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制度優勢建設美麗中國

日期:2023-09-03 12:45:4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如今,在各地,省級黨委常委會會議、省級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已經成為常態,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都在抓環保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加速形成。

讓保護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

盛夏時節,泛舟新安江,仿佛人在畫中游,清澈的江水映出兩岸蔥蘢,白墻黛瓦美不勝收。不同于其波平如鏡的江面,10多年前因這條跨省大江而開啟的一場補償探索掀起的浪潮卻激蕩至今。

彼時,這一流域污染嚴重,長三角生態安全亮起警報。2012年開始,安徽和浙江各出資1億元,開創流域補償制度先河。在該機制下,“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成為原則。考核斷面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十年間,中央及皖浙兩省累計撥付補償資金57億元。制度保障下,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浙江省杭州市重要水源地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清水,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雙方都是贏家。

一江清水折射治理思路之變,生態環保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行生態補償制度。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要求,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作為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保護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有力助推美麗中國建設。如今,在“新安江模式”示范帶動下,全國共建立了15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264個市縣、鄉鎮層面補償機制,推動“誰污染、誰治理”的約束性機制向“誰受益、誰補償”的激勵性機制轉變。生態補償制度也已涵蓋森林培育、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方方面面,全國每年各類生態補償資金總量達到1800億元左右。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號令,“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