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故事——我的"小中高"

日期:2023-04-30 11:40:2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1952年春,我最先進的學校為漢陽縣大集小學。小學位于大集場北面,座南朝北,占地約三五畝。由一所十余間呈"凹"型屋小院組成,分老師辦公室、教室、食堂等,院外有運動場。當時我剛過6歲,是母親逝世后我在大集老家為其守孝期間。每天清晨,祖母給我1根小麻花(家中擺有雜貨攤),算作我的早歺。我的家離學校僅幾百米遠。我邀上街上同班同學(其父兒科名醫醫名吳搖窩)一起去上學。語文課本首頁為"人手口刀尺"。不過,我在這里僅上了幾天學就停學了。清明時節,為母守孝期滿我再去大集黃虎村姚灣外婆家。說啟蒙,在大集小學僅意思了一下,仍蒙懂懂的,并未啟開。

圖為由閑置的黃虎小學改建的文創園悠悠山房

當年秋季我入的第2所小學為大集黃虎小學。開初學校設在高湖之畔的筆架山中段南麓萬氏祠堂內(現黃虎村委會所在地)。這是在我為母守孝期滿后,住外婆家大集區黃虎村姚灣之時。家與學校距離約3里路。我與灣里的小伙伴一起去上學。大家都沒要家長送與接。學校座北朝南。在這里,我上學不久,一天夜間突發高燒,外婆為撬開我緊閉的牙齒,將食指放在我上下牙齒之間。我將齒印深深留在她手指上。后雖燒掉了,但我的身體仍十分虛弱,好長時間不能上學就休學了。指望來年開春再上學。哪知學校改春秋2季招生為僅在秋天招生,只好在家玩了半年,直到1953年秋季才再次入學。

圖為作者與龔長順合影

秋季入學雖仍是黃虎小學,但校址由原萬氏祠堂遷到陳灣陳華婆家。學校將陳家后門改為正門,座西朝東。我們班安排在后面靠南一間廂房里。班主任戴琴珍圓臉大眼短發,挺精神的。她除了教授語文外,還兼教音樂舞蹈。她曾教我們手拉手圍成圈跳集體舞《小白菜》。這是我最初的一次跳舞。"小白菜,真可愛,大家一齊來栽菜",至今我還能哼2句。我在班上學習成績好,她發展我成為班上首批少先隊員,并封了我一個小隊長。我家中親人中午不在家時,她還留我在校食堂用過歺。與她配合的還有位個子高高擔任算術與體育課的王偉勝老師。學校在操場一角挖了1個長方形大坑,讓大家騰空書包到二三公里開外的大金灣山后的湖邊(現高湖大橋南頭處)取沙背回學校填成沙坑,供大家跳高跳遠用。我同班同學有姚光文、萬文炎、龔長順、陳振爽、楊元國、劉家義、殷正南、蔡淑珍、田良英、徐梅芳、羅仁琴等。至今保持聯系的還有龔長順、蔡淑珍、徐梅芳、殷正南等。這位姚光文還是我叔伯舅舅。

圖為黃虎村藕節山風光

當年發生過一次日全食。學校要我們用水盆、墨片(用墨汁涂玻璃片)觀察日全食。1954年春,學校組織我們到學校校門對面光禿禿的藕節山上栽植松樹。樹苗不大,筷子長,一鋤挖個坑,用手栽上小樹苗,填土再用腳踩實,連水都不用澆即可。現這一帶早已成林,一年四季郁郁蔥蔥,成為供大家免費享用的氧吧。

我們還參加了一次愛好世界和平簽名運動。在一條長長白布上,我們一個個莊嚴地簽上名,表達愛好和平的呼聲!

學校為豐富我們學習生活,在1954年麥收時節,組織我們在學校四周打了一大仗。學校將全校學生一分為二,分設紅黃2軍,各在指揮部處插有軍旗。武器為用麥草捆扎成的手榴彈,投擲到對方身上即"陣亡"。戰場為三四平方公里的山嶺野外。攻入對方指揮部奪取軍旗者為勝方。

1954年元旦,學校舉辦了2對集體婚禮。1對是校長董必娟夫婦,1對是劉兵老師與湯名珍。這位湯名珍還是我同班同學。大家會說怪了,小學1年級學生與老師結婚?但這的確是真的,因為很多女生此前未曾入校,解放后十四五歲才入學。加上對婚育年齡管理還不到位,十四五歲女孩結婚也不足為奇了。這位湯名珍,與我同為大集場街上人。她是什么原因不在大集小學讀書而到黃虎小學讀書,我就弄不清楚了。婚禮即將開始時才發現茶杯鎖在一辦公室里,一時也找不到鑰匙開門。咋辦?好在窗戶開著,雖有鐵柵欄,但每根鐵棍間距大,我個子小試了試,頭可鉆進去。頭能進,身子側著就可以進。我鉆進去打開了門。

1954年7月,正待收割早稻時,汎清嚴重,為保大武漢,人為炸開攔江堤,讓洶涌江水傾間湧入廣闊的現知音湖流域區。一天上午9時許,昌灣高年級的一位女生來姚灣通知大家:斷堤了,洪水馬上會漫上來。各家各戶趕緊下田割已成熟的早稻。為搶時間盡可能多收一點,割時只割下稻穗部分,留下長長的稻桿。這水說到就到,到下午2時左右,水就漲平了。過了一二天后,發黃的洪水褪了色,清亮亮的。山嶺之間的洼地全變成港灣和寬闊的湖面。不時有劃小船的農民撒網起網撲魚。從姚灣到大集場,在小金灣塘埂上,還要坐船才能到臨近大集的周灣岸邊。

遭災了,早稻雖有損失但基本收上來了,但晚稻就無法插了。由于水稻單產低,又少了一季,糧食有點緊張。災后魚蝦多,糧食少了魚蝦補,吃魚吃蝦多。若買魚活魚價1斤僅2分錢。若自已動手則分文不花。因處丘陵地帶,田多為梯田。退水時,借落差,頭天在將要退水田里,用泥巴將田埂筑得比田里水面略高一點,再在決口處下個"豪子"(類似頸狀花瓶),第2天早晨田里積水退光了,隨水而退的魚蝦落到只能進不能出的"豪子"里,人們就可起簍子滿載而歸。也可在水邊釣魚摳鱔魚,釣魚來得最快的是刷鲹子。用布蔸從茅坑撈點蛆,在水里洗洗后作為魚餌,別在魚鉤上。用一根2米左右細小竹竿制成釣魚桿,就可刷魚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可刷到一小提桶鲹子魚。

還有起在旱地捉魚之事。有天我隨家人走親戚,返程路過灣子東南邊一個塘埂,竟發現有條四五斤重的大烏魚在塘埂上躺著。若貿然捉魚,它的勁大會逃掉。我們小心異異用一條布口帶罩住它,輕松捉到這條魚。因外婆吃齋,在家里不能烹制加工,我們將魚交給因發水災搬到與我們為鄰的梅爹手上,魚燒好后他給我們盛了一大碗,讓我們美食了一頓。

姚灣當時縣二中設有分部,分部設在萬澤生莊園中。學校在后門開有大門,建有運動場。因就歺師生多,米湯溲水也多,我們家里養有豬,舅娘每天都要去挑回一大擔。有次她不小心摔了跤,滾熱的米湯將她腿部燙傷了,還是弄到用江豚油制作的膏藥醫好的。我每天放學回來,用手在豬肚子上扣幾下,它就馴服的困在我面前,讓我為它捉蚤子。殺豬時,家里為我盛了一碗紅燒肉,夠香的,我吃下了這碗肉。事后因吃殃了,有幾年見肉都不想吃。

這場大洪水,改變了我的生活。當年底,我外婆家全家遷進漢口,我也隨之離開姚灣。黃虎小學后從陳華婆家退出,在筆架山東端南麓建有新校。改革開放后,小學因集中到大集小學而停辦閑置多年,現由海歸青年辦成悠悠山房創業園。

圖為大集工業園廠房林立

我入的第3所小學是鶴林小學(曾以德智體美冠名"四育小學")。當時,父親與繼母萬如英組成了新家,我則到繼母娘家一一尉武山小萬灣隨另一位外婆王銀林生活。外公在漢口勝利、德明(后改名江漢)飯店工作。外婆紡線織布,我邦忙挽線倒玉子牽紗梳布等。并就近轉入鶴林小學。

鶴林小學位于胡茶葉灣胡瑞記家。胡瑞記與萬澤生同為工商業兼地主,以工商業為主。現蔡甸區志對萬澤生生平有介紹,對胡瑞記則無丁點介紹。灣人胡姓多,取名胡茶葉灣,灣子周邊也沒種茶,估計是胡瑞記經營茶葉出名吧!

胡瑞記家坐西朝東,有南北相連式樣大致相同的一棟占地約七八畝的大樓房。雖分北南兩屋,但從外觀整體看,則是一棟屋。北邊有2扇大門,南邊有1扇大門。北邊為主屋,有前1后2呈品字形共3個大天井。前面一個天井長長的,后面2個天井間隔著1間廂房。屋內有多間臥室、客房、會客室及廚房歺廳等。南邊為糧庫、加工作坊和傭人住房。房屋為2層樓。所有進出門和窗戶為大鐵門大鐵窗。整體墻高近10米。這墻用大塊灰磚砌成,砌墻時在灰沙中滲有糯米粥,十分結實。南北屋緊鄰處是緊密相連中間裝有隔板(虎皮)的2堵墻。南北屋之間開有1扇鐵門相通。這屋十分結實,前后門一關,武藝再高之人也難入內。

學校整體呈長方形。校門前是塊長方形的操場,可供跑步、做操、打蘭球等。操場邊上是一塊六七米寬幾十米長低于操場1米多的水田。緊貼水田的是一口二三畝的水塘。學校后面是一座幾米高的小山岡。岡上長有雜草,可供我們踢足球。說是足球,用腳踢倒不錯,但球不是用皮革做的,而是我們采集野藤像挽毛線團一樣編織而成。準確的講是踢藤球。球門由兩塊石頭或兩件衣服組成。這些看起來十分簡陋,但大家踢起來還是很帶勁的。

1954年底,我9周歲時家中隆重給我做十歲。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除送油面、糯米、雞子、雞蛋外,送了五六十塊袁大頭,另送了六七十雙鞋子。這鞋子多為手工制作的布鞋。大家事先與我家聯系,預定了不同的尺碼。這鞋子讓我穿了好幾年才穿完。除了設席招待親朋外,因我六七歲時害過大病,許愿要做"道場",當天分別在我家中及鄰近的鄔道士家吹吹打打叮叮當當折騰了一番,殺了1只公雞壓邪,并安排我鉆木蒸籠過關。也在那天剪掉我頭上長有多年的辮子,并將辮子送到新世堡廟中(現熊伯龍墓地西側)。這廟后公私合營用作興辦大集棉織廠,因不慎失火而毀掉。袁大頭則是在大辦鋼鐵時動員兌換成人民幣。

這個時期,是廣大農村由互助組到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時期。我們雖年齡不大,也參入其中。互助組時參加掃盲,當小記工員。我在小萬灣,教隔壁鄰居李艷年識過字。成立朝陽人民公社當天,我們全校出動到成立大會慶典現場一一火山,目睹了成立大會盛況。后來據說朝陽與他地公社重名,就改名奓山人民公社。掛牌子,直著下來"奓"這字好多人不知讀什么音,干脆就讀成"大多山"了!隨后又一分為二成"奓山""大集"2個公社,我們則在大集公社管轄中。

這個時期發生重大運動有反右。我們在教室里張貼有大字報,批判"右派"老師。一天晚上上晚自習時,女生江必廣不慎將煤油撒到桌上引燃了桌面,并燒向拉在教室上方繩子上的大字報。大家投入滅火之戰,趁火初起,很快將火打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我在鶴林小學又遇到調此任教的劉兵老師,他新婚不久打歪主意,在麥地強奸少女。我們在學校看著公安人員將他拷走。

圖為大辦鋼鐵

我們卷入更深的運動是大辦鋼鐵,我們在學校住讀。除去幾十里外的烏石堡(奓山西側)挑石灰,常去華灣山凹處的八一耐火磚廠將其生產的耐火磚運到黃山廟后山腳下的湖邊木船上。這些磚從湖里走水路進漢江入長江運到武鋼。有次去烏石堡挑石灣,走到大樹下彭灣小賣店,比我們年齡大一截的段家安等掏錢讓我們邦忙去買香煙。錢只夠買煙買不了火柴,我們請老板點煙后拿在手上,被跟在我們后面不遠的徐老師發現,收走了煙不說,還把我們狠狠訓了一通。挑耐火磚,可賺點力資費。這用作為我們的班費。班上訂有中國少年報。班費還支付上晚自習的燈油錢。開始是煤油燈,后用汽燈。一間大教室點亮一盞汽燈,四處都可照到。班里還委托我從大集新華書店買了《羅漢錢》等楚劇本,大家還學唱了一通楚劇。班上還開過文藝晚會,周啟揚表演的《橡皮人》滑稽劇令人捧腹大笑。

為了1070萬噸,全民大辦鋼鐵,我們用自已的一雙小手建筑煉鐵爐煉鋼爐。建爐子的磚,是我們自力更生夜間突襲周邊村子的土地廟,拆掉土地廟得來的。殷張灣、小萬灣的土地廟就毀在我們手上。當晚,我們路過花園灣時還打死1條狗,并準備拉到學校吃狗肉。哪知丟在地下的"死狗"沾地氣后活了,爬起來迅速逃跑掉,引起大家大笑。

圖為尉遲恭

除了拆土地廟,我們還全校拉到尉武廟,參加拆大廟。我們一人一條扁擔兩根繩子,將從廟里拆下來的磚瓦運到伏牛山上的漢陽縣大辦鋼鐵指揮部,用作砌煉鐵煉鋼爐。這尉武廟,是為紀念曾在此激戰過的唐將尉遲恭。吳天寶、陳伯華等戲劇名角都曾在此演出過。我們放牛時,這里是我們歇腳地。現在這一帶成為跨越京珠高速路的尉武林場。

遺憾的是這廟被我們毀掉了,若留至今日,可能成為與毗鄰的花博匯一樣的旅游休閑網紅打卡地。

在學校我們曾通宵達旦挑燈夜戰,用小高爐煉鋼鐵。我分在備料組,我們將各種材料運到爐前后稍作歇息,哪知剛剛閉了下眼,就被徐老師發現了。他瞪著一對大牛眼,咬牙切齒罵了我們一通。我們守在爐邊并未誤事,只是稍稍閉了下眼,我們心里并不服周。

圖為江漢斌(右1)彭常玉(左1)劉道東(左3)等人合影

我們的小鐵爐,是自己動手建的。用大家從家里搬來盛米的黃桶作模子。這桶底部頂部直徑不一樣,上粗下細。我們倒立起來,變成下粗上細。和好耐火泥筑爐子,掏出爐膛,開好出渣口出鐵口。另請女同學剪掉心愛的長辮子,用于制作風箱。我們土法煉鐵(加上廢鐵)煉出了鐵,后還敲鑼打鼓到伏牛山西北面的朱雇集附近的縣指揮部報過喜。返回時夜已深,我們只好半路上到江灣江漢斌同學家中過了半夜。

學校還開展了學農支農勞動。學校辟有棉花試驗地水稻試驗田。為了棉花高產,將地里土翻了一尺多深,并施上厚厚一層農家肥。水田按1x1寸密植水稻。禾苗缺水時,我們1人一擔小水桶,從附近的港里取水挑到稻田里。收獲時我們已小學畢業,收成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支農則是1958年秋全班拉到廖灣栽油菜。

學校的教室,分布在南北屋上十余間房屋里。我上2一4年級時,教室在南屋樓下。班主任是錢昌明。上5一6年級時,教室在北屋樓上。班主任是許世其。校長是李德偉。同班同學有劉華生、彭常玉、劉文彥、劉獻初、劉文莉、劉大武、江漢斌、王智永、王智純、王智星、張永才、劉運生、周啟揚、殷立友、周太伯、肖開銀、肖開良、賈明鈞、段家安、胡迪穩、王鳳敏、周平珍、傅安珍、沈秋芝、華連芳、華連信、江必禮、江必廣等。

學校根據我們學習成績和德育等方面的表現,用衛星、火箭、紅旗、白旗、烏龜等作表示,標在教室門前的掛圖上。激勵大家人人爭先趕先,爭放衛星。

除了在校學習勞動外,回到家里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里除養雞外了養了一群鴨,我則成了"鴨司令",每天要在家門前的池塘里用蝦扒扒螺螄撈青苔。扒到螺螄后,用小鐵錘捶開殼子,讓鴨兒享用。家中還喂有十多只雞。雞蛋鴨蛋除平時食用外,主要用于從串鄉貨郎手上換得鹽及日常用品。家中的鹽蛋,都是自采黃紅泥加鹽入罐醃制的。

另外家中有頭小牛犢,我還得當牛倌,與小伙伴一道上尉武山一帶牧場(當時山上無樹)牧牛。牛到了牧場,我們將牽牛線挽到牛角上,讓它們自采自食。我們則到一起玩游戲,采野菜野果,抓野兔。春夏文交,采野韭菜和地菜(薺菜)一采一籃子。雨后地菌皮多也是一采一籃子。野果主要有地蒂(俗名土人參)、亮亮(音,野櫻桃)、烏泡(野薔薇果)、雞蛋泡、桑果、野葡萄、小指頭大的野卜薺等。有時也下池塘港灣捉魚撈蝦。總的講,牛吃飽了肚子鼓得滿滿時,我們隨手帶的小籃子也被各種食物裝得滿滿的。家中的這頭小牛,我放牧了3年多,它由小牛犢成為能干農活的壯牛。1958年賣給了畈上(現花博匯后側)一農家。

《紅旗飄飄》

我放牛時少不了帶著書。書多是借來的,五花八門,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三俠五義》等,這都是同學家中"祖傳"的書。也有學校藏書《紅旗飄飄》等。我基本上在二三天中看完一本書。另外,看電影的勁頭很大。只要聽說當晚哪里放露天電影(不用購票),就會與小伙伴在吃過晚飯(一般在下午四五時左右吃晚飯)后結伴去看電影,來回摸黑走十多里路也不覺累。有時消息有誤,去后發現不放電影,回到家還高興告訴家人看了電影《白跑兩轉》。

1959年8月底,我隨小伙伴去學校。徐老師見到我,又瞪大眼晴咬牙切齒把我狠狠地罵了一通:"你這個鬼東西都畢業了還跑來學校干什么?趕快到縣八中報到去!"這時我才得知,我被錄入漢陽縣八中。

現隨著經濟發展,鶴林小學完全消亡,舊址早被夷為平地,匯入大集現代化工業園區廠房中。

圖為大集中學石碑(原漢陽縣八中)

二、我的初中

八中,位于大集場老街東北角,占地約二三十畝。我到八中報到,報到處貼有一告示:新生須從楊家(氵+眾,音同眾)往學校挑完160塊紅磚,才能報名入校。水碼頭與學校相距二三里路,我一次只能擔十幾塊磚,跑了上十趟才完成任務。

我分在一(二)班,班主任是講一口漢腔的地理老師余信武。當時未開外語課,余老師自薦擔任英語老師,教我學習英文字母ABCDEFG……。開初為住讀,男生月糧食定量34斤,女生28斤。后取消定量,全部由家里供給。八中是所新中學,校宿缺口大,基建任務重。我們班2次到三眼橋(現漢陽區快活嶺東)去轉運紅磚。磚系從漢水邊琴斷口新生磚瓦廠取出,用小船沿小河運到三眼橋閘下端,我們用1根扁擔2條繩子挑磚過閘,卸入閘上方的小木船上,再隨小木船在打鼓渡一帶入大湖,運至離學校稍近的碼頭張家嘴。有1次時逢三眼橋開閘泄洪后關閘,閘下水齊小腿深,有許多魚在水中跳躍。我們全體男生跳入渾水抓魚,女生則在岸上撿魚。不大一會抓了滿滿2提桶魚。我們一齊到離三眼橋不遠的快活嶺國營歺館,付了油鹽燃料等加工費,請廚師烹魚。這純天然無污染的活魚,現宰現做,味道可美了。

圖為漢口民眾樂園

在三眼橋,一天收工早,我們心血來潮,乘渡船過漢水到了對岸漢口易家墩,上1路公交車直達六渡橋,進民眾樂園消遣了一番。當晚我去了黃石路我舅舅家。其他同學到漢陽鐘家村一帶找車子返回三眼橋,公交車已收班。正不知所措時,得知路邊的一部卡車是和平菜場的,將去三眼橋菜站裝運車。大家編"故事"講老師丟下他們不管,現無車回三眼橋,只好請師傅邦助帶一腳,并答應邦師傅裝車。這樣才返回三眼橋。

除了轉運磚外,還要轉運石灰。我們從八中徒步到二十多公里遠的烏石堡挑石灰到鴨板橋頭。將石灰卸入在湖岸邊的小木船上,小船再馳往楊家(氵+眾)。我們挑了一擔后還要再挑一擔,再去趟烏石堡挑一擔石灰上船才算完成任務。

在校內,我們還參與挖墻基、砌墻、上梁、蓋瓦、粉墻等勞動。鶴林廟劉灣的位劉師傅當指導老師,我們向他學做木工泥工,邊學邊干,現買現賣。在全校師生努力下,蓋了教師辦公樓、教室、女生宿舍、食堂等,使學校初具規模面貌煥然一新。

1959一1962是三年困難時期。為渡過糧荒,有句俗語糧食不夠瓜菜帶。學校發動我們開荒種地。現大集衛生院及周邊民居,就是在我們當年的開荒地上建起來的。荒地此前為墳山,我們平了不少墳。有座墳墓平墓時,不僅棺材完好,而且撬開棺材后,尸體還十分完好,死者口中還含有一寶珠。一開棺見風,尸體頃刻就化為水了。

各個班分有責任地。我們班不僅有菜地,而且還要承擔全校育苗任務。教農業常識的田老師,指導我們浸種催芽播種管理等。收獲的瓜菜交食堂,1大碗清炒菜苔或白菜,僅收1分錢。我們還與河南長葛三中結為友好學校,他們為我們寄來一種豆角種。后來結出的豆角長1米多,起著紫色花斑,直徑有2Cm,如同一條蛇。如果事先不知道是豆角,可能會嚇一跳。

學校食堂后面還有1大塊藕田。1959年秋天大旱,田土炸開呈數個二三厘米寬的口子。我們挖藕時,撬開幾塊后,只需搬動土塊,就可輕松揀起一枝枝藕。另外還有付產品一一躲在土塊下的泥鰍。

縣文教局曾在八中召開勤工儉學現場會。1959年,漢陽縣曾劃歸武漢市管轄。7月底放農忙假,我與幾位同學留校護菜苗。老師向我們講:今天宋侃夫市長要來學校視察。學校食堂準備了碾了幾道的精米飯。后來宋市長因其他原因沒有來,這飯被我們享用了。

圖為桐湖風光

除校內種菜外,學校在離校幾十公里的東城垸(現漢南區,與沉湖濕地為鄰)十八家開有幾十畝荒地。這里原是蘆葦蕩,秋時割下蘆葦焚燒成肥,用大型拖拉機翻地,人工用鋤頭剔除蘆葦根,不用再施肥,種上小麥,任其自然生長。次年夏收,學校派我們去收小麥。這個地方,說是十八家,根本見不到人家,因為是血吸蟲重疫區,真是"萬戶蕭疏鬼唱歌"。我們特別注意防血吸蟲入侵。防血吸蟲,重在防水,連露水也得防。我們生活用水全都用開水或涼開水,下地干活,用繩子將褲腿扎得嚴嚴實實。返校時,1人要擔七八十斤麥子。我們過長河入桐湖,船行至湖中心,突遭大風,周平珍的草帽被吹飛到湖中,她勾身撈草帽,船體晃動傾斜,大家嚇得大叫。此時船老板大吼一聲:誰動,我一槳劈死誰!大家靜了下來,船才恢復平穩,終究平安無事。

我在小萬灣的幾位"牧友",則沒有我們這般好運,1960年,他們結伴去撿麥子,返程時遇風浪,船翻沉后有七八位葬身湖底。小我一二歲的好朋友李美植,撈起他遺體時,他被金賈灣一位四五十歲男子緊緊抓著手臂不放。而此人曾與我們鬧過小矛盾,追我們追不著,揚言再抓到我們時死也不放過。哪知后來他真做到至死也沒放過李美植。

圖為巍巍大軍山

我們到疫區還有一次支農勞動,去的地方是大軍山臨江邊東南角一鄉村。這個村子倒有十多戶幾十號人,但男女老少都是粗胳膊細腿大肚子的血吸蟲病人。我們每天干的活是打場,將堆在場上的碗豆脫粒曬干揚盡裝袋。一天下來一身臭汗并帶有泥灰,令人夠受的。要洗去污泥汗水,雖說村子四處有水,我們怕染上血吸蟲病也不敢輕舉妄動。傍晚太陽落山前,我們選擇了1條小溪,從山腳爬上半山頂溪源處,美美洗浴了一番。然后登上大軍山頂。在夜幕中眺望遠處燈火輝煌的武漢,長江大橋一長排燈光十分耀眼。我們興奮極了!俗話講"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在山頂呆了一會就下山了。因天漆黑,我們估摸著向山下有燈光的地方慢慢前行。突然一聲"不準動!"只見端著槍的哨兵不知是從哪里冒出來的攔在了我們面前。因我們年齡在十四五歲,他們懷疑我們是從山背后少管所逃出來的少年犯。我們知道他們是新生玻璃廠執勤哨兵,就告訴他們:"我們是縣八中來此支農學生,在山溝洗澡后登山頂,下山誤到了這里。"并向他們講:"我一街坊馮師付是這里炊事員,請帶我們見他,他完全可以作證。"不一會見到馮師付,就解除"警報"了。這位馮師付,是我街坊,同在線子街,2家相距僅五十米。他的1位侄兒馮啟江還是我們同年級同學。

不打不相識,誤會消除了,他們仍不放我們走。為啥?因當天是6月30日,他們正在準備召開慶七一晚會,就特意邀請我們聯歡。我們十來人聚在一起碰碰頭,拿出幾個節目,如大合唱、獨唱加上武術表演等。劉道東、周太伯都是武術高手,拳劍棍鏈等拿什么都能耍舞一番,博得陣陣掌聲。次日,他們還邀請我們參觀了服刑人員戴腳鐐手銬吹制玻璃器皿的情景。

校外勞動還有幾項:一是每年春季的植樹造林,我們在大集南面的烏龜山頭、長山、尉武山、鳳凰山都植過樹。二是到大集大隊鄭灣生產隊參加插早稻。這次勞動,還順便破了一案。同班女生徐家榮丟失的蔸箕在這里出現了。原來是被學校樹為標兵的同班同學鄭某某所為。女生宿舍多次發生同學自備的干糧炒米粉及其他衣物被盜。鄭某某后趁上晚白習,溜回宿舍,偽造村民作案。但這一切被幾位老師發現。鄭某某后因此事身敗名裂,太可惜了!三是參加公社集中在楊家(氵+眾)修建大型抽水機站的勞動。這是將湖水抽上二三十米離山崗的大型機站,水管直徑達1米。將湖水抽上來,要挖1條幾百米長的引水桌,渠頂部寬約20米。當時沒挖土機推土機吊車卷揚機,除了土得掉牙的土吊架外,全靠人工手挖肩挑。每天不分晝夜有上千人在這里大干快上。我們八中學生也被安排參加過夜戰。工地上,盞盞汽燈照得如同白晝。我們打著赤腳同大家一起勁頭十足搶著干。次年抽水站投入使用。我們大集1隊的百余畝水田塘堰,只需抽水1個小時,就可田滿塘滿,再也不怕天旱。

我們這屆1959年秋同時入校學生,共讀了2年,初二結束后,4個班減為2個班,裁減了一半同學回家"撮牛屁股啃老米"。這些同學,大多出生在1944年之前。我們剩下的一半,繼續讀完初三。整個年級壓縮成2個班,我初被安排在三(二)班,開學沒幾天調到三(一)班,并任班長。班主任為語文老師胡緒斌(后任鄧南區人大副主任)。不過這時學校不再以勞動為主,也沒住讀生了,大家一心學習,時間從上午9時至下午3時,一直到初中畢業。

圖為武漢中蘇友好宮

在初一上學期一一1959年國慶十周年大慶時,我被學校推薦到漢口中山公園對面的中蘇友好宮(后拆除改建成武漢國際展覽中心)參觀湖北省十年成就展。展館正廳展出的江豬(江豚)至今還深深印在我腦子里。次年五一節,我由同班同學鄭煥芝和四班學友陳昌大介紹加入共青團。校團委書記是錢源秀。我還被評為"思想學習勞動三豐收積極分子",除了領有一紙獎狀外,還領到印有字的1頂草帽和1個茶杯。

八中,后被冠名為大集中學。

圖為漢陽一中

三、我的高中

1962年8月底,胡緒斌老師到我家,通知我已被錄入漢陽縣一中,同時進一中的還有同班同學劉華生、肖詩焱、姚光文,三(二)班的李家勤、張文利。另有10名同學錄入到漢陽縣三中(校址黃陵磯)。胡老師將鶴林、黃虎2地同學的錄取通知書交給我,由我轉交到大家手上。

我們進一中的幾位同學(姚光文因家庭困難放棄入學)相邀到一中報到。在教學樓走道上看分班公示,我們分到一(一)班,班主任雷霆。我們中有1人見此大喊了一聲"雷霆萬鈞之勢"。哪知這時一位在我們身邊不遠處的老師聞聲走過來自我介紹:"我就是雷霆",弄得我們真不好意思。

進了一中,方才知道,當年全縣僅招了4個高一班,2個在城關漢陽縣一中,1個在奓山蘇坊漢陽縣二中,另1個在黃陵磯漢陽縣三中。總招生數200人左右。開初漢川馬口臨漢陽縣邊境線的有幾名同學也進了我們一中高一(一)班,但沒同桌幾天人都尚未混熟他們就轉回漢川了。這年中考,縣各初中數八中考得最好,80人錄取16人。一中初中部僅錄取10人。這樣一來,不僅我們幾名學生進了一中,而且八中黨支部書記張守一、團委書記錢源秀、數學老師尹子模、歷史老師溫昭瓊、總務主任孫克武、校工小李等一大排人也都進了一中。

圖為肖詩斌著《淞滬之戰》

高一時,我任班上學習委員。高一升高二時,我們班鬧了場"地震",有五六位同學留級,其中有1名校團委委員、1名班長。另肖詩斌除了體育外,幾乎門門功課都不及格。他是張灣人,父親是大隊干部。張灣是棉產區,他家比較富裕。我們月生活費能從家里拿到6元錢就很不錯了,他1月可從家里拿到30元。學校食堂是"模范(糢飯)食堂",不合他口味,他每天要出校門到街上吃油炸臭豆腐干子,并放言將來找老婆也要找個吃臭豆腐干的。他要我們將他反鎖在寢室里,一心一意寫作《柴林灣的變遷》。哪知最終被老師發現,收走草稿留下"狗屁不通"的評語。但這位肖詩斌,仍持之以恒堅持寫作,后出版有《淞滬之戰》等作品,并被特聘為縣(區)文化館專業寫作人員。他的夫人也是與他一起留級的張灣人楊漢枝。遺憾的是正當后來他們大有作為之時,雙雙英年早逝。

高二時,班干大調整,余寶珠任校團委委員,我任班團支部書記,劉華生任班長兼校學生會委員。這時,全國倡導學習解放軍、學習雷鋒、學習焦裕祿、學習鐵人王進喜,以及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知識青年學習邢燕子侯雋董加耕。我們按學校及校團委指示,講團課,辦板報,開座談會,認真組織學習。當時中蘇論戰熱火朝天,一評至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先后播發。我們用1根天地線1個二極管加揚聲器組成"收音機",堅持收聽。進行階級教育時,我與同班同學蘇應全等到我老家一帶進行過"南北方地主剝削手段對比"專題調查。在國際上,除了反蘇外,還有反美之戰。我們以歌詠形式進行反美斗爭,并全班步行到漢水邊的縣廣播站錄制合唱節目,歌曲有《中國與越南》《北京一一哈瓦那》等,聲援越南、古巴人民的反美斗爭。

圖為蔡甸鳳凰山工業園區

高中階段的勞動,比我們上初中時少多了,但也占有一定的份量。在校內,學校分給班里有幾分菜地,大家要參加種菜。學校食堂燒的稻谷殼,大家要用大竹筐從縣糧庫運回來。學校在校西南邊辟有稻田棉地(在現地鐵4號線漢陽一中門前這一帶),大家要參加種稻種棉。校內挖了口供洗衣的池塘,大家要挑泥巴。學校在鳳凰山開有采石場,各班每一周安排1天上山勞動,鑿炮眼、裝炸藥、安雷管引信、點火起爆炸石、錘石分類,最終用大板車送到停泊在漢水岸邊大船上。

校外勞動,我們到玉賢一帶荒山禿嶺上植樹造林。中午借農家鍋灶做飯,干了一整天,直到太陽落山才返回學校。汎期汛情危急時,我們在城關漢江大堤上手挽手并排坐在堤迎水面處以身擋浪。紅星(后改名蓮花湖)酒廠突發火災,我們帶上臉盆取水參加滅火戰斗。

圖為今日漢南

更有全校師生乘船經漢江進長江溯江而上到大嘴公社參加秋收勞動。這次勞動,時逢開展"四清"運動,我們也被"按干部要求"不準吃魚吃肉吃蛋。一下大幾百人涌到大嘴,吃菜成大問題。大嘴地區小魚小蝦多,價格比青菜還便宜,但規定只能吃菜,公社只好每天安排專人劃船過江到對岸嘉魚簰洲灣去采購青菜。直到勞動快結束時,才允許讓大家開了一次葷,公社殺豬撲魚為大家"打牙祭″加了歺。我們在晚歺后登船時,貧下中農搶著拿我們的背包(含被子)。直到上船解被淮備入睡時,才發現背包中藏有"秘密"一一煮熟的雞蛋及玉米棒子等。

圖為作者和班同學與雷霆老師(前右4)、陳榮炎老師(前右5)合影

學校為我們配有高水平的老師教授各課,如數學老師胡振民、化學老師胡承疇、物理老師王金城和鄢開國、俄語老師董祿澤、政治老師雷霆、語文老師余德佐(高三時換為謝丙寅)等。胡振民老師上課,僅拿火柴盒大一片紙,上面寫有一道題,他用半小數授課,留15分給大家做作業。下課時收走作業本。其他時間不要求大家沾數學邊。大家的數學成績都不錯。高考時,班上數學課代表羅忠輝考進了武漢大學數學系。化學課代表彭賢波考入了湖北醫學院。俄語課代表肖運佩考入北京二外。

圖為作者高中時書寫的俄語

余德佐老師在命題作文之后,都會選幾篇佳作,除錄入佳作選外,還要作為范文講授,供大家學習借鑒。曾在一中任教過管用和老師發表詩作《繞道》引發的大辯論,我們也參與《評"繞道"》。觀點有"反映無產階級革命家心靈美"與"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截然不同兩種。但都有獲90以上高分的。學校組織了一次高中部作文競賽,時間安排在晚自習時段。開初動員報名時,大家都不積極,我也沒報名。后余老師強制性要班干團干報名,我們才報名參加。從教室去考場時,我同座同學肖運佩問我會出什么題目?我說不知道。他說是斗爭就是幸福。一進考場開考,題目果然是斗爭就是幸福。原來是余老師事先告訴了幾個人。這把我肺都氣炸了!我憋著氣用了20幾分鐘交了卷,結果給了我一個并列第3名。頭名2名被高我們一年級的校友摘取。

圖為作者與張文利、劉華生合影

當時從總體講,多數同學各課成績都比較好,沒有偏課。班上張文利在高三下學期突發重病而休克,大家抬著他到醫院,抽了骨髓化驗。后他人沒事,雙手手指再也伸不開,留下殘疾。他原報理工科,被告知僅能報考師范院校數學系。只好臨時改文科。最終他考入了湖北大學統計系(現中南財大)。

因政治原因,也有成績非常好的同學未能考上大學。如王祖鳳,因家中一棵苦棟樹被生產隊末予告知砍伐了。他回家說了幾句,惹得生產隊隊長不高興。后政審時,生產隊來了個"該生升大學,我們貧下中農不放心。"造成政審不過關,直接被淘汰。團員張定芳,在全班赴大嘴支農勞動與貧下中農聯歡時,一處表演往日苦場面讓她笑了一下。在升學登記表的表現欄被寫上"該生階級觀念糢糊,……不能錄取機密專業。"后感到太過份了,雖用淡墨涂蓋"不"字,但省招辦赫然簽下"不能錄取機密專業"。她各課成績均好,高考發揮不錯,后錄入湖北大學(現中南財大)。入校后校領導對她講:她的高考成績系入校新生前3名之列,按分數進湖大虧了。好在她是1名團員,總算進了大學沒落榜。

還有2位團員王遠旭與吳方炎,學邢燕子侯雋董加耕,要放棄高考直接回鄉務農。學校要我做他們的工作,要一顆紅心(聽從祖國召喚)二個準備(升學與務農)。我要他們先要參加高考。考后再定去從。后來王遠旭考入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吳方炎則進了部隊院校。

在高中幾年,我曾被評為"三好學生"

"優秀團干"。我們還被組織到漢口中山公園觀看大型革命歷史歌舞劇《東方紅》。

圖為作者與李儒國等的合影

在我們臨畢業時,多部門到學校挑選學員。我同另外4位同學經嚴格體檢與政審,在高考前夕被招干。某中一位李儒國長得魁武進了外交部辦公廳。剩下4人學校通知我們可不再參加高考。為了不動搖"軍心",讓大家安心準備高考,我們仍然留在學校。我報考的是文科,7月6日還參加了俄語口試。待正式高考日,我們才離開學校,由人武部派王家余股長護送我們到孝感地委組織部去報到。后直到武昌水果湖洪山路13號報到時,我才知是被錄入到機要部門工作。

當年未能進入大專院校學習的同學,好在當年國家急需要人,縣里將他們招進縣師資培訓班。后來這些同學成為高初中骨干老師,有的還擔任了校長。

我們畢業時,沒有全班合影,是很大一個遺憾。全班同學,除有1人犯罪外,其他在不同崗位上都競競業業,成為各方面的骨干乃至領軍人物。現在我們都是七老八十之人,但大家初心不改,繼續奉獻余熱。

圖為《武漢晚報》關于漢陽一中事件的報道

說到漢陽一中,可能有人會問到漢陽一中事件是咋回事?漢陽一中事件開初僅是為升學的1件小事。1957年6月12日上午初三(4)班上化學課,課堂秩序不好,任課老師李穗講了句:今年升學率10個中只有個把人進高中,你們不努力就只能回家啃老米。中午始學生為討說法找了校長等人,因說法不一去找縣文教局和縣人民政府。陰差陽錯沒找到人,學生發怒了砸了桌椅,翻亂了文件。學生后來上街游行,遭農民工人反對。6月13日上午事件平息。隨后省地工作組進駐漢陽縣,簡單了解后聯系"匈牙利事件"和"反右斗爭",定性為"小匈牙利事件""反革命事件"。校長王建國等3人被判處死刑,另有9名老師1名學生共10人判處2一15年有期徒刑。還有多人分別送"勞動教養"、定性"壞分子"。另有多人受黨紀政紀處分,受牽連者達數百人。

被判刑10年的原初三(7)班班主任胡斌老師,出獄后,一直四處喊冤。1986年湖北省委以(1986)5號文,確認"漢陽一中事件"為冤案,予以徹底平反,胡老師才得以回到闊別29年的漢陽一中。這次平反,重在揭開一關鍵偽證,即"學生是否沖擊縣兵役局并搶了槍?"查證結果,是當時為定性"反革命"要兵役局作了偽證。實際上學生并未沖擊兵役局,更沒有搶槍。這場冤案,讓好多人家家破人亡,好多棟梁之才遭到打壓,造成不可挽回無法彌補的傷害,悲也!

總結我小學初中高中求學路,有以下幾點:

一是升學難。小學升中學難,中學升高中更難,一個縣一年僅4個高中畢業班,人數不足200人,放在現在真是不可想像。許多同齡人失去深造求學的機會,過早投入社會謀生。

二是費用低。小學12個學期,最低學費1元多,高到不了4元,合計不到50元。初中6個學期,初一初二4個學期住讀共約200元,初三走讀僅10元。高中6個學期,不到500元。滿打滿算總計不超過1000元。這在現在上1堂培訓課,就幾百上千,真無法相比。

三是苦中樂。許多同學在高中階段,僅靠家中制作的醃菜臭腐乳豆醬當下飯菜,條件實在艱苦。我家庭狀況略好一些,每月生活費開支6元左右。另帶有從家里捎的雜菜(外祖父工作單位集體分的打包菜),還沾點葷,夠香的。沒有牛奶面包水果,生活艱苦,但大家為了學習,甘于忍受,從學習中尋求樂趣。

四是成才率高。從小學到高中,同班同學先后有130多人。無論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畢業肆業,大家投入社會后都成為棟梁之才,在工農商學兵各個不同崗位上作出優異成績。

那個年代,運動多,又有嚴重的3年自然災害,我們雖生活條件差且勞動強度大,但從中經風雨見世面,得到成長,成為富有理想富有拚搏精神吃苦耐勞甘于奉獻勤政廉政的一代人,實屬不易。而今,我們聚在一起,都十分懷念那個年代。

(作者楊育順系湖北省商務廳原巡視員、湖北省商貿流通業聯合會原會長)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