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保護和福利事業的中國化與現代化
社會工作講究目標為導向,建立中國現代普惠兒童家庭福利服務制度,需要一套清晰的目標和適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原則。會議上,北京?學醫學??研究院醫學??學系博士生導師劉繼同教授首先闡述中國兒童福利事業建制的歷史發展過程:2018年民政部兒童福利司設立,開創中國現代兒童家庭福利服務制度新時代。總體來說,1949-2023年 74年間,中國現代兒童家庭福利服務制度分為 1949-1977年孤殘兒童院舍照顧型福利服務時代,1978-2009年孤殘兒童福利服務制度全面改革、發展和結構轉型時期,2010-2018年孤殘兒童和事實孤兒國家福利服務制度時代,2019-2023年中國化現代、普惠性兒童與家庭福利服務制度新時代。四個歷史發展階段截然不同,時代特征鮮明。
其次,劉教授闡述了中國現代普惠兒童家庭福利服務制度目標,基本原則,兒童家庭福利服務體系范圍內容與優先領域等基礎理論、政策、制度議題。
最后他創新性地提出創建“國家兒童與家庭福利局”等多項重大政策建議,以便創建中國化現代兒童家庭福利服務制度范式,貢獻中國智慧。
未保律師談如何在離婚案件中貫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這一“帝王條款”,具體到離婚案件中,同樣應當堅持貫徹這一原則。實踐中,一些父母在處理離婚事宜時往往過于關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未成年子女的現實需求以及對他們的保護,甚至嚴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針對這一問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旭坤從是否啟動離婚程序以及如何確立撫養關系、撫養費和探望權這幾個維度進行了討論,提出如何在離婚案件中貫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想法和建議。
兒童福利機構的本土創新
代表河南本土介紹一線工作的是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她創造性地提出“三型三化”的概念,“三型”意為:“社工型、拓展型、開放型”,“三化”意為:“一體化、標準化、信息化”,作為民政部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的獲得者,李燕院長以多年深耕一線的實踐提出這一創造性理論,助推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
社會組織應在基金會的支持下做好傳播與推廣
公益組織除了埋頭做事,更肩負有讓社會公眾認識公益、了解專業、參與社會責任的使命。在數字時代下,互聯網可以成為兒童公益項目傳播的助推器。如何在傳播和案主隱私保護之間做好平衡,公益籌資與商業模式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兒童類公益項目的傳播重點以及有效傳播策略應如何操作,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秘書長姜瑩帶來了切實有效的方法和理念介紹。
國內最資深性侵受害兒童的一線專業社工談家庭社會工作
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真愛項目主管李梓琨介紹真愛項目10年來服務的60多例兒童性侵害案例,按家庭支持程度分為“有復原力”型和“先天不足型”,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可以通過個案的家庭研究、社群研究,進而為社會政策提供強有力的實時數據支撐。真愛項目的研究中,雖然家內虐待具有代際遺傳的傾向,但個體的天性可以改變,通過真愛項目“以家庭醫治家庭”的實踐發現,代際遺傳的悲劇可以扭轉。社會工作始終相信人可以改變,社工做的工作大部分是鏈接資源、創造條件,幫助案主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優勢。
家庭教育師談兒童性教育
在兒童性教育的道路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取代父母的重要角色。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于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往往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父母的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往往成年人的好玩,就有可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埋下扭曲的種子,錯誤的認知。
趙豪老師作為高級心理咨詢師,也以一位父親的身份,向家長們分享家庭兒童性教育的迷思與經驗。
精神科醫生以案例談預防與干預
賈愛香醫生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臨床工作,具有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碩士學位。作為兒童精神科醫生,她從醫療衛生的角度介紹工作中接觸到的被侵犯孩子的家庭(性教育)現狀、正確的性教育的目的,以及在性教育前父母應該做的工作。
長年扎根社區的一線社工談兒童保護
方城縣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方城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劉夏,他總說自己平凡,但就像毛主席曾說過的,偉大的人,都是從每天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劉老師多年累積的一線經驗,就是在這一件一件小事中,體現出他專業和不凡的理念意識。
我國社工隊伍常常被行外人與“志愿者”“義工”等劃等號。公眾所認知的志愿者通常憑借愛心與自發性開展服務。社工作為“專業助人者”,具備以下幾個因素:
1.充分尊重服務對象本人的意愿,尤其是兒童等弱者,“助人自助”,
2.關注人的需要,將個人與其所在的生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人在情境中“,
3.從微觀個體到中觀生態,再到宏觀政策層面,社工應善于以實際服務的具體案例提煉背后的原因分析,實踐提升社會公眾意識的專業責任。
最后,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志軍向所有參加峰會的同行,志愿者,聽眾表達感謝,特別向各位兒童工作者、專家老師表達敬意,期待未來的日子,大家繼續長期深度探討兒童保護相關工作,積極推動筑牢“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網絡、司法”六道防線,共同編織未成年人“保護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