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便秘新手段:吞個膠囊振一振?

日期:2023-04-10 11:46:3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原文信息】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of Vibrating Capsule for Chronic Constipation

2023-02-21, doi: 10.1053/j.gastro.2023.02.013

廣安門醫院:電針灸可緩解阿片類藥物誘導的病癥患者便秘

JAMA Network Open——[13.353]

① 100名病癥患者(平均64歲)隨機分為兩組,電針灸(EA)組接受8周共24次治療,另一組接受假電針灸(SA)治療;② 主要終點為總緩解率(每周至少3次自發排便),第8周,EA組的總緩解率為40.1%,顯著高于SA組的9.0%;③ 與SA相比,EA可更有效地緩解大多數阿片類藥物誘導的便秘,提升病癥患者的生活質量;④ EA對病癥疼痛和阿片類藥物治療劑量無顯著影響;⑤ EA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且均為輕微及短暫的不良事件。

【主編評語】

廣安門醫院的劉志順團隊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在100名病癥患者中,電針灸可顯著改善阿片類藥物誘導的便秘,且安全性良好。(@aluba)

【原文信息】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China -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23-02-22,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0310

Lancet子刊:考來維侖治療膽汁酸腹瀉安全且有效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45.042]

① 納入168例疑似膽汁酸腹瀉(BAD)患者,1:1隨機分組,治療組接受起始劑量每天兩次兩粒625mg考來維侖,對照組接受安慰劑,治療12天;② 根據補體C4濃度>46ng/mL定義的41例BAD患者中,治療組的緩解率顯著高于安慰劑組(64% 對陣. 16%);③ 根據75Se牛磺酸潴留試驗保留率低于10%定義的75例BAD患者中,治療組的緩解率顯著高于安慰劑組(59% 對陣. 13%);④ 治療組和安慰劑組常見不良事件發生率類似,多為腹痛、腹脹,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主編評語】

膽汁酸由肝臟產生,進入小腸參與消化之后經由回腸重吸收再回到肝臟。正常情況下,到達大腸的膽汁酸較少,但當回腸膽汁酸重吸收發生障礙時,過量膽汁酸會進入結腸,誘導腸道分泌和運動性變化,導致膽汁酸腹瀉,是慢性腹瀉的常見原因,據估計在人群中發病率超過1%。膽汁酸螯合劑考來烯胺是膽汁酸腹瀉的常用藥,而新一代膽汁酸螯合劑考來維侖具有更強的膽汁酸結合能力。丹麥研究人員近日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發表了SINBAD試驗的4期臨床結果,證實短期治療中,考來維侖在緩解膽汁酸腹瀉癥狀方面顯著優于安慰劑,并且是安全的。(@芥末)

【原文信息】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lesevelam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e acid diarrhoea: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4 clinical trial

2023-02-06, doi: 10.1016/S2468-1253(22)00401-0

Lancet子刊:進食障礙和胃腸道疾病的雙向關聯(綜述)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45.042]

① 胃腸道疾病和進食障礙存在復雜的雙向聯系,進食障礙可能引起胃腸道癥狀和結構改變,而胃腸道疾病可能是進食障礙發展的一個危險因素;② 對食物和身體形象的認知偏差和行為紊亂可能會因持續的胃腸道癥狀而長期存在;③ 通過篩查患者飲食障礙的認知和行為,教育患者認識到胃腸道癥狀與進食障礙的相互作用,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家庭療法或正念療法等方法積極治療進食障礙患者的胃腸道癥狀,消化科醫師可在這一患者群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編評語】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主要指以反常的攝食行為和心理紊亂為特征,伴發顯著體重改變和/或生理功能紊亂的一組綜合征,其主要的臨床類型包括: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不典型進食障礙。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進食障礙和胃腸道疾病之間的雙向聯系。近期發表于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的一項綜述旨在描述迄今為止關于胃腸道疾病和飲食障礙之間聯系的研究,突出現有研究不足之處,并為胃腸病醫務工作者在鑒別、預防和治療進食障礙中的胃腸道癥狀方面提供簡短、實用的指導。(@注冊營養師陳彬林)

【原文信息】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eating disorders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narrative review and practical guide

2023-02-28, doi: 10.1016/S2468-1253(22)00351-X

國內團隊:2型糖尿病及血糖特征與胃腸道疾病間有何關聯?

Diabetes Care——[17.152]

① 開展了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以評估2型糖尿病(n=231)及3種血糖指標(n=184)與23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GDS)間的相關性;② 2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與12種GDS風險顯著相關,其對數轉換優勢比(OR)每增加1個單位,胃食管反流病、憩室病、腸易激綜合征、膽結石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的OR增加范圍為1.04-1.29;③ 基因預測發現較高的空腹胰島素和血糖水平分別與6個和1個GDS相關;④ 2型糖尿病和胃腸道疾病間的關聯似乎與肥胖無關。

【主編評語】

2型糖尿病(T2D)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由于多發于成年,又稱成人發病型糖尿病。該病由多種病因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人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從而出現血糖水平持續升高現象。多項研究也發現T2D和多種胃腸道疾病間有關聯。近日,浙大醫學院李雪、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曉艷及團隊在Diabetes Care發表最新研究,開展了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以評估T2D及3種血糖指標與23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間的相關性,發現T2D的遺傳易感性與廣泛的胃腸道疾病風險增加間存在關聯。總之,該研究強調了在T2D患者中預防胃腸道疾病的重要性,值得關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Gastrointestinal Consequenc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ycemic Homeostasis: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2023-02-17, doi: 10.2337/dc22-1385

國內團隊:吸煙及飲酒對常見胃腸道疾病有何影響?

eLife——[8.713]

① 納入國外芬蘭等公共數據庫數據,通過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全面評估吸煙和飲酒對常見胃腸道疾病的影響和作用;② 吸煙的遺傳易感性與24種胃腸道疾病中的20種風險增加相關(7種上消化道疾病、4種下消化道疾病、8種肝膽胰疾病及急性闌尾炎),有15種疾病在調整基因預測的酒精消費后仍然存在;③ 遺傳預測的高酒精攝入與十二指腸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的風險增加相關,但在調整吸煙的遺傳易感性后,與十二指腸潰瘍的關聯性消失。

【主編評語】

目前關于吸煙和飲酒是否與胃腸道疾病呈正相關仍不確定。近日,浙大醫學院李雪、湘雅第三醫院王曉艷及團隊在eLife發表最新研究,基于國外芬蘭等公共數據庫數據,采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全面評估吸煙和飲酒對常見胃腸道疾病的影響和作用,發現吸煙是一種與飲酒無關的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飲酒是少數幾種胃腸道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但也不排除與其他疾病的微弱關聯。總之,該研究提供了遺傳學證據,提倡減少吸煙和可能的過度飲酒對于預防胃腸道疾病有積極作用。(@九卿臣)

【原文信息】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24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2023-02-02, doi: 10.7554/eLife.84051

Nature Reviews:系統性硬化中的胃腸運動障礙(綜述)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32.286]

① SSc患者的胃腸道并發癥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胃輕癱、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假性腸梗阻、吸收不良、需要腸外營養等;② SSc患者的控制胃腸道運動的神經肌肉通路失調,并可作為部分患者的自身免疫應答的靶點;③ 在胃腸道的不同部分(口咽、食管、胃、小腸、結腸、肛門直腸),表現出的生理異常及潛在機制均有所差異;④ 菌群可能是系統性硬化的胃腸道癥狀的重要貢獻因素,但其參與程度及其在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尚未明確。

【主編評語】

幾乎所有的系統性硬化(SSc)患者都受到了胃腸道功能失調的影響,且胃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與系統性硬化患者的傷亡率相關。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詳細介紹了SSc中的胃腸道并發癥的臨床表現、生理異常、發病機制,并概述了現有及潛在的治療方法。(@aluba)

【原文信息】

Systemic sclerosis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risk factors,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23-02-06, doi: 10.1038/s41584-022-00900-6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及相關生理病理學定義與管理 (綜述)

Gastroenterology——[33.883]

① 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患者的小腸容易被潛在有害菌殖民,這是小腸細胞過度生長(SIBO)疾病概念的雛形;② 這導致臨床標志、癥狀和異常的實驗室數據,可形成連貫一致的病理生理學框架解釋;③ 診斷測試隨醫學進步,從小腸細胞培養到呼吸測試,這也導致SIBO確診率戲劇性增長,擴大腸胃和非腸胃相關的臨床情景范圍,同時引起對SIBO的質疑;④ 需要利用不斷增加的現代分子微生物技術,研究健康和患病的人類小腸菌群,為SIBO的診斷提供客觀基礎。

【主編評語】

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容易造成小腸有害菌增殖,進而導致小腸細胞過度生長(SIBO),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本文綜述了針對SIBO不斷增加的認識、診斷和相關管理措施。(@Bingbing)

【原文信息】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Pathophysi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finition and Management

2023-04-07, doi: 10.1053/j.gastro.2023.04.002

固定化脂肪酶囊或可治療短腸綜合征腸衰竭

Annals of Surgery——[13.787]

① 納入11只接受75%的空回腸切除術的仔豬,并隨機分為對照組 (n=6) 和治療組 (n=5);② 研究短腸綜合征腸衰竭(SBS-IF)豬模型中使用固定化脂肪酶囊(ILC)水解腸內營養(EN)中的脂肪是否減少腸外營養(PN)依賴;③ 14天的試驗中,治療組的PN卡路里減少了19%,EN平均推進更高;④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的腸道長度增加,隱窩細胞增殖增加1.9倍;⑤ 第15天,ILC治療導致血漿GLP-2、EPA、DHA、維生素A、LDL和HDL濃度升高,肝酶和總膽紅素無差異。

【主編評語】

因腸道缺失引發的短腸綜合征腸衰竭(SBS-IF)會導致吸收不良及腸外營養(PN)依賴,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近日,發表在Annals of Surgery上的這篇小哥,發現豬SBS-IF模型中,固定化脂肪酶囊(ILC)與腸內營養聯合使用減少了PN依賴,改善營養吸收,并增加腸道生長,本研究支持ILC在臨床SBS-IF中的潛在作用。(@圓圈兒)

【原文信息】

A Digestive Cartridge Reduces Parenteral Nutrition Dependence and Increases Bowel Growth in a Piglet Short Bowel Model

2023-03-16, doi: 10.1097/SLA.0000000000005839

Nature Reviews:賁門失弛緩癥(綜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65.038]

① 賁門失弛緩癥特征是食管下括約肌(LES)松弛受損和神經性食管體收縮缺如或痙攣,可出現吞咽困難、反胃、身材痛等癥狀;② 患病率和發病率為7-32和1-5例/10萬人年,診斷時平均年齡>50歲;③ 診斷常用檢查有胃鏡、高分辨率測壓和鋇劑造影,分為食管蠕動減弱、壓力過高、遠端痙攣三型;④ 治療在于緩解食道交界處梗阻,恢復排空緩解癥狀,降低終末期疾病風險,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向LES注射肉毒素、氣囊擴張術、內鏡下肌切開術、病變食管切除等。

【主編評語】

賁門失弛緩癥(EA)是一種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是食管下括約肌(LES)松弛障礙及食管蠕動異常。EA的病因尚不明確,大多認為與遺傳、病毒感染、免疫、炎癥和環境等因素有關。近期發表于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的一篇小哥介紹了賁門失弛緩癥的相關流行病學、診斷、病理生理學、分型、治療和展望等知識。(@注冊營養師陳彬林)

【原文信息】

Achalasia

2023-05-05, doi: 10.1038/s41572-022-00356-8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Jenny,DM,orchid,DMG-Quasimodo,九卿臣,Rustypotatis,aluba,阿當,Zzz,Akkk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03 | 息肉會不會發展為大腸病?新方法助力早期預測

04-02 | 飲食如何幫助治病?Lancet子刊聚焦臨床營養新知

04-01 | 3月,最值得看的35篇腸道健康文獻!

03-31 | 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時尚有多重要?Cell子刊再發新證

03-30 | 張晨虹/趙立平等新發現:特定腸菌可傷胰腺促糖尿病

03-29 | 如何解析腸道菌群的時空特征?國內團隊24頁綜述詳解

03-28 | 壓力大心情差,腸道免疫細胞干了啥?Nature子刊揭示新機制

03-27 | 2篇高分綜述,講透“病王”的特點和防治新策略

03-26 | 糖有好壞,脂有多少——膳食如何影響糖脂代謝?

03-25 | 房靜遠/洪潔/陳豪燕Cell子刊:靶向菌群和尿素循環,或能改善大腸病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