聯系,以此構建出一個知識系統,為其學科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3.研究作業時間

合適的作業時間,也是體現作業設計水平和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心理學認為作業需要控制好合適的量,過多的作業只會適得其反,造成低下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同年級合理的作業時間、書面作業和非書面作業的時間、不同學科的作業時間以及自主作業的時間。

3

教師的作業行動

作業內容來源于教學活動,也服務于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把研究的各類作業成果運用到實踐中,科學合理設計好作業。

1.布置作業的方式要做到三多三少

一是多布置情境實踐作業少布置筆頭書面作業。作業內容應來源于真實生活。重視學生實踐體驗的重要作用,增加體驗類和參與類作業的比重。

二是多布置拓展性作業少布置機械重復作業。如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陳明青老師在講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知識時,發現學校附近工地施工影響了學生自習與休息,她布置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幫助人大代表撰寫解決工地施工擾民問題的議案。

三是多布置差異性作業少布置一刀切作業。教師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的理論,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與要求,滿足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把因材施教體現在作業上。

2.作業的時間要進行兩個管理

一是管理學科作業時間比例,學校各學科組要根據教學進度規定每門學科的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而學校、年級組、班主任要通盤考慮整體的作業時間。

二是管理不同年級作業時間總量,學校應考慮學科特點,對不同年級的作業時間要求做出合理規定,嚴格控制作業總量。

3.作業評價與反思要做到五個為主

一是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尊重學生勞動成果,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在學生作業中發現進步,給予及時表揚,或在課堂,或在評語中體現。

二是以發現問題為主。教師既要落實作業全批全改,更要認真地分析錯誤的原因,及時跟進指導,發揮作業的診斷與改進功能。

三是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教師既要關注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作業的過程與習慣。這一點在綜合性的作業中體現更為明顯,也許實驗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看到學生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給予合適評價。

四是以課程標準為主。作業設計應基于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要建立教學——作業——評價一致的評價體系。

五是作業反思以提升效果為主。要允許學生多提建議,不斷修正作業設計,提供相應的作業套餐,讓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去完成,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