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Proteomic profiling of colorectal adenomas identifies a predictive risk signature for development of metachronous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
2023-03-23, doi: 10.1053/j.gastro.2023.03.208
國內團隊Cell子刊:用多組學方法區分早發性大腸病的分子特征和分類
Cell Reports Medicine——[16.988]
① 納入79名結直腸病患者進行多組學分析,含30名早發型結直腸病(EOCRC)和49名晚發型結直腸病(LOCRC);② 相較LOCRC,EOCRC腫瘤突變負荷較高,DNA甲基化和拷貝數變異對基因表達順勢調控作用也較顯著;③ 基于腫瘤突變負荷和免疫微環境評分重構了四種免疫分子分型,發現低年齡瘤體具有更高水平的“Hot”腫瘤特性;④ 相比歐美結直腸病人群,LMTK3基因呈現中國人群的早發特異性突變特性,可作為潛在功能性調節器及特異性免疫表型的生物標志。
【主編評語】
結直腸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多種因素均影響早發和晚發(50歲以上)結直腸病的發生。因此,提前明確早發結直腸病特定環境風險因素、探明發病年齡異質相關的分子事件及生物標志,可為結直腸病的精準診療和人群預防提供科學證據。近日,南京醫科大學王美林及團隊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發表最新研究,通過多組學分析和人群異質性比較,解析了中國人群早發結直腸病的組學特征及腫瘤免疫表型與人群風險評估的生物標志。為未來深入探討早發結直腸病的致病機理、精準藥物開發和診療提供了重要指導,值得關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Integrated multi-omics approach to distinct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2023-03-14, doi: 10.1016/j.xcrm.2023.100974
Cell子刊:S100A9+巨噬細胞或是大腸病免疫治療新靶點
Cell Reports Medicine——[16.988]
① 利用多組學分析在結直腸病(CRC)隊列中建立免疫代謝分型系統(IMS),在三個亞型中C3復發生率最高、生存率最低;② 內部MSS-CRC和MSI-CRC隊列中IMS亞型的潛在調節模式和免疫細胞狀態表明,巨噬細胞在C3中顯著富集;③ 對PD-1耐藥MSI-H患者的單細胞RNA測序分析顯示S100A9+巨噬細胞有助于免疫抑制C3亞型;④ 接受S100A9+巨噬細胞和PD-1的雙重抑制治療的小鼠腫瘤生長顯著延遲,雙重抑制治療可將M2重塑為M1,從而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主編評語】
浙江大學的包暄文、方維佳和Cheng Wenbin合作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發表小哥,對結直腸病進行免疫代謝分型(IMS),根據不同的代謝和免疫特征分成3種IMS亞型。其中S100A9+巨噬細胞有助于C3亞型中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的形成,PD-1阻斷+S100A9抑制顯著提高免疫治療的響應。(@章臺柳)
【原文信息】
An immunometabolism subtyping system identifies S100A9+ macrophage as an immune therapeutic target in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multiomics analysis
2023-03-28, doi: 10.1016/j.xcrm.2023.100987
JAMA子刊:對老年人結腸鏡檢查的隨訪建議應考慮預期壽命
JAMA Internal Medicine——[44.409]
① 納入9831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老年人(平均73.2歲),預期壽命<5年、5到10年、≥10年的數量分別為739、3443和5649;② 分別有7.8%及0.2%的老年人檢查出進展期息肉或結直腸病;③ 86.9%的老年人被建議接受進一步結腸鏡檢查,壽命預期更長或有進展期息肉/結直腸病的患者更有可能被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④ 在無息肉或僅有小增生性息肉者中,預期壽命<5年、5到10年、≥10年的老年人被建議接受進一步結腸鏡檢查的比例分別為58.1%,74.8%和95.2%。
【主編評語】
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隊列研究結果,在近萬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老年人中,8%被發現進展期息肉或結直腸病。大多數老年人被建議在未來接受進一步的結腸鏡檢查,即時部分老年人的預期壽命已不到5年。(@aluba)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 of Life Expectancy With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Findings and Follow-up Recommendations in Older Adults
2023-03-13,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3.0078
國內團隊Lancet子刊:篩查食管病的新工具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45.042]
① 納入中國39家動作或二級醫院接受上消化道內鏡篩查40-75歲的17498名參與者進行模型訓練和驗證;② 預測特征包括105種細胞學和15種流行病學特征,模型性能通過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 (AUROC) 和平均精度來衡量;③ 測試集中,最終模型的AUROC為0.960 ,平均精度為0.482;④ 該模型在AI協助下可實現與細胞學家共識相似的性能;⑤ 將模型定義的中危和高危人群進行內鏡檢查,青春性為94.5%,特異性為91.9%,預測陽性值為18.4%,可避免90.3%的內鏡檢查。
【主編評語】
食管鱗狀細胞病和食管胃交界處腺病預后不佳,早期發現是降低傷亡率的關鍵。然而,早期檢測依賴于上消化道內鏡檢查,但在人群水平上無法實施。因此,急需開發一種基于機器學習的全自動預測工具,用于在內鏡檢查前篩查食管鱗狀細胞病和食管胃交界處腺病。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王洛偉、李兆申團隊聯合東南大學施瑞華團隊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上發表小哥,開發了一種具有良好性能的預測工具,用于篩查食管鱗狀細胞病和食管胃交界處的腺病。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對許多低風險個體進行內窺鏡檢查的需要,并通過優先考慮高風險個體來確保資源優化。(@圓圈兒)
【原文信息】
Machine learning-based automated sponge cytology for screening of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 nationwide, multicohort, prospective study
2023-03-14, doi: 10.1016/S2468-1253(23)00004-3
抗生素暴露或可增加食管病風險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13.576]
① 納入8226例食管腺病(EAC)病例和140670例匹配對照,進行了嵌套病例對照研究;② 與未接觸抗生素相比,接觸任何抗生素與EAC的調整比例比(aOR)為1.74;③ 與不接觸抗生素相比,1-15天累積接觸任何抗生素的EAC的aOR為1.63,累積接觸16-47天的aOR為1.77,累積接觸48天aOR為1.87;④ 接觸任何抗生素都與EAC風險增加有關,而且這種風險隨著接觸累積天數的增加而增加。
【主編評語】
接觸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的變化。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的研究,目的是評估抗生素暴露與食管腺病(EAC)風險之間的聯系。結果發現,抗生素暴露與EAC風險增加有關,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過去幾十年國外EAC發病率的顯著上升,同時為并探索新的EAC治療提供新的靶點。(@NL)
【原文信息】
Antibiotic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a risk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2023-03-24, doi: 10.1016/j.cgh.2023.03.012
國內團隊Nature子刊:不同類型胃腺病的多層蛋白組學研究
Nature Communications——[17.694]
① 對196例彌散型胃腺病(DGC)和腸型胃腺病(IGC)進行了蛋白組、磷酸組和轉錄因子組多層蛋白組學分析,建立中國胃腺病蛋白組學圖譜;② 基于細胞周期、胞外基質和免疫組分可將DGC和IGC分別分為三個亞型;③ ARID1A突變與DGC預后不良相關,但對IGC預后有較好作用;④ 蛋白組分析T/NAT比率表明DGC和IGC具有異質性,CDK4/6和ATM/ATR分別是其潛在靶點;⑤ 轉錄因子中,SWI/SNF和NFKB復合物分別調節DGC和IGC進展,而Th1/Th2比率可指示免疫治療效果。
【主編評語】
胃病是世界上病癥致傷率排名第三的病癥,而其中95%為腺病。根據Luaren分類標準,胃腺病可以分為彌散型(DGC)、腸型(IGC)和混合型。DGC和IGC在細胞狀態和組織結構方面均存在差異,提示二者的形成機理可能不同。但對這兩種不同病癥的研究目前僅具有基于基因組和轉錄組的分析,其結果相對粗糙。近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琛等課題組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作者通過應用蛋白組學方法,開展了196例DGC和IGC患者的蛋白組學、磷酸組學和轉錄因子組學,從多層面對DGC和IGC的分子標記進行了分析,揭示了二者不同的分子特征以及病理機制。這一研究成果豐富了人們對胃病發病機理的認識,同時為尋找潛在治療靶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Zhonghua)
【原文信息】
Multilevel proteomic analyses reveal molecular diversity between diffuse-type and 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
2023-02-14, doi: 10.1038/s41467-023-35797-6
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瘤的管理(綜述)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2.045]
① 近幾十年NET發病率攀升,常在內窺鏡或斷層成像檢查中被發現,最常見的為直腸及小腸NET;② 嗜鉻粒蛋白A是NET診斷的最常用標志物,超聲內鏡、內鏡活檢等方式可用于NET診斷;③ 在NET的早期管理中,應使用CT、MRI、PET等手段進行準確分期,68Ga PET診斷NET的青春度及特異性可達91%及94%;④ 對于所有NET,手術或內鏡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療手段,切除方法取決于腫瘤大小;⑤ 對于胃NET、小腸NET及直腸NET,診斷方法、治療策略及預后均有所差異。
【主編評語】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瘤(NET)的診斷及治療策略。(@aluba)
【原文信息】
What Every Gastroenterologist Should Know About Gastrointestinal NETs
2023-01-06,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2107
Science子刊:維生素A或降低ALL治療中的胰腺炎風險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19.319]
① 通過系統方法確定影響天冬酰胺酶相關胰腺炎(AAP)的因素;② 類維生素A能夠逆轉天冬酰胺酶誘導的白血病細胞基因表達特征逆轉;③ 急性ALL患者在暴露于單劑量天冬酰胺酶后血漿類胡蘿卜素水平降低,且AAP患者比對照更低,此結果在更大隊列中被驗證;④ 單獨給予小鼠天冬酰胺酶能夠降低循環和肝臟視黃醇;⑤ 循環的類維生素A能夠預防AAP,而天冬酰胺酶能夠減少循環的類維生素A;⑥ 接受天冬酰胺酶同時伴隨維生素A的患者AAP風險降低。
【主編評語】
在藥物引起的不良事件中,胰腺炎會危及生命,并導致嚴重的發病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天冬酰胺酶引起的胰腺炎,天冬酰胺酶是一種用于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關鍵藥物。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發表的文臟,對影響天冬酰胺酶相關胰腺炎(AAP)的因素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循環類視黃醇可以預防胰腺炎癥,而天冬酰胺酶可以減少循環類視黃醇。此外,隨著飲食中維生素A攝入量的減少,AAP更有可能發展。(@章臺柳)
【原文信息】
A systems approach points to a therapeutic role for retinoids in asparaginase-associated pancreatitis
2023-03-15,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n2110
Nature子刊:棕櫚酸促進腫瘤轉移的新機制
Nature Cancer——[23.177]
① 轉移前生態位形成只增加肺部棕櫚酸酯可用性,高脂飲食則增加肺和肝的脂質利用率,靶向棕櫚酸酯可抑制乳腺病衍生的肺轉移灶形成;② 機制上,乳腺病細胞利用棕櫚酸酯以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a依賴的方式合成乙酰輔酶A,通過促進賴氨酸乙酰轉移酶2a表達,將乙酰輔酶A與核因子-κB亞單位p65的乙酰化相聯合;③ 賴氨酸乙酰轉移酶2a或肉堿棕櫚酰基轉移酶1a的缺失減少低脂和高脂飲食小鼠轉移形成,而乳腺病患者肺和肝轉移顯示這兩種蛋白的共表達。
【主編評語】
代謝重組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適應性壓力限制轉移形成,然而,遠端器官可用的一些營養物質可能會固有地促進轉移性生長。近日,比利時研究人員在Nature Cancer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棕櫚酸酯在促進遠端器官轉移形成方面具有獨立于表觀遺傳學的作用,高脂飲食通過增加間質液中脂肪酸的利用率來改變肺和肝臟環境,這表明飲食結構可能潛在影響組織器官對營養的攝取、利用以及腫瘤轉移,值得關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A palmitate-rich metastatic niche enables metastasis growth via p65 acetylation resulting in pro-metastatic NF-κB signaling
2023-02-02, doi: 10.1038/s43018-023-00513-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章臺柳,圓滑的鐵勺,岳晨博,DM,白藍木,NL,Zzz,Sunflower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02 | 飲食如何幫助治病?Lancet子刊聚焦臨床營養新知
04-01 | 3月,最值得看的35篇腸道健康文獻!
03-31 | 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時尚有多重要?Cell子刊再發新證
03-30 | 張晨虹/趙立平等新發現:特定腸菌可傷胰腺促糖尿病
03-29 | 如何解析腸道菌群的時空特征?國內團隊24頁綜述詳解
03-28 | 壓力大心情差,腸道免疫細胞干了啥?Nature子刊揭示新機制
03-27 | 2篇高分綜述,講透“病王”的特點和防治新策略
03-26 | 糖有好壞,脂有多少——膳食如何影響糖脂代謝?
03-25 | 房靜遠/洪潔/陳豪燕Cell子刊:靶向菌群和尿素循環,或能改善大腸病
03-24 | 咖啡對健康有何短期影響?NEJM試驗一探究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