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去庫存的目的呢?從政策層面來看,已經是條件相當好,各種政策相當多,甚至比調控前的政策更好。關鍵就看開發商拿出怎樣的舉動來了。因為,對廣大居民來說,最關心和關注的,并不是政府出臺多少鼓勵購房的政策,而是重點關心開發商能否降價售房。如果開發商愿意降價,居民就愿意購房。否則,利益博弈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客觀地講,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的房價,要想有多大幅度下降,可能性不大,而只能依據實際情況,適度降價。有些樓盤,還有可能漲價。能夠降價幅度相對較大的,是二手房,也包括此前的學區房等。因此,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開發商應當靈活機動,把握時機,選擇適度降價,以應對市場變化,避免過度積壓房產,給自身帶來資金方面的壓力和負擔。融資成本并不低,對利潤的消解也非常直接。與其利潤被利息蠶食,不如讓利給購房者。更何況,相當一部分開發商還面臨償還到期債務的壓力,如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對企業的市場信譽會帶來很大影響,今后的融資難度會更大。到目前為止,海外債占比0%,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他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恐怕就很難維持現有的房價水平了,開發商應當主動降價,且要依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降價方式。如果繼續死杠房價,可能就是死路一條,不排除部分開發商要破產重組或被兼并了。要知道,三、四線城市的庫存是相當嚴重的,開發商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更重要的是,開發商手中還囤積了規模不小的土地。如果庫存房銷售不了,手中的土地也無法開發,資金鏈會越來越緊,資金成本也越來越高。原本有一定利潤的樓盤,也會因為庫存時間過長,而把利潤全部消解結束。
降價或許會減少開發利潤,但是,比起資金成本對利潤的消解,降價是比較主動的行為,是能夠幫助企業消化風險、消除隱患的行為。死杠房價,已經無利可圖,囤積土地,就是囤積風險。這一點,開發商必須深刻認識,不能再糊里糊涂。同時,地方政府也不要再給開發商幫倒忙,不要再給開發商降價設置障礙、設立下限等。市場化的房價,就得用市場化手段,政府的干預,只會讓房地產市場越來越危險。如果到目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仍然認識不到這一點,也就是真正的糊涂官了。這樣的糊涂官,就應當離開管理崗位、領導崗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