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精明的府兵制度使其軍事強盛,同樣的制度在唐朝為何反而不行

日期:2023-03-27 11:27:5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為了維護中央和地方豪強之間的關系,得到地方關隴集團的支持。西魏九年,宇文泰下詔:招募關隴集團的人來當兵,招募有能力的作為府兵,并通過豪強之間的宗親關系招募鄉兵。這樣的改革,不僅拉攏了關隴集團的勢力,也逐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這樣一來,原本屬于關隴集團的割據勢力都被都被納入八柱國體系。變成了受中央統一指揮的軍事力量。軍隊的將領和官員的任命都由朝廷掌管,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割據勢力的反叛。

宇文泰影視劇形象

之前的招募士兵的制度,采用的是"鮮卑從兵,漢人務農",并實行"一人當兵,全家免稅"的規制。為了打破胡漢之間的關系,宇文泰對募兵的制度進行改革。在漢人身上,宇文泰廢除了只能鮮卑人從軍的規定,并保留了免稅的規制。一時間,漢人爭相加入軍隊,西魏的士兵瞬間到達了之前的幾倍。

但這樣做會有一些弊端,當這些漢人當兵之后。家中的耕地無人問津,小農經濟處在了崩潰的邊緣。所以為了維持國家的經濟,宇文泰實行了"均田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承擔一定的兵役和徭役,來促進農業生產。

東西魏疆域

對鮮卑人,宇文泰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改姓制度,規定所有的士兵都需要八柱國各自主帥的姓氏。經過了胡漢的整合,宇文泰擁有一支"戰時從兵,閑時從農"的府兵制度。它依靠均田制,將朝廷、地方豪強、農民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

西魏的府兵這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濃厚的部落色彩,并不完全適用了由漢人建立的朝代;二是它只是平衡地方豪強和中央集權的工具。這種制度誕生于西魏時期,處于一個戰火紛飛的環境之下。可以說,混亂不定的局面是府兵制的搖籃,因為這時候的貴族之間的矛盾不是特別的突出,所以能夠用府兵制解決國家的矛盾。

唐朝疆域

但是如果在和平時期就不一樣,戰爭減少,貴族之間開始爭權奪利。而府兵制存在的基礎在于田地,田地一旦不存在,府兵制也就名存實亡,這也是唐朝府兵制消失的根本原因。

和平的年代,是府兵制的催命符

府兵制經過了各朝代的發展和完善,在唐朝時期達到了頂峰。唐太宗時期,設置了中央十二衛隊,從而代替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制度。各衛隊都設置大將軍一人、將軍兩人,皇帝直接管轄。并且在國家各地設置了管理府兵的折沖府,讓這些將軍負責,所以唐太宗曾說用府兵以一敵百。

唐玄宗

等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的弊端開始出現。府兵制是依靠均田制建立的,農民有田就相安無事,農民無田就會導致府兵制的崩潰。細數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只有一個——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在所有的封建王朝就會存在的一種現象,無法進行避免和消除,只能依靠著當朝統治者的政策進行減少土地兼并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唐玄宗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本人也漸漸不理政事,沉溺聲色。再加上李林甫等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唐玄宗是看不到這些細小的問題的。

唐律疏議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如果唐玄宗不沉溺聲色,將土地兼并的初期就扼殺在搖籃之后。就不會有之后的藩鎮割據的場面,更不會有安史之亂的出現,唐朝的盛世還會存在多年。

關于土地兼并,唐太宗在頒布的法律《唐律疏議》上是有嚴格限制的。然而,在唐玄宗時期依然被大族豪強鉆了空子。

貴族以借田、開荒、改牧、包佃等形式,對農戶的田地實行了收購和侵占。一時間,農民失地,人口逃匿,貧困差距逐漸增大,社會矛盾激增,曾一度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

安史之亂

開元九年,唐玄宗這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都收效甚微,各地豪強依然進行著土地兼并,瘋狂擴張。這導致了以均田制為基本的府兵制名存實亡,這也是唐朝在戰爭時期無兵可用的原因。

唐玄宗所制定的政策,表面上看是對土地兼并進行打壓和限制。但其實是在平衡中央集權和世家大族之間的勢力。這時候的世家大族依然擁有著很大的話語權。

在楊貴妃得寵,楊國忠、李林甫得權的情況下,中央集權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自此兩方的平衡被打破。所以,唐玄宗所頒布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在世家大族眼中如同廢紙。

府兵制從西魏出現到滅亡,中間僅短短的兩百年時間。從表面原因來看是唐玄宗沒有及時的整治土地兼并,其實不然,府兵制從發展開始就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和弊端。

戰爭

府兵制存亡在于本身的特點和局限性

府兵制的存亡表面原因是因為世家大族和皇權之間的矛盾,但其實不然。府兵制消亡的根本原因是它本身的特點和局限性所導致的。

第一, 府兵制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士兵來源于民,沒有真實的利益。百姓就不會真心去參軍。而府兵制就是一個欺騙性質的制度。府兵制把土地、戶籍和兵役制度聯合在一起。國家把手里的土地分給老百姓,老百姓就有義務在國家打仗的時候從軍,國家同時不收取任何稅收。但要是長期打仗,軍糧和兵器就需要自備。當兵的經常寫信回家要求寄糧草,這給農民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府兵制并沒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利益問題,它只是換了一種說法,根本意義上來說,它依然壓榨著農民。越當兵越窮,最后導致土地兼并的情況出現,讓府兵制從下到上進行著消散和崩潰。

府兵制

第二, 府兵制所招收的士兵大量死亡。跟正規軍不同,府兵制所招收的士兵大多都是以田地為主的莊稼漢。連兵器都沒有拿過,就更不要說正規的訓練了。所以,這一部分士兵一旦上到戰場。就會出現大量的死亡,也導致了大量的逃兵出現。

在古代的法律中,逃兵是很嚴重的一種行為。輕則發配,重則抄家,所以府兵一是因為上戰場而死;二是因為逃兵被政府斬殺。這就導致了原本的家庭妻離子散。家中的耕地無人耕種,不僅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形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經濟。

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哪一種制度,歸根結底受到剝削的依然是底層民眾。而當朝統治者不會管底層人民的死活,最終被底層人民所推翻。府兵制是如此,王朝更是如此。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