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習如此痛苦?她從3000多堂課中找到答案!

日期:2023-04-27 11:48:2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陳靜靜讀博士期間,導師鐘啟泉推薦她赴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研究室訪學,跟隨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深入當地中小學進行現場研究。佐藤學是美國學者杜威的“追隨者”,他倡導“學習共同體”變革,追求平等民主的課堂,追求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得到保障。陳靜靜覺得自己找到了過往諸多困惑的答案。

佐藤學經常帶著研究生早早起床,背著攝像機、三腳架,去很遠的學校聽課、錄制課例、與教師交流,這樣的研究方法和精神也對陳靜靜影響頗深。鐘啟泉曾說,一經深入接觸后,她便“對‘學習共同體’的改革實踐如醉如癡”了。

工作初期,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規定每個新入職的研究人員都要到中小學見習三年。三年中,陳靜靜到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張江實驗中學、建平中學、福山外國語小學等學校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沒有具體的研究任務,也沒有出科研成果的要求,她一頭扎進了課堂里。

02

打開學生學習的“黑匣子”

陳靜靜一心想幫助教師。 教師們說,最大的問題就是班里的學困生越來越多。“每個人跟我交流時都是一肚子苦水——學困生怎么這么多,上課不聽講,趴桌上頭也不抬,有時還跟老師對著干。”盡管此前師從頂尖教育學家,但是陳靜靜無奈地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給教師們一個答案。她想起了跟隨佐藤學深入課堂的經歷,“既然如此,那我就去觀察和研究這些學困生吧”。

陳靜靜全情投入地去觀察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靈去觀察和體會”,“把自己的呼吸調整到和這位學生同一頻率,然后用心去體會和感知這位學生的所思所想、困惑迷茫,對他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的未來充滿期待”。 10年間,陳靜靜觀摩了3000多節課,觀察了5000多名學生的完整學習過程,并通過各種方式對他們的學習方式進行分析,與教師們共同嘗試教學改進的辦法。在大量的觀察中,學習的“黑匣子”被一點一點打開。

一節初中語文課上,一個女孩子突然被點名回答問題,脫口而出了一個出人意料但很“可愛”的答案,在場的教師和學生都忍不住笑了。可是,這個女孩子表情變得非常尷尬,此后一直用橡皮擦自己面前的本子,一節課都很難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受這位女生情緒低落的影響,這個小組較少主動討論。課后,任課教師也反映這個小組的學習進程是最慢的。陳靜靜感慨道“:一次無心的笑讓這位女同學和她的伙伴在上課的準備階段就陷入了心理困境,而且整節課都沒走出來。這讓我對學生的心理安全更加關注。”

另一節小學語文課堂上,一個小男孩主動申請要求吟誦《登鸛雀樓》,并對平仄音把握得很準確,可在理解詩句含義時遇到了麻煩。小男孩表示“欲窮”的“窮”可能是沒錢的意思。然而在后續的課堂中,教師沒有講解“欲窮”的含義,也沒有對詩的深意進行挖掘,沒等到答案的小男孩學習熱情開始衰退,兩次打哈欠、抹眼淚,快下課時眼睛已經紅了。“當我們一直在重復學生已經懂的內容的時候,學生是多么無趣;而當學生不懂的內容我們一直沒有點撥、提及的時候,學生又是多么無奈。”

陳靜靜從諸多案例中總結了我國當前課堂的最大困境:“中小學課堂上虛假學習、淺表學習的學生大量存在,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斷增加,厭學學生的比例不斷攀升。”

陳靜靜發現,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上,教師很難發現學生發出的“求救信號”,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教師往往未能及時察覺,因此沒有辦法回應學生的“求救”,學生和學生之間也不允許隨意交流,所以,學生一直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

03

保障每一個學生的高品質學習權

一節英語公開課獲得了在場聽課人員的好評,陳靜靜把錄像重新放給教師看,讓她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這位教師經驗豐富,對英語教學如數家珍。她仔細地看著錄像,臉上的神情凝重起來,感慨道:“看來還有20%的孩子沒有真正在學習,我應該再好好反思一下。”陳靜靜與她一起,斟酌每一個細節,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雙方都有收獲。“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那么我們的教學就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

陳靜靜總結了課堂教學改進的路徑:課堂觀察—課后反思—改進教學設計。經常觀察學生,教師自然會形成學生角度、學生立場,以學生為中心就不再是一句口號。不再評價任課教師,而是自我反思,教師之間自然會流淌和諧共進的樂章,課例研究就能聚焦真實問題。依據對真實問題的切實反思,改進教學設計也就有跡可循,從而逐漸構建高品質課堂。

“課堂中的精彩背后有著難以言說的深刻,一個雨滴所折射的是太陽耀眼的光輝。”陳靜靜對教師們打包票:“如果你堅持觀察那些學困生,只要觀察2~3節課,我保管你再次進行教學設計時會有新的思路。” 每一節課上,學生的困難都是非常具體的,他為什么不能理解、到底卡在哪里、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幫他實現思維跨越,教師在觀察和研究中一邊改進課堂,一邊實現專業成長。

曾有校長表示:“陳老師,你這方法太慢了,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觀察,老師得研究到什么時候?”陳靜靜解釋道,如此成長雖慢,但每一步都是扎扎實實的。而且這樣的方法,普通教師都能運用,一個人雖慢,千百個教師都在研究,教育變革的步伐就算不得慢。

最初,數十位教師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研究。2016年開始,陳靜靜的團隊每年面向全國舉辦暑期工作坊,不收取任何費用,各地數百名教師聚在上海,共同觀察課堂、討論交流。2017年,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發起資助,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并成立學習共同體研究院。近年來,陳靜靜和她的伙伴們,持續培養各地領航教師,支持幾百所學校進行教育變革。學習共同體倡導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認同。

真正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營造學生可以安全地說出“我不懂”的課堂環境,營造溫暖、潤澤的傾聽關系,創設公平共贏的學習機會,給予學困生若無其事的優先權并同樣賦予高期待……在陳靜靜眼中,這就是學習共同體,它的核心愿景是保障每一個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權。

04

教師不是執行者,是研究者

這些年來推動學習共同體,陳靜靜表示,自己和教師們也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她把姿態放得很低,是幾位語文教師未出師的弟子,和教師交流也總是溫言暖語。 她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政策的執行者,而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實踐性知識的創造者。“這些年我們做的,都是把老師培養成真正有研究能力的人,然后讓他們去帶領改革。”

曾經,陳靜靜向許多有經驗的學者請教,教育改革在實踐中推進有什么困難。得到的回答是,一旦深入具體學科教學領域后,教育學者就無力繼續指導了,所以一些轟轟烈烈的改革過了三五年就沉寂了。這一問題如何破解?陳靜靜思考良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誰能及?一定是和學生們朝夕相處的教師們,是和教師們共事的校長們。”因此,陳靜靜選擇的路徑,就是把教師們變成研究者和改革的實踐家,讓他們引領一線的改革,自己則做好助力的工作。

最難的是思想的改變。教師們一開始都不相信陳靜靜的話:“我們怎么可能成為專家,我們成天就是‘搬磚’的。”陳靜靜把課堂觀察的數據、照片、錄像拿給教師們看,讓教師看到他們行動的每一步,看到所作的每一點改進帶來的效果,慢慢走上研究型教師的發展之路。

“一旦教師走上了正確的路,當他在課堂里體會到了跟學生一起探討問題是多么愉快,明白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多么重要,他自然不愿意回到老路。”陳靜靜表示,教師們之所以愿意持續不斷地進行變革,正是因為學習共同體真正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狀態。

05

擁有“螞蟻之眼”,親近教育田野

在寫博士畢業論文時,陳靜靜最初想寫“教師對教育政策的執行類型”。在理想主義者的構想中,國家政策已然明確,教師肯定會執行,只不過具體的實施路徑會有所不同。 但真正看到教師們的世界和生活之后,陳靜靜對他們產生共鳴,越來越能夠理解教師——為什么教師的實踐邏輯和改革方向很難做到一致。

陳靜靜如此感慨:“作為一個教育理論工作者,我常常在思考:理論研究究竟能給一線的教師們帶來什么?當我們沉浸在理論的構建中時,教育實踐中正在發生著什么?教育理論是高瞻遠矚還是一廂情愿?是對實踐的指導,還是與實踐兩張皮?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地在頭腦中盤旋,卻一直找不到答案。后來我終于明白,這并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邏輯思辨問題,任何學術的假設和推理都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走向真正的教育現場去一探究竟。”

佐藤學認為,教育研究存在三種視角。 “飛鳥之眼”,研究者高高在上,構建“高屋建瓴”的理論; “蜻蜓之眼”,研究者對實踐的關注是“蜻蜓點水”; “螞蟻之眼”,研究者盡可能地參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對教育現場進行深入考察,他們所做的不是所謂“科學”“客觀”的大型研究,而是對參與教學的一小部分人或事務進行深刻剖析,以求“小中見大”。

擁有“螞蟻之眼”,親近教育的田野,陳靜靜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我將根系深深地扎進土壤,在學校的沃土中吸收營養,同時也為這片土地貢獻著綠蔭”。她也明白,既要兼顧學術工作,還要沉到一線,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是,這對于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不算什么”。陳靜靜在一線教師和孩子們身上獲得勇氣和力量,她覺得,即便這一節課學生表現很糟糕,但是能知道他們為什么學不好,也是重大發現,這是書齋之中永遠無法觸摸的寶藏。

“少有人走的路往往通向成功。”這些年,每每看到在教育現實中苦苦求索的教師,看到為教育理想投身公益的年輕人,陳靜靜總是忍不住想跟他們多聊一聊,“就是想要告訴他們堅持理想、懷揣夢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現實中的任何不如意,都會因為理想火把的熊熊燃燒而讓人視而不見”。

— END —

來源 | 本文原刊于《教育家》4月刊第2期《陳靜靜: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在教育現場》、光明社教育家

作者 | 黃碩

設計 | 9y9

統籌 | 周彩麗

《教育家》雜志投稿郵箱:gmjyjzz@126.com

新媒體投稿郵箱:jyjzzxmt@126.com

延伸閱讀:

總書記的書單|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如何“陪”出優秀的孩子?掌握這些方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20個小方法簡單有效

彭凱平: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孩子們為何失去了?——家庭為什么需要積極心理學

央視紀錄片《高考》6集全,超熱血,看完我又可以了!

竇桂梅: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千的教師

李鎮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適合當老師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