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校官網查詢,在2018年3月23日發布的《仰恩大學學生管理規定》第九條顯示,因學校地形彎多坡陡,禁止學生在校園內駕駛摩托車或自行車。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教師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據悉,2022年,我國教師人數已達到1800萬,如此大的教師群體勢必會造成教師隊伍良莠不齊。不斷出現的教師猥褻、教師腐敗問題使得教師監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深化教師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近期,多地也相繼發布關于教師退出機制相關方案或者征求意見稿,教師退出機制再次引發廣大網友關注和 熱議。大致匯總如下:
2022年11月11日,寧波市教育局公布《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了教師退出與績效考核掛鉤。
2022年11月22日,《北京市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實施方案》公布,方案中提出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對嚴重違反教師職業的人員,撤銷教師資格并清退教師隊伍。
2022-11-23,山東平陰縣探索實行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方案中提出建立“老”教師柔性退出制度;建立不合格教師剛性退出制度;完善編制使用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工作督導推進機制。
2023年2月17日,貴陽貴安發布關于教育三年攻堅行動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確提出“完善教師退出機制”,要求強化教師績效考核機制,對教師在績效考評中排名末位的,實行“首次取消目標績效,再次調離轉崗,三次落聘退出“的機制。
針對教師退出機制,個人認為首先應當建立合理的執行標準,教師退出的執行應當綜合學校和家長的意見,以此來制定標準,才能體現公平公正。其次,應當建立完善監督考評機制,因中國目前教育水平地區差異化還較嚴重,上級教育部門要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差異化考評機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總之,教師改革要體現的是教育公平,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師退出機制
如何落實?
根據規定, 教師退出渠道包括待崗、轉崗、離崗退養、解聘。其中,待崗是指暫停教學工作,由學校安排進修培訓、跟崗學習;轉崗是指從教學崗位轉至非教學工作崗位,包括教師本人申請轉崗和學校安排轉崗;離崗退養是指退出工作崗位但仍與學校保留人事聘用關系。
可予以待崗的,比如經考核認定不適合教學工作的;新教師規范化培訓考核不合格的;學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等。如出現待崗培訓后經考核認定仍不適合教學工作等情況,則予以轉崗。
而若教師學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待崗、轉崗,或連續兩年學年度考核不合格;試用期考核不合格;連續曠工超過15個工作日,或者1年內累計曠工超過30個工作日;違反工作規定或者操作規程,發生責任事故,或者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后果的等情形, 學校可予以解聘。
此外,還有 不合格教師剛性退出制度。對于在聘任、專業技術崗位競聘、教師資格注冊、年度考核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教師,由主管部門集中組織能力提升培訓,培訓后仍不能適應崗位要求的予以轉崗,存在違反政策法規要求的予以解聘辭聘。
教師退出機制
是否合理?
現在各地逐漸出臺的教師退出機制,引發了巨大的熱議。
有人認為這種政策的落實,能夠幫助教育行業實現更好的提升,讓教學能力更強的人能夠順利進入,替換掉一部分教學能力不足的人。
也有人說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放棄教師編制,不再去將教師崗位作為第一選擇,而是開始選擇其他的崗位。
更何況,教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很難有較為客觀的標準,對一個老師的考核,僅僅靠成績是很難界定的,必然要制定更為公平、公開、透明且完善的標準。當標準制定后,教師為了自身職業前景,必然會按照標準一一落實,無形之中會牽扯多數精力,用于教學的時間越少,與教師退出機制的初衷相悖。
根據以往經驗,最常見的教師管理方式一個是職級、榮譽的申報和評審,制度的初衷是選拔出優秀并為其創造晉升道路,但結果卻與教學相背離,一心教學的教師難以準備職級評審,專攻評審的教師無心認真教學。
就算在多方協商之下,有了較為完善全面的考核機制,就會延伸出由誰來考核的問題。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相關管理部門予以考核,除卻教師本來的工作之外,也會受到人情世故的影響,給了考核者腐敗的機會。此外,以學生的統考成績作為評定老師業績的重要標準,其它非主科老師和行政人員又該怎么考評呢?當考核成為拼關系、拼后臺,趕走一些踏實苦干卻沒有關系的老師,直接會影響學校的校風,毀了學生的前途。
今年有八個省市加入了“新高考”模式當中,2022年又將有7個省市加入“新高考”當中。
今年有八個省市加入了“新高考”模式當中,2022年又將有7個省市加入“新高考”當中。
只選科目的“新高考”模式,正在逐漸的代替文理分科的形式,成為了主流,而新高考模式采用的是 “3+1+2”的選科形式。
即三科“語數外”是必考科目一,物理和歷史二選一,剩下的生物、歷史、政治則是三選一,這種自選科目的形式, 給了同學們更多的選擇,也讓同學們避開了自己不擅長的科目,能夠在高考中有更好的表現。
而在“3+1+2”的模式下, 學生共有12個組合可以選擇,不過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最佳組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同學們造成了困擾。
根據官方發布的具體數據來看,在12種的排列組合當中, “物理+化學+生物”這種傳統的理科組合,可選專業的覆蓋率高達了 96.22%。
而 “歷史+生物+政治”這個組合就成了最慘的組合了,可選專業的覆蓋率僅有 49.86%,也就是說選了這個組合,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你有一半的專業都不能選。
面對這種情況,也給兩門科目的老師帶來了 “生存危機”,看著同學們都紛紛選擇了其他科目,備受冷落兩門老師更是直言想轉行。
“新高考”模式下,兩科老師迎來“生存危機”,備受冷落想轉行
歷史老師很委屈
如上所述,在歷史和物理二選一當中,如果選擇了物理方向,之后可以選擇的專業面就會更廣一些。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根據今年的高考情況來看, 選擇物理方向的考生要遠遠多于歷史方向的,并且物理方向的錄取分數線,也要比歷史類的分數線要低很多。
照這個情況來看,以后選擇歷史方向同學恐怕會越來越少了,歷史老師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
政治老師地位不保
政治最為同學們最早接觸的副科,學習的時間也很長,但是很多同學卻并不喜歡政治,因為政治不僅要背的東西很多,開放性的題目還很多。
所以 政治想要取得高分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就算是之前的文理分科的模式,也是有很多同學不擅長政治的,所以可以選擇科目了之后,同學們更是紛紛的避開了政治。
不過同學們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想要報考 軍校或者警校一類的學校,有些學校可能會規定政治是必選的科目。
所以有這個想法的同學們,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就不選政治,不然最后很容易錯失理想的院校。
新高考模式或將繼續改革,“3+1+2”變成“3+2+1”,2022屆學生或將受到影響
在今年的“3+1+2”模式的實施中也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上述的兩門科目被冷落,以及很多考生都對能夠報考的院校,和專業感到非常混亂。
所以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也是及時對“新高考”的模式進行了修改,從原來的“3+1+2”變成了 “3+2+1”,同時也對92個高校專業類別,四大學科 進行了專科選科的要求。
也就是說以后的專業,都會要求考生有兩門科目是必選的,例如 醫學類的專業,就會要求考生必須選擇 物理和化學兩門科目,而 公安專業,就會要求考生必選 歷史和政治兩門學科。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這樣如果同學們有自己心儀的專業的話,就可以根據這個專業的要求來選擇科目,這不僅增加了專業選擇上的針對性。
還會讓一些被冷落的學科重新受到重視, 這個政策預計到2022年才能實施,不過2022年上高中的同學們可以提前做一些了解和準備。
在新高考模式下,同學們應該如何選擇
雖然自選科目可以給同學們更多的選擇,但是這也不僅僅是考驗同學們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度了,也考驗了同學們如何“排兵布陣”的策略。
同時 “等級賦分制”也是不能忽視的存在,所以同學們在選科的時候, 應該以擅長為主,但是盡量避免過于簡單的科目,因為搞不好你明明答的分數很高,但是經過賦分之后,反倒是“縮水”了,簡直是得不償失。
更不要為了可以填報的專業面廣,就盲目的選擇物理方向,因為如果并不擅長物理的話,本來分數就低,賦分之后就更慘了,所以在選科的時候還是要選擅長的, 以拿分為主。
文末小結
雖然在“3+1+2”的模式下,讓歷史和政治兩門科目的老師備受冷落,但是如果“3+2+1”的模式真的能夠實施之后。
就能讓這兩門科目重新受到重視,選擇這里兩門科目的同學越多,就不會出現老師供大于求的情況了。
教師末位淘汰制
你怎么看?
歡迎老師們在評論區討論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