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人年終獎縮水背后:消失的超額收益和不斷降低的管理費

日期:2023-01-29 11:16:2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百億私募就像是一面鏡子,映襯出行業過去一整年的情況。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近期有業績更新的17224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2022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8.03%,其中有5080只私募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占比為29.49%。以此計算,2022全年多數私募機構所能提取的超額收益較為有限。

既然超額收益貢獻不了太多收益,那么私募機構的管理費是否能為員工的年終獎貢獻“大半江山”。據幾位私募人士透露,“百億私募的管理費應該收益不菲,畢竟規模擺在那里”。

然而一名百億私募內部人士對這種說法表示“異議”,因為和超額收益相比,管理費對年終獎的貢獻占比著實過小。

他算了這么一筆賬:“大部分國內私募機構,管理費基本上在2%上下,但多數私募走的又是代銷渠道,需要繳納‘銷售服務費’,這筆費用多數在0.5%至1%(具體看渠道強勢程度)之間。外加渠道認購費、稅費等各項費用,對于私募機構而言,剔除這些費用私募機構們真正能拿到手的管理費只有1%左右。100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真正到手的管理費也就1億元上下,所以私募的收益大頭還是超額這塊。”

更為不樂觀的是,2022年不少私募機構們還調低了管理費用。

2022年2月,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表示,旗下所有產品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都不收取管理費,等凈值回到1以上再收;4月,敦和資管董事長施建軍表示,會對單位凈值低于1元的產品采取管理費或固定投資顧問費暫時減收60%的措施;9月,希格斯投資也宣布免除旗下水手系列產品半年的管理費。

除了東方港灣等百億私募外,2022年也有不少中小私募加入“降費大軍”,宣布三年免管理費,或者一年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全免。

“總體而言,超額收益拿不到,本就不多的管理費也一降再降,整體而言私募機構的年終獎肯定是不如去年的。”一位私募人士總結道。

無法計提超額收益的百億私募

在整體行情不佳的大背景下,量化私募機構們展現出一定的“防御屬性”,業績表現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私募排排數據顯示,2022年百億量化私募數量與2021年持平,28家百億量化私募平均收益為-1.33%,其中11家機構取得正收益,賺錢百億量化私募占比40%,上海寬德、思勰投資、珠海致誠卓遠業績稱雄。

具體分策略來看,私募證券基金旗下主觀多頭產品2022年收益率均值為-15.47%,量化多頭產品的收益率均值為-7.64%。量化多頭產品在2022年表現更勝一籌。

由此,一些業內人士預測,量化私募們的人均年終獎發放情況會優于主觀多頭。

“分產品、分策略,不同基金經理之間年終獎差異很大,多數做股票的量化基金經理年終獎會有一定幅度的縮水,做CTA策略(管理期貨策略)的量化基金經理收益情況會好一些。”一位百億量化私募機構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舉例而言,雖然與主觀多頭相比,量化選股略勝一籌,但在2022年整體行情表現不佳的大背景下,多數量化選股策略產品絕對收益表現并不好。

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總體而言,有業績顯示的677只量化選股產品,2022年平均收益為-6.3%,其中取得正收益的僅有163只。

具體來看,在中證500指增產品中,有業績顯示的454只量化選股產品,2022年平均收益為-8.45%,其中取得正收益的僅有40只;而在中證1000指增產品中,有業績顯示的98只量化選股產品,2022年平均收益為-4.24%,其中取得正收益的僅有25只。

對于追蹤指數的量化選股產品,追蹤標的跌跌不休自然是其凈值一跌再跌的最重要原因。2022全年,中證500指數下跌了20.31%、中證1000下跌幅度則達到21.58%。所以固然有“紫杰宏陽1號”、“九坤日享中證1000指數增強1號”這樣逆勢獲取超額收益的產品存在(2022年收益分別達到52.95%和10.49%),但多數指增產品收益表現不佳,導致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年終獎在一定程度上縮水。

對比之下,得益于2022年大宗商品的收益,量化基金經理中CTA策略基金經理年終獎會“略高一些”。

私募排排數據顯示,2022全年,1835只期貨及衍生品私募產品,平均收益率達6.39%(也是2022年唯二平均收益為正的兩大策略),共有1180只產品取得正向收益,正收益占比達64.31%。

“但量化公司很難把基金經理所管產品業績和該經理年終獎直接掛鉤,這和主觀多頭產品有所不同,有些主觀多頭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就管幾只產品,這些產品年末盈利情況公司很容易測算,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從中分取收益就好。”上述百億量化私募人士說道。

但在量化策略中,是很多人的策略混合到一個大策略中,最終審核時,你的策略給這只產品貢獻多少收益,他的策略給這只產品貢獻多少收益,是誰提供的因子對產品收益貢獻大?這些都是要精確計算、再做收益分配。

此外,對于量化私募而言,“不允許一部分產品提取超額收益”,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經理們的收入。

2021年末、2022年初, 一些量化私募人士透露,2021年12月部分托管方收到窗口指導,后續私募管理人在客戶虧損的情況下不得計提超額收益部分的業績報酬,而且計提完成后客戶持有份額不能為虧損狀態。

舉例而言,中證500指數在某一時間段跌幅為20%,如果投資人購買的指數增強產品同期跌幅為10%,那么此前私募管理人可根據合同規定提取基金10%的超額收益部分的業績報酬。也就是說,在該產品負收益之下,投資人不但要交基金管理費,還要被計提超額業績報酬。

而2022年初頒布的新規其實是將私募產品回歸普通業績計提模式,只有賺到錢、收益為正,管理人才能計提業績報酬,上述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供給側改革后行業進一步分化

站在當下時點展望未來,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2022年私募“供給端政策改革”仍將影響著2023年行業發展。

2022年5月中下旬,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其中一條關于員工離職靜默期制度的細則規定引起了行業廣泛關注。

在實施細則中規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員工離職靜默期制度,基金經理等主要投研人員在離職后1年內不得從事非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等工作,這意味著基金經理從公募離職,想要發行自己的私募產品,從之前的只需等待3個月,延長到1年。

有行業人士表示,近年來公募基金蓬勃發展,但人才流失嚴重,一批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在做出名氣和業績后,迅速轉身奔私,募集資金發行產品,對行業造成了較大的震動。如今,政策加大限制公奔私的約束,有利于促進行業的人才穩定。“可以打擊一些想乘著高光時刻賺快錢的基金經理”,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表示。

機會成本的陡增,在很大程度上的確影響了基金經理的職業選擇。自該消息發布之后,“公奔私”基金經理數量明顯減少。

2022年末,基金業協會更是將對2014年1月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進行修訂,并將名稱修改為“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在征求意見稿中對資金實力的明確規定也體現出了監管的新要求:私募基金的實繳資本不得低于1000萬;在初始募集規模方面,私募證券基金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不低于2000萬元人民幣(創業投資基金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

“我們對最新頒布的私募備案辦法做過評估,雖然目前只是征求意見稿,但預計今年會很快落地。一旦正式施行,由于提高了私募準入門檻,該辦法會大大加速行業洗牌速度,優勝劣汰。”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從數據分析,2022年協會也的確在引導部分私募機構出清市場。

截至2022年末,協會登記的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同比下降3.8%;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9022家,同比下降0.5%,私募股權及創投基金管理人14303家,同比下降4.7%。百億私募基金管理人397家,同比增長1.5%;其中,百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113家、私募股權及創投基金管理人268家,同比分別下降1.2%、增長3.9%。管理規模為零的機構占比8.6%,較去年底減少4.5個百分點;管理規模在1000萬以下的機構占比27.1%,較去年底減少3.9個百分點。

“出大于進”的主旋律下,不少私募人士預計,行業資金、資源會進一步向合法合規的頭部私募靠攏,如果后續行情回暖,頂流私募們2023年終獎“是一個可以讓人期待的數字”。而那些掙扎在時代旋渦中的尾部私募們,遑論年終獎,如何活下去或許才是他們更應該思考的命題。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