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還說,“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我們從低價投資于很多股票和企業中獲利甚豐。那時的市場,對短期炒家持有敵意,而對長期投資者卻很友好。”
巴菲特表示,這中間的邏輯很簡單:如果未來你只是買入股票,無論你用自己的資金直接買入,或通過你的公司間接買入,上升的股價只會對你不利。反倒是股價平平對你有利。
然而情感這個東西經常是復雜的:大多數人,包括那些未來只打算買進的人,看到股價上升會感到舒服。這些股東的心態,就像一個天天開車上下班的人,剛剛加滿了當天的汽油后,發現油價上漲而心懷喜悅一樣。
巴菲特接著說:“這里,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我早年的時候,也會因為股價上升而高興。直到一天,我讀到了本·格雷厄姆的《聰明投資者》一書的第8章,我立刻明白了權衡之道,從此視股價低迷為朋友。讀到那本書是我生命中最幸運的時刻。”
笑話
巴菲特經常引用他的老師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講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到了天堂的石油勘探員,在遇見圣徒彼得時,得到一個壞消息。“你有資格居住在這里。但是,你也看到了,為石油界準備的院子已經擠滿了,沒有辦法把你擠進去。”勘探員想了一會,問圣彼得,可否對現在的居民說一句話。這對于圣彼得沒什么害處,于是勘探員用手攏起喇叭大聲喊道:“地獄里發現了石油!”瞬間,所有的人都沖了出來,直奔地獄而去。這給圣彼得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請勘探員入住天堂,但勘探員躊躇了一下,說:“不,我想我應該跟他們一起去。別忘了,謠言也可能是真的。”
彼得林奇為自己過早賣出一些大牛股而懊悔不已,他反思到,對于投資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大的公司,要一直堅決持有,而不應該短期持有后過早賣出。彼得林奇曾在聯邦快遞5美元時買入,并在10美元時拋出,但兩年后眼睜睜地看它上漲到了70美元。彼得林奇常常自嘲這樣做是“拔掉鮮花澆灌雜草”。
芒格曾闡述道,有這么兩類企業:第一類每年賺12%,你到年底可以把利潤拿走。第二類每年賺12%,但所有的現金必須進行再投資——它總是沒有分紅。“這讓我想起那個賣建筑設備的家伙——他望著那些從購買新設備的客戶手里吃進的二手機器,并說‘我所有的利潤都在那里了,在院子里生銹’,我們討厭那種企業。”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