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年終獎縮水背后:行業出貨量創新低,亟待降本增效

日期:2023-03-30 11:18:5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南都灣財社記者獲悉,近日“傳本分廠部分年終獎打折,員工自述將維權”話題一度登頂脈脈App熱榜第一,而上述的“本分廠”即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當時多名認證為OPPO員工在脈脈App上發帖表示“OPPO發放的年終獎縮水”。有網友發帖稱,2022年年終獎固薪制也只能打2折。另一網友表示,OPPO今年年終獎普遍打折,部門a績效5折,b績效3折,很多人年包只有“去年的七八折”。

廖小姐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以往OPPO的年終獎是按照績效考核來下發的,以往分為abcd4個檔次,“a是1.2,b是1,c是0.8系數,按入職時跟你溝通的年終獎的金額,然后乘以這個績效系數就是最終發放的年終獎。”

綜合網友反饋,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發現,目前OPPO年終獎的打折幅度為2折至5折之間。有OPPO內部員工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以往OPPO發放年終獎時間為每年的3月底。“分先后的,每個部門的時間都不一樣,發放前會有人過來聊年終獎。不過看情況(是否年終獎打折),大概率也是一視同仁吧。”

有OPPO員工透露,OPPO旗下正式員工之前入職時簽合約一般有兩種:“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固定薪資即月薪與年終獎都是固定的,不受公司經營影響,因此往往年終占比不高而月薪較高。而浮動薪資則相反,年終獎會與公司經營相關。“在手機熱賣的時候,浮動年薪可能會有更高的收入,而固定薪資相對會穩定。”該人士舉例,如一位OPPO工程師社招年薪為總包50萬,固定薪資方案可能是月薪3萬加上2個月年終獎,而浮動薪資方案則是月薪2萬多加上10個月甚至更多的年終獎。浮動薪資的年終獎金額巨大,加上OPPO都是三月底發放年終獎,“所以也可以做到促進內卷與防止跳槽的功效。”

南都灣財社記者獲悉,在疫情前,大部分趨于穩定老員工其實更樂于選擇總體更多的浮動年薪。而不愿被長期束縛的員工則選擇固定薪資以避免被高占比年終獎裹挾。不過近年來由于手機市場不太景氣,大多數OPPO員工傾向于固定薪資以穩定收入。

OPPO內部薪資改革

推“全新浮動制”

而這次之所以多位OPPO員工“發聲”年終獎問題,是因為近一兩年來,OPPO在內部推出了“全新浮動制”,要求固定薪資員工降低月薪,而后許諾提高年終獎。但是薪資改革完成后的第一年,就出現“年終獎打折”問題,導致年包對比以往大幅降低,因此不少人認為OPPO這個“全新浮動制”就是為了哄騙他們降薪,并試圖繞過原先簽訂的勞動合同。

廖小姐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2021年的年終獎在去年時還是正常發放的。她是2023年轉浮動制,2022年的年終獎應該是要按2022年的固薪制的合同才合理。

名為“怕累的小熊貓在打排球”的網友表示:“2022年全年250個工作日,自己有190天在加班。生活沒了,博來的是大降薪”——其本來是固定薪資,年終獎被打了4折,該網友表示自己做好了“找工作”和“維權”的兩手準備,已開始搜集維權證據,包括合同、加班、產出績效等材料。

對于年終獎問題,南都灣財社記者向OPPO方面求證,但是截至發稿時后者仍沒有相關回復。

有律師指出,《勞動合同法》明確,用人單位在修改勞動報酬的規章制度時,應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也就是說,無論是修改年終獎相關內部規定,還是變更相關勞動合同內容,企業都要事先和職工協商一致。

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肖錦陽律師告訴記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薪資作為勞動合同中的重要部分,不能隨意變更。浮動薪資的形式有績效工資、計時/計件工資、獎金、提成等。用人單位應當就公司業績完成情況和勞動者績效考核結果出具相應的細則,如果用人單位無法在法律上證明浮動薪資的可實現性,那么應當做出有利于勞動者的解釋,即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合同所認可的浮動薪資數額。

觀察

行業不景氣背后

多家企業降本增效

近日,根據中智咨詢近日發布的《2022年企業年終獎發放計劃調研報告》,2022年74%的企業計劃發放年終獎,與2021年90%的企業發放比例相比有所回落,和2020年疫情期間73%的發放比例基本持平。報告還顯示,2022年企業年終獎相當于月薪的倍數,整體平均為1.8倍,相比2021年的2.1倍有小幅下滑,發放額度回落至2020年疫情期間的水平。2022年國內企業年終獎平均水平為21861元。

圖源:中智咨詢

各大廠商年初開始

一輪“降價促銷潮”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OPPO爆出年終獎事件,背后其實反映了近年來手機行業不景氣。行業的寒冬從近期數家手機上市企業公布的財報可見一斑。2月3日,蘋果發布該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蘋果當季營收達到1171.54億美元,同比下滑5.5%,這也是自2019年以來蘋果季度營收首次出現同比下滑;凈利潤達到299.98億美元,同比下滑13.4%。

3月8日晚,酷派公告表示,公司預計 2022 年收入約為2.06億港元,相較于上年6.65 億港元驟降約 6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預計介于6.1億港元至6.4億港元之間,相較去年同期的虧損5.72億港元,虧損同比增加6.64%-11.89%。對于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酷派在公告中解釋稱,由于新冠疫情導致國內整體市場低迷,及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年中新推出的手機產品銷量不及預期,因而采取了更為激進的銷售激勵政策。

3月10日,中興通訊發布2022年度業績報告。2022年,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82.8億元,同比增長9.9%。消費者業務毛利率為17.76%,較上年同期下降0.44個百分點。增收不增利的背后,中興通訊表示這主要由于手機產品毛利率下降所致。

而數日前小米集團的2022年全年業績公告同樣不盡如人意——小米2022年實現總收入2800億元,同比去年下降14.7%,經調整后凈利潤為85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下降61.4%。其中,占總營收近6成的智能手機業務2022年全年收入為1672億元,收入同比下降19.9%,2022年雖然賣出了1.5億臺、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但比2021年差了4000萬臺。

讓人關注的是,收入下滑的同時,第四季度,小米手機的ASP還較上年同期減少2%至1121元。對此,財報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增強了清理海外首次存貨的力度。有業內人士表示,小米此舉是為了清庫存從而降價促銷。而“去庫存”問題也是困擾了小米集團一整年。在財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從第二季度以來,我們一直在處理渠道庫存,也受到了美元增值的影響,增加了我們存貨減值撥備的負向影響。接下來我們會啟動’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新經營戰略,強化風險管控,注重穩健經營。”

圖源:Canalys

除了小米外,其他手機廠商同樣遇到“賣不動”的困境。目前,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下行,據Canalys統計,2022年全球手機總出貨量不足12億部,同比下滑12%。國內層面,2022年第四季度,我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僅7292萬臺,同比下滑12.6%;2022年全年我國手機出貨量2.86億臺,同比下滑13.2%,這也是近10年來出貨量首次跌破3億大盤。

因此,從今年年初開始,各家廠商就開始了一輪“降價促銷潮”。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2月5日起,蘋果公司iPhone14系列新品除了在中國除蘋果官網以及天貓官方直營店外,其他的渠道全面啟動降價,最高降幅達800元/部。隨后小米、中興努比亞、vivo子品牌iQOO等品牌紛紛表示跟進降價。

圖源:IDC

而即便這樣,2023年行業仍難言樂觀。IDC今年1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智能手機共出貨12.1億部,這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出貨量,原因主要是消費者需求下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不確定性。IDC研究總監安東尼·斯卡塞拉表示:“隨著2022年全年下降超過11%,2023年會是謹慎的一年,供應商將重新考慮他們的設備組合,而渠道商在吸收過剩庫存前需要再三考慮。”

近日,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智能手機市場仍舊難言樂觀。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會低于12億臺,同比下降1.1%;而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預計將僅有2.83億臺,同比也會下降1.1%。

各地促消費政策

一定程度上有刺激到市場

面對2022年市場環境的諸多變化,手機企業普遍表示經營挑戰增加、成本壓力上升。在這背景下,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已經有多家企業采取降本增效方式,而裁員、降薪則是最常見的情況。

廖小姐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除了年終獎打折外,其實OPPO去年就已經進行了兩三輪的裁員了,“我認識的有五六個同事都被裁了”。

2022年3月14日,OPPO在中東市場首發全新5G手機。新華社發(OPPO供圖)

實際上,不僅OPPO,從去年年底開始,各家手機廠商紛紛爆出裁員風波。南都灣財社記者曾經報道,2022年12月,小米裁員人員約在2000人左右,補償方案為N+2。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財報時小米擁有33427名全職職員,工資30943名位于國內;而2022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全職員工已減少至32543名,其中國內29967名員工,這也意味著去年小米裁員的基本是國內員工。讓人關注的是,2021年財報中小米還強調要“我們預期會繼續在中國大陸及全球主要目標市場增聘人手”,但2022年財報中已經沒有了相關表述。

2月26日,小米公司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新品發布會。 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2023年1月時黑鯊科技被爆出從去年到現在已經裁掉了80%的員工,而且不少離職員工仍未收到足額賠償。當時有黑鯊前員工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在去年年底時,黑鯊告訴離職的員工因為經營困難,要把離職補償金分為3個月,后續又將3個月時間延長至6個月。但是原定于2023年1月10日發放的第一筆離職補償金,也未能足額發放。“因此大家才一起去羅總微博底下留言討薪。”

今年2月,中興同樣爆出“人員優化”消息,涉及無線研究院、終端等多個部門。當時中興通訊回復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作為一家全球高科技企業,中興通訊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及發展,我們始終歡迎優秀人才的加入。在中興通訊,每年都會有正常的人員調整與流動,今年并未發生明顯變化。

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參觀者走過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的中興公司展臺。 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在今年2月時的三季度財報業績電話會議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公司認為智能設備市場現在處于最糟糕的時期,將需要調整員工隊伍,以削減部分業務支出,同時在服務等高增長業務招聘員工。該發言后,聯想自有手機品牌拯救者手機業務隨即成為了“犧牲品”,日前,在脈脈上,認證為聯想集團員工的用戶爆料稱,“聯想集團發布通知,自有手機品牌拯救者手機業務全線裁撤。有聯想集團內部人士對南都灣財社記者確認屬實,內部已下發了相關郵件,涉及員工近百人。

3月28日,通訊行業分析師項立剛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從目前來看,上半年手機市場仍未見變暖跡象。但是近期國家、各地政府都已經發布促消費政策,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市場。“但是真的要提振消費電子市場,關鍵還是要看技術是否突破,一個新的技術出現往往能帶動整個產業鏈。比如前幾年手機市場爆發就因為5G發布,而這幾年看下來智能手機沒有實現更多突破和創新,帶給消費者驚喜。”不過其也預測,第一波5G用戶可能會在未來一年內帶來新一輪換機周期,手機行業將受益。

對于未來,行業仍有期待。談到對近期的計劃,廖小姐表示,“因為實際的年終獎還沒有發下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等到它(年終獎)月底發下來之后,我們才能申請勞動監察和勞動仲裁。”對于未來是否還留在公司,廖小姐避而不談,只是說:目前準備參與維權的,多是已經離職或者準備離職的員工。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孔學劭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