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顯然是人的因素時,就應當利用考核結果提供的信息,給予員工針對性培訓。當績效不良的時候,更要重視培訓的作用,想方設法提升員工的崗位能力,而懲戒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因為,如果沒有能力的提升而只是一味地強調對員工的懲戒,那么員工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損失沒有獲得,肯定會強力抵制績效考核。
當發現是其他客觀因素造成的影響時,就應當深入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流程、標準、技術等等),并從根本上予以解決,為醫院和員工整體績效的提升掃除障礙。
那么考核結果為什么要和薪酬或獎金掛鉤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如果和利益無關,就不會有人關注績效指標。也就是說,獎懲是實現績效目標的手段,而不是開展績效管理的目的。
02、績效考核,考核的是問題,使隱藏的問題得以暴露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
很多醫院都有一個滿意度考核指標,評價標準是:通過滿意度調查,其得分要大于或等于目標值,達不到就罰款。而現實情況是,很多醫院的滿意度考核基本上都是優秀。但事實上,醫院的業績卻并不是太好,說明患者的滿意度并不是太高,但我們又無法得出患者不滿意的真正原因,來做針對性的改進。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應該就是考核指標的設計存在問題。
考核的目的,在于能使隱藏的問題能夠被發現,從而解決問題,并有效提升績效水平,而不是使問題隱藏起來。
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考核指標的時候,一定要科學合理,便于操作,同時兼顧到人性,千萬不能設計出責任含糊不清、表達稀里糊涂、根本上又違背人性的指標,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成為員工的笑柄。
03、績效考核,考核的是現實而非理想,更不是為了趕走員工
有些醫院在制定考核指標的時候,恨不得把目標定到天上去,似乎目標定得越高,績效也會越高一樣,根本沒有考慮到醫院的實際情況、行業的整體水平和員工的實際能力,以及其他的客觀制約因素。
這種過于理想化的指標,嚴重脫離了實際,可望而不可及,根本無法達成。于是員工干脆放棄努力,破罐子破摔,根本不去理會它,有的員工甚至抱著“大不了走人”的態度,從而對醫院內部穩定性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本來績效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績效,但由于目標定得太高,反而使人望而生畏,自動放棄,可謂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得知,績效考核,考核的是現實,考核指標的制定必須基于現實的基礎,經過適當的努力,必須能夠實現,而不能不著邊際,過于理想化,否則必定會被員工拋棄。
04、績效考核不是監督,不是量化的數字,更不是對立
很多管理者甚至是醫院高層,都寄希望于績效考核的監督作用,以為推行了績效考核就可以監督員工業績完成的情況,就可以監控員工的工作過程。以這種思路看待績效考核,很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對立,不但不利于高績效的形成,還會影響到員工正常工作的積極性。
其實績效形成的過程是管理者和員工持續溝通的過程,是管理者指導和協助員工的過程,是雙向合作的過程。雙方不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的關系,而是合作伙伴的關系。只有從對立走向合作,才會產生高績效。
關于績效考核的量化問題,有人極端地認為,不能量化就無法考核,無法考核就無法管理。我覺得這話說得多少有點絕對化。誠然,量化的確是考核的必要手段,也是設計考核指標的基礎。但從實踐的經驗來看,并非所有的績效指標都可以量化,如價值觀、敬業精神、道德品質等。
一味追求量化,就會掉進“為量化而量化”的陷阱,導致指標設計不倫不類,績效考核也變得不倫不類,類似“民族復興已完成62%”這樣的笑話也肯定會出現。
所以,績效考核,不能一味追求絕對的量化,而應當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能量化的盡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盡量細化,既不能量化又不能細化的盡量流程化。
看到過很多醫院由于沒有理解績效管理的原理和意義,沒有建立醫院的目標體系,只是基于崗位職責,強調職能的最優化。各部門之間相互提供考核數據,最終數據匯總到人事科進行計算,從而得出考核結果。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等考核結果一出來,甲說乙提供的數據不準確,乙說丙提供的數據不完整,丙說丁提供的數據不客觀,大家吵作一團。這種為考核而考核的作法,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標準的考核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部門之間的對立。
正確的做法是,醫院首先必須確定統一的目標并逐步分解,而不是簡單考核職能的最優化;其次重視和發揮直接主管——如科室主任——在績效考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上級直接考核下屬的方式,考核關注的重點也需要從追求量化轉變為績效本身的提高,從而避免部門對立的產生。
05、績效考核無法單獨發揮作用
績效考核只是績效管理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它只有結合績效計劃(目標和指標的設定)、績效實施才能發揮考核的作用,發現隱蔽的問題以及績效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并通過績效面談,分析產生差距的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并予以改進。
績效考核為績效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為績效獎金的分配、培訓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優秀員工的晉升提供依據。脫離績效管理系統,撇開績效管理的其他三個環節,單純依靠績效考核,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績效考核只有關注績效本身,充分發揮直接主管(科室主任)的主體作用,并融入到績效管理系統,才能為持續提高醫院整體績效水平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于作者:于海博 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管理碩士,醫療衛生行業管理培訓實戰型專業講師,對民營醫院運營管理、營銷策劃、團隊建設和績效管理模塊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輔導醫院超過30家。
溫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眾號平臺調整了推送機制,為確保您能及時
收到我們推送的最新文章,請將我們設為 “星標”,或在文末右下角點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精選自華夏醫界網名家專欄,推送旨在分享,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其他媒體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來源!
推薦閱讀:
面對疫情慌亂下的醫療資源擠兌,醫院如何開辟思路避免“破防”?
學習一下!防止醫療擠兌,新加坡診所是如何“立功”的? 經營遇難、醫護感染:疫后至暗期,民營醫院能否“自救”?
明天是“生”還是“死”?中小民營醫院該認清形勢了!
來源:華夏醫界網
投稿郵箱:tougao@hxyjw.com
投稿郵箱:tougao@hxyjw.com
查看作者更多文章或視頻課程請點擊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