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將“困境兒童精準保障率”納入省政府高質量考核指標體系,針對困境兒童生存發展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完善落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救助等保障政策,合理拓展保障范圍和內容,實現制度有效銜接,形成保障合力,建立了具有江蘇特色的保障政策。各地將“困境兒童”納入新修訂的醫保條例重點醫療救助對象,建立完善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臨時救助銜接且疊加的康復救助制度,實施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建立健全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協議管理機制,推進縣域殘疾兒童康復全類別覆蓋,確保每名殘疾兒童都能得到基本康復服務。對年滿18歲仍在高校就讀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繼續落實生活保障直至畢業,平均每人每年生活保障金達2萬余元,政策“含金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設區市還實施專項助學金、助學補助、學費減免等政策,有力改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發展環境。
關愛服務賦能增質效
政策領航,護童成長。我省為不斷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出臺了《關于推進兒童福利機構轉型發展的意見》《江蘇省推進兒童福利機構提質轉型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4年)》,全省統籌著力打造一批集養、治、教、康和社會工作于一體的兒童福利機構,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全省20家兒童福利機構,推廣類家庭養育模式,內設醫務室、門診部或醫院,納入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目錄。無錫市開辦陽光特殊教育學校,南京、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常熟、張家港與當地特教學校合作設立特教辦學點,保障機構內適合就學的適齡殘疾兒童全部接受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南京、無錫、徐州、連云港等市的多家福利院成為全國示范,在保障好機構內兒童的同時,推動優質資源共享,逐步向困難家庭殘疾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兒童延伸服務。
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中,我省堅持兒童優先、依法保護,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政府主導責任,引導群團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關愛服務,有效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發展等權益。通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監護能力評估試點,各地從兒童基本生活、父母監護能力、委托照護人照護、兒童需求滿足、兒童家庭與環境等5個方面,評估兒童身心健康、安全、教育、社會參與等指標,多維度標識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監護能力,全省4.2萬農村留守兒童全部納入有效監護范圍。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我省始終堅持創新探索,實施專業品牌項目,解決未成年人遇到的困境。連續6年大力推進省級未保站建設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制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建設標準》,研制《省級示范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運營服務規范》,指引各地按照“機制健全、服務規范、監管有力、成果創新”的目標,高質量建設省級標準的未保站,引入、培育兒童類社會組織開展運行服務,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護校安園”、“春風行動”、女童保護培訓等專項項目,2022年,開發未保及服務類項目1864個,開展活動19760余場次,服務兒童107700多名,參與活動達345800余人次,綜合滿意度測評達95.4%。省民政廳連續三年依托未保站開設公益“愛心暑托班”,緩解兒童暑期“看護難”問題,助力“雙減”提質增效。2022年,共開設公益“愛心暑托班”3299個班次,制定配送七大類105647課時課程,服務困難群體及有需求家庭兒童約4.96萬人。
健全保護網絡促發展
我省已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成立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35家省直單位為成員的未保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全面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未保工作組織領導體系。連續2年召開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制發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工作要點等10余份文件,建立重點任務落實、難點問題協商、熱點問題聯動、督查調研聯合機制,壓實部門責任,重點推動教育、公安、衛健、婦聯等部門做好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落實。近年來,省未保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制發涉及未保工作的規劃及政策文件106份,開展各類專項行動27個、各類宣教關愛系列主題活動4940個,創造工作亮點56個,逐步構建起“六位一體”的綜合保護體系和權益保障機制。制定7大類46條評估指標,聯合成員單位開展未保工作督查,增設12345熱線未成年人保護專席,探索“一門受理、協同處置”響應機制,整體構建“蘇童成長”協同關愛機制,全省上下統籌政策、人力、陣地等資源,積極創新思路理念和工作方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全省目前已經實現工作陣地設置全面覆蓋。研制省地方標準《未成年人保護社會組織服務規范》《省級示范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運營服務規范》,全省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11家、鄉鎮街道未保站1315個,村居設置2.1萬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實現四級未保工作陣地全覆蓋。各地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積極探索功能發揮和有效運轉的路徑方法,實現服務對象從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等特殊兒童向監護缺失、監護不當、監護侵害等困難未成年人拓展;服務內容從以臨時監護照料、行為矯治為主,向指導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開展未保工作,引導支持專業社工、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為兒童提供專業服務拓展;服務方法從被動等待未成年人求助或由其他部門轉介向主動參與應急處置和跟蹤服務拓展,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兒童關愛保護。
為營造共同參與的社會氛圍,省民政廳部署開展未保法主題宣傳,連續兩年組織開展“未保宣傳月”主題活動,系統設計現場宣傳、媒體宣傳、評選競賽、學習培訓4大類12項宣傳,開展“點亮六一共護未來”“書記縣長話未保”“童繪一幅畫 喜迎二十大”困境兒童關愛幫扶公益活動等8大主題活動。全國未保示范縣創建地區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總結經驗做法,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工作成效。全省各級各部門舉辦集中宣傳活動300余場次,形成線上線下、點面結合的多矩陣宣傳格局。此外,各地還加強對寒暑假等特殊時間節點防溺水、防侵害、防意外等知識宣傳,營造全民參與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濃厚氛圍。
雖非親骨肉 依然父母心
—— 我省兩位選手在全國孤殘兒童護理員職業技能決賽上雙雙奪魁
孤殘兒童是我們社會最弱小、最困難、最需要精心呵護的群體。孤殘兒童護理員作為照護孤殘兒童的專業隊伍,始終踐行“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的崇高使命,是一項平凡而崇高、需要不斷提高專業技能的職業,也是密切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承載著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實實在在送到孩子們身邊的重要職責。
新時代,新技能,新夢想。5月24日—26日,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9支參賽隊伍共78名選手齊聚一堂,同臺競技,展現民政職業技能風采,彰顯基層民政人才優良作風,也為我國少年兒童康護事業走上世界舞臺書寫了中國經驗。這是一屆組織高效的全國賽事,這是一屆期盼已久的全國大賽,這也是一屆與世界接軌的前沿賽事。
來自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的宋志惠、王潔雙雙榮獲一等獎,其中宋志惠將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南京社會兒童福利院的李靜、張瑩瑩榮獲優秀教練獎。江蘇省代表隊榮獲組織獎三等獎。
宋志惠已經是第二次參加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2018年第八屆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她便獲得孤殘兒童護理員職業競賽一等獎。她表示,相對而言,這次競賽難度更大,專業性更強,參賽選手們的水平更高,展現了孤殘兒童護理員這一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王潔取得了理論組考試第一名、總體成績第五名。她表示,參加這次全國性技能競賽,與各地精兵強將同臺比拼,既開拓了視野、汲取了先進經驗,也讓她看到了自己經驗不夠豐富、細節把控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獲益匪淺,回去以后會再接再厲,加強學習積累,更好地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實操能力。
“她們兩個都是醫護專業出身,不僅理論知識扎實,還有著豐富的孤殘兒童護理經驗。”隨隊教練張瑩瑩說,平時在福利院的護理工作中,王潔、宋志惠都善于琢磨和鉆研,從院內孤殘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給予他們最舒適、最貼切的護理和關愛。
張瑩瑩表示,一直以來,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以培養高素質專業性技能人才為目標,注重加強技能培訓。在具體的孤殘兒童護理工作中,護理員們不僅注重孩子們的康復和醫療照護,還側重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和自主意識。本次競賽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員的專業實踐能力,賽后,他們將認真總結經驗,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帶動院內更多孤殘兒童護理員精細開展護理服務,給予孤殘兒童更溫暖的關愛。
兒童護理員是孤殘兒童心中的媽媽,傳遞的是黨和政府為民愛民的溫度。這次成績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省孤殘兒童護理員的專業技能和素養水平。江蘇民政系統將著力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積極構建“蘇童成長”關愛機制,多措并舉提升孤殘兒童護理員的職業認同感和專業技能。下一步,江蘇將持續加強兒童福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開展系列競賽、培訓活動,營造良好的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氛圍,不斷提升兒童福利工作者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為推進全省兒童福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