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連年打仗的美國,美軍陣亡率如此低?和美軍戰斗力強沒關系

日期:2023-05-24 12:07:5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于是為了解決征兵難問題,美國政府下了不少苦功夫。不僅提高士兵及其家屬的待遇,就連撫恤金也逐漸增加。按照規定,如果有美軍被判定為陣亡,那么這名犧牲士兵的家庭就將得到30萬美元的補償與20萬美元的撫恤金。并且士兵陣亡后其家屬也會享有一定的社會福利補貼。除此之外,政府還會給美軍購買一定的保險,根據兵種和賠償比例的不同,有些陣亡美軍或可以得到超過50萬美元的賠償。

也就是說,一名美軍士兵的一旦被判定陣亡,那么就政府就至少需要支付超過100萬美元的費用,再加上陣亡士兵的家屬福利,顯然不是一筆小數目。當然,這區區小一百萬對于財大氣粗的美國而言其實不算什么,可別忘了美軍是常年在外征戰,無數個百萬加起來簡直就是個無底洞。所以,就算美國政府為了吸引青壯年去當年,提高多項福利待遇,卻又在以各種方式拒絕發放死亡撫恤金。

第一種就是將錢花在刀刃上。為了提高美軍的戰斗力,美國一直都在為美軍配備高級裝備而努力,單兵裝備類的防彈衣、防彈頭盔、急救箱等等一應俱全,并且不斷升級改進。同時為了保證戰爭的勝率,在武器裝備的投放上美軍也是從來都不吝嗇。以被視為現代戰爭開端的海灣戰爭為例,累積10萬架次的飛機出動,9萬噸的炸彈投遞,還有近300枚的戰斧導彈等,不僅彰顯了美軍軍事力量與科技力量的強大,更有效的降低了美軍陣亡率。

從相關數據來看,美軍陣亡率確實不算高,可是這個數據透露著古怪,因為它和戰場死亡率并不相等。美軍有著自己獨特的判定士兵是否屬于陣亡的標準,例如,士兵必須在戰場上當場死亡。也就是說,那些搶救無效,或者在送往搶救的路上死亡的士兵都不會被算入陣亡之列。又例如,就算士兵是在戰場上當場死亡,也還需要證據證明自身身份。在其他國家,只要一場戰斗結束沒有歸來的士兵,基本就會判定其陣亡。可是美軍中,死亡士兵要么有戰友可以證明他確實屬于當場陣亡,要么就是尸體還能夠辨認出身份,或者身上有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

從以上種種可見,美國政府為了減少撫恤金的賠償用盡了手段。而這種手段的背后,無一不是與西方國家口口聲聲所追求的“人權主義”相悖論的。參軍入伍本身就是一種神圣的選擇,是民眾為了為國為民的一種大義之舉,可在美國軍隊中好像并不存在這些,就連陣亡都被各種“篩選”,實在是有些令人費解。所以,也難怪縱能美軍待遇再高,也難解決征兵難的問題。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