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老師
“日報”也是我寫作的啟蒙老師。2010年5月中旬,我給副刊寄了篇《榆中農家小院》,文章有榆中人文元素,但語句是學生口吻,是我給五年級學生寫的習作例文,這是我第一次給“日報”投稿,沒想到6月17日登出。第二日,編輯老師打來電話詢問了我的一些情況,鼓勵我多寫一些本土歷史文化方面的稿子。從此,業余時間寫寫身邊的人、事、物,投給“副刊”。短時間登出了《我們村的聯歡會》《咱村里的“半邊天”》《一位農民的馬拉松》。文章寫的是村里的人和事,受到鄉親們的關注,熱心的人還為我提供素材或提意見、建議。
2018年5月的一天,看到“日報”“石榴杯”民族團結征文啟事,晚飯后去村醫安大夫家采訪,寫了篇《我們村的回族醫生》,6月4日登出。次日,文章上了“本地頭條”,有人轉到“莊群”,莊上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讓別人給他讀,聽后提出意見,“安大夫人品好,醫術高,治病救人的事很多,只寫了一點點,應該多寫一些”。過了幾日,寫了續篇,征文結束,獲得一等獎。
2023年3月19日早晨,打開手機,微信群一片“玫瑰花”,送給我的,什么情況?前幾日“日報”發的《這些鳥,榆中話有別稱》上了“榆中發布”。
……
一份摯愛
我愛“日報”。愛上面的本土新聞;愛副刊,“《蘭州日報》的副刊在省內報業獨樹一幟,好看耐讀,有文史味,融文學性、知識性、地方性、新聞性于一爐”;因為愛,所以堅持閱讀。“日報”創刊半年后至今,二十九載有余,天天閱讀,有紙質讀紙質,沒有紙質讀數字。身處異地也不例外,2023年,我在西安過春節,住處離陜西省圖書館不遠,有時間就去翻翻《蘭州日報》,感受那熟悉的油墨芳香,看看那親切優美的版面。
結緣“日報”,二十九載,一路閱讀,一路收獲,一路成長。在“日報”三十華誕之際,道出內心的感謝與祝福:感謝“日報”提供百吃不厭的精神食糧!感謝“副刊”的老師對本土作者的攜扶!祝“日報”社的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美好!祝“日報”越辦越好!
張建祖
編輯丨孫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