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學校讀書活動日益豐富,但在采訪中,記者也感受到一些老師和家長的擔心。
“課外閱讀應該是課堂之外的‘補充劑’,但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網絡閱讀成為重要渠道,‘補充劑’變成了一把‘雙刃劍’。課外讀物本身就存在編寫良莠不齊的問題,現在有了網絡閱讀,這個問題更突出了。”武曉菲說,現在網絡上尤其是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多小短文或“一分鐘讀完一本書”之類的內容,如果習慣了這種快餐式閱讀,可能會消解孩子們沉浸式閱讀、深閱讀的興趣和專注力。
北京一名小學五年級老師告訴記者,班里有學生在寫讀后感時,讀的竟是網絡上的“霸道總裁救贖文”。“當時我給的評語是,建議多讀一些名著類文章。現在孩子接觸網絡的幾率增加,會接觸到一些言情小說網站,在班里會有三五個孩子組成的‘小團體’喜歡看。與此同時,學生在文學名著上的閱讀量參差不齊,前段時間一次關于四大名著的小測中,有不少學生只知道課內講過的內容,一旦涉及課外知識就答不上來了。”這名老師說。
一些老師、家長擔心孩子在三觀還未定型時,就受到網絡小說中一些不良內容沖擊。上海一名初二學生家長張女士說,有些作者為了吸引青少年眼球,不僅寫校園戀情,還有校園惡作劇、校園欺凌等內容。“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我很擔心這些內容會讓他們覺得很有意思,甚至想要去模仿。”
一些小學生成為“耽美”小說等的閱讀群體。北京一名五年級老師告訴記者,班里有孩子在微信朋友圈討論有關“耽美”小說的內容。記者在各類社交平臺搜索發現,目前關于“小學生看‘耽美’”在網絡上已有諸多討論,其中涉及對部分“耽美”小說中存在的色情描寫、傳遞不正確三觀的擔憂。
“如今的網絡文學往往融合了懸疑、科幻和情感等元素,學生難免會在網絡上接觸到或被這類書籍所吸引,做好課外讀物選擇、引導有講究。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孩子接觸三觀正、有溫度、文筆出色、內容輕松有趣的書籍,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學會用批判的思維和意識進行閱讀,吸取精華、摒棄糟粕,使孩子自身具備抵御外界風險誘惑的能力和品質。”馬永新說。
家校協同助力孩子“讀好書”
上海市教育學會聯合高校及第三方科技團隊2021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課外閱讀方面,12%的上海中小學生幾乎天天閱讀,6%的學生每天讀書時間超過一小時。
參與此項調查的一名負責人表示,團隊研究發現,時下在網絡閱讀和短視頻平臺、自媒體上的不良讀物和內容對青少年有較大吸引力。建議相關部門可進一步加強對教師、學校圖書管理員等的培訓工作,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指導和協助青少年閱讀,專業的社會力量也可在其中發揮作用,參與課件制作等一系列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曉云認為,網絡閱讀的鮮明特征是淺閱讀、碎片閱讀,但處在心智成長期的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初中生,閱讀還是要以紙質書為主,這不完全是習慣問題,更涉及讀、寫、算等基本學力的養成,學校和家庭應該更多鼓勵紙質閱讀、深閱讀。建議通過完善圖書審核與出版,以及優質圖書進校園、進書店等一系列機制,讓孩子能接觸到的書盡量都是好書,隔絕不良內容對孩子的影響。
“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并和家長共同守護有助于孩子閱讀的良好環境。對家長來說,學校推薦的一些名著,很多家長也未必讀過,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讀,而不是把大量時間花在刷短視頻上,既能鼓勵孩子,對家長自己也是一個提高。”武曉菲建議,相關部門可推出針對親子閱讀的指導性平臺和微課程,為家長提供親子閱讀的有效方法。
數字閱讀時代,電子書、電紙書等已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閱讀習慣之一,有聲讀物讓孩子閱讀經典的形式變得更多元、更有趣。廣州市第五中學副校長吳晶晶建議,學校、家長應該用好這些數字資源,做好書籍內容的甄別,而不是只拋給孩子一個平板電腦。通過與孩子共讀、分享讀書心得等方式,引導青少年閱讀經典,形成讀整本書的閱讀習慣。(新華社 記者金地 鄭天虹 吳振東 劉昊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