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的下面,是一堆人的恭喜之詞。有個人調侃道:各種指標,增值、收繳、外拓、關鍵月入3800拿命往里搭……
所有的發言引導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職場生態——非常忙碌卻沒多少錢可賺,充滿了委曲求全、壓抑和無奈。但在2022年的年報里,這些情況不但連個注腳都算不上,甚至還透露了一個漲薪的秘密。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年內增加了4000名員工,人數增長了1.8%,但出乎意料的是,總員工成本卻大漲了56%,總額達到了162億,平均下來每人薪酬和福利大漲53%,達到了人均71000元,上一年人均才47000元。
這是一份經過了審計的年報,年內支出的員工總成本確定無疑。如果這筆大漲的薪酬和福利與普通員工無關,那就是都流入了管理層的腰包。
對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物業公司而言,在最艱辛而特殊的2022年,社區服務因為疫情陡增了更多需求,一線員工承擔了超負荷的工作量。有點滑稽的是,流血流汗的人沒獲得相應的待遇提升,遠離炮火的人卻肆無忌憚地給自己封起了大紅包。
(二)
這幾年,碧服以狂飆的姿態成為了全國在管面積最大的物業公司。2022年,既是這場大收購的尾聲,也是開始展示成果的首年。表面上,碧服還是交上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公司總營收達到了414億,同比增長了43%,總額比第二名的萬物云高出了100多億。但如果用資本市場最喜聞樂見的核心凈利潤來衡量,只能說一言難盡了。
財報數據顯示,碧服去年的核心凈利潤是50億,同比僅增加了9%。核心凈利潤核算扣除了所有非經營因素的干擾,最能反映一個公司實際經營水平。用9%這一增長率來評價一個行業巨頭,基本可以算是平庸的表現了。而這或許是注定的結局。
在最銷蝕核心凈利潤方面,碧服的三費支出增長驚人,即便大并購已進入尾聲,但2022年這一增長依然達到了28%;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管理費用,大增了30%。在管理費用中,管理層薪酬占比最大。 大增的管理費用,正好與前述所說的管理層漲薪相吻合。寧可讓凈利潤難看一些,也要讓有些人的錢包鼓起來。如果這是一條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那么誰最受傷呢?
2022年,碧服的歸母凈利潤大降了53%,只有19億,這里面除了管理層漲薪的消耗,商譽大減值更是致命一擊。2022年,碧服對自己高達上百億的商譽減值了18億,占到了歸母凈利潤的95%,這絕對是個大手筆。如果不是這筆減值,碧服的業績雖然不會超越2021年,但也不至于下跌得那么難看。
18億減值主要出自兩個公司——四川嘉寶和財信智慧生活。碧服管理層將減值的理由,歸因為兩個公司的現時價值下跌,并且預計未來現金流也會不盡如人意。這個理由牽強得有點可笑,先不說特殊的2022年讓所有公司的經營數據失真,未來的現金流遲早會反彈,就按碧服自己對外宣稱的邏輯,來自業主的現金流收入很分散,不存在集中爆發的流動性風險。同樣的市場下,一樣被并購的碧桂園關聯物業公司的商譽紋絲未動,相形之下,只對上述兩個公司大幅減值,這種取舍看起來別有深意。
能證明這一點的還有碧服的金融資產。碧服這幾年投資有高達41億的金融資產,基本都是小比例參股其他物業公司。2022年,依然是同一個行業,這些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不僅沒有折損,反而升值了1.9億。
專門對兩個公司減值商譽,真正的意圖可能有三:一是之前并購出于某種目的出價過高,所以必須找機會減值;二是進行業績大洗澡,以此做低業績基數;三是兩者兼而有之。
其實這種戲碼在資本市場很常見,當管理層覺得這樣做的好處大于弊端時,選擇的天平就傾斜了。就是,碧服走到這一刻,一個謎底似乎正呼之欲出。
2022年底,在連續進行了三次配股,募資115億之后,楊惠妍在一輪大反彈中突然減持了7%的股份,套現50億離場。這就引發了一個假設:如果她提前就了解了隨后出臺的全年業績會有一個商譽大砍殺呢?
資本玩家通常會遵循一個明確的路線圖:講一個好聽的故事—大舉借債—從市場配資還債—高位減持股票—各種減值—股價回落—公司趨于平庸。碧服好在講的這個并購故事是真實的,要不然也不會讓那么多業內員工聞風喪膽。這場起始于行業雄心的大并購,在顛覆掉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之后,又失色于資本市場。這就是一場博弈,總有一方志得意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