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磊 余明浩 圖/出版社供圖
人間四月芳菲盡,踏景覽書正當時。第28個“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羊城晚報社聯合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社長薦書”專題書單,為讀者精選了廣東近期出版的三本好書:《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無國之諜:以色列建國之際的秘密特工》《品讀嶺南·嶺南書法》,并分別請兩位社長撰寫了深度評語。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與世界的一場無聲的交流、親密的對話。為此,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還即將推出三本好書的共讀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親臨現場,與讀者共品書香。
“世界讀書日”是一次對于閱讀的提醒。打開一本好書,我們既能向外看見更開闊的世界,又能向內看見一顆與世界同樣寬廣的強大內心。
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推薦
《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
——走出文化“心虛癥”,重建文化自信
推薦語:一本屬于新時代的文化對話錄
一位文畫雙修的老文藝家,一位睿智博學的評論家——劉斯奮和林崗從文化、歷史、哲學、小說、藝術到審美理想,從先秦至現今,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然而在180年前,列強恃堅船利炮大肆入侵,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同時,也給中國的文化自信蒙上了一層陰影。
180年后的今天,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復興,重建文化自信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該如何看待鴉片戰爭失敗所帶來陰影?又該如何走出陰影、重建自信?兩位學者在《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中強調,今天已經到了要堅決走出這片陰影的時候,需回到自身的文化傳統之中,接續傳統,守正創新,真正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這是兩顆“聰明大腦”的精彩碰撞,是兩位文化名家的深刻對談。對談指出,文化自信包括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方面,并對此進行了文化根源的梳理。現代中國文化之所以值得自豪,就是因為它的精神氣質里灌注著硬骨頭精神。近現代中國雖然是現代化后進者,但保有民族脊梁的后進者終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想走出鴉片戰爭的陰影,必須以一分為二的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深入挖掘和繼承發揚其優秀的部分,為今天所用。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確立才能得到全方位的保證,才能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兩位學者眼中,傳統和現代從來不是一對非此即彼的矛盾體。林崗眼中的傳統,是一種文化精神,如同一條充滿生命力的大江大河,從古代奔涌而來,流淌在當代人的血脈里和生活中。深厚的文化傳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底氣所在,也是國際文化競爭中中國的獨特優勢。然而繼承傳統也絕非復古,而是要守正創新。繼承幾千年優良傳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追隨時代的步伐,繼續向前發展。創新,是推動發展的動力。
這是一部好讀的對話錄。兩位對談者將淵博學識與深厚學養藏匿于直白樸實的口語之中,去除堅硬的理論外殼,從現實經驗出發,觸及切近時代共鳴的種種議題: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藝術的底線、大團圓敘事、方言與漢字危機……
這也是一本屬于新時代的文化對話錄。記錄蕪雜的思考、新鮮的洞見、好奇的追問和自然流溢的感情,以新穎、接地氣的方式,將“文化自信”龐大命題與傳統文化深奧龐雜的內容梳理拆分,娓娓道來,傳達給新一代青年讀者。
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對話,為什么需要回溯傳統文化?在節奏過快的現代社會,這本書將帶領我們回到傳統中去尋覓智慧,接通古老中華文明之脈,覓得“文化自信”的終極答案。
【圖書簡介】
如何走出西方強勢文化籠罩之下的文化“心虛癥”?怎樣建構我們民族嶄新的文化認同?今天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和評論家林崗經過十個月的談話和整理,推出系列對談《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2022年5月29日起由《羊城晚報》和羊城派連載推送,備受學術界關注。
2023年4月,這組對談結集為《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對話錄記錄了劉斯奮與林崗關于“走出陰影”“談文化”“談藝術”“談中庸”“談審美理想”“談尚用”“談文質”“談文風”“談雅俗”“談小說”“談守正創新”共十一場對談,并收入了劉斯奮《從三教合流到四學融通》與林崗《現代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兩篇文章。
兩位對話者高屋建瓴,從歷史、思想、文化、藝術、審美、小說、文風、創新等諸多角度娓娓道來,反思我國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進程,指出當今要建構嶄新的文化認同,必須走出鴉片戰爭的陰影。兩位跨界通才式的學者,視野開闊,創見迭出,鞭辟入里,在走向民族復興、重建文化自信的當下,啟人深思。
【活動預告】
時間:4月22日 9:30-11:00
地點:花城文學院泊書店
廣東省作協、廣東省出版集團主辦,花城出版社、羊城晚報社承辦的“跨界追溯傳統,對話文化創新——《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新書首發式”,該書作者劉斯奮、林崗將在現場還原書中的精彩對談,分享背后創作故事并與評論家申艷霞對話,為讀者呈現灼見紛呈的思想碰撞。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肖風華推薦
《品讀嶺南·嶺南書法》
——系統認識嶺南書法特色,提升書法藝術鑒賞水平
推薦語:弘揚嶺南書法傳統,彰顯嶺南書法氣度
“嶺南·高度”系列叢書之《品讀嶺南·嶺南書法》由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主編,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陳志平、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葉金寶等書法評論家集體編撰。
該書以最具代表性的嶺南書法名家作品為切入點,精選宋代以來傳世書法名作三十余幅,從作品概況、書家簡介、作品釋文、作品品讀、時代背景、作品藝術價值與影響等不同角度進行賞析,配以書法高清圖與局部放大圖作詳細講解,蘊含廣博的文史知識、高雅的精神意趣、精微的筆法分析,帶領讀者輕松了解嶺南書法近千年發展脈絡,提升書法藝術鑒賞水平,體味嶺南書法精神。
該書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成果,也是廣東省委宣傳部主題出版重點項目之一,在通俗易懂的同時不失學術嚴謹性。閱讀該書,可讓讀者系統認識嶺南書法自身特色及其在嶺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學者葉金寶認為,書法品讀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無論老幼雅俗,都可就書法或某件作品,按照自己的喜好說道幾句,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法品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認字”的過程。但書法實踐上的進步,往往也伴隨著對作品、碑帖、文字演變等的深化理解和新的審美意識的建構而達到新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書法研習關鍵還在理解和品讀上。
而《品讀嶺南·嶺南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時代中嶺南人對世界的認知和審美,讀者可從書中品見歷史之廣博、精神之境界、筆法之精妙。本書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讀者可從歷史敘事角度,了解每幅書法作品產生的緣起,還有作者創作過程中發生的逸事、作品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作者的人生閱歷等各個方面,品味嶺南文化的煙火氣息。
第二,該書從藝術鑒賞角度,分析每幅書法作品的行筆風格、藝術手法、作品內涵等;從字形結構和空間營造,闡述作品表現的獨特的精神氣質,令人回味無窮。在此基礎上,構筑嶺南文化的高雅格調,構建當代書法品讀的敘事方式。
第三,在書法品讀敘事方式的建構方面,該書不僅立足于小,而且還著眼于大。本書作者大多具有廣博的文史知識,對一些細節的揭示,為讀者認識嶺南歷史和中國文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同時能注重從精神層面來解析作品,而且論述都較為恰當;本書作者大多久染翰墨,在筆法上體會頗深,故能將所選作品的精微筆法充分地予以揭示,往往能切中書學本體,給讀者以啟迪。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傳統文化的基石,如燈塔一般,帶領世人窺見中華傳統文化的瑰麗之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道:“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書法之道,始終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之間求索,《品讀嶺南·嶺南書法》或可使人得見書法之堂奧,或可成為書法研習者的良師益友。
【圖書簡介】
《品讀嶺南·嶺南書法》由資深書法研究者擔綱,帶領讀者在精美圖文中深入“品讀”自古至今嶺南書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直觀領會嶺南書法的獨特魅力,得見書法之堂奧。
該書三十多篇文章分別由二十余位當代知名書法評論家完成,立意和體例設置新穎,分別從歷史文化與藝術鑒賞兩個角度展開。其中既包含對書法作品的宏觀敘事,如作品概況、時代背景、書家簡介、作品釋文、流傳軌跡等;也包含微觀敘事,如筆法、結構、謀篇、氣韻等,格調高雅亦不失學術嚴謹性。
書中配以近百幅高清珍貴的書法作品圖及局部細節放大圖,并有圖釋作詳細講解,圖文并茂,文字清麗,可成為書法研習者的良師益友,亦可讓讀者系統認識嶺南書法自身的特色,提升讀者書法藝術鑒賞水平。
書中品讀內容包括如白玉蟾草書《足軒銘》詩卷、陳獻章行書《慈元廟碑》、黎民表草書《題張野仙〈天臺山圖〉歌》手卷、天然函昰行書《七言律詩》、屈大均行草《七言詩》、陳恭尹隸書《七言詩冊》、朱次琦行書《贈友人聯》、陳澧篆書《詩人上士》對聯、康有為草書《人天廬落成題詩四章》手卷、商承祚書《甲骨文立軸》、麥華三小楷《洛神賦》等。該書同時也是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歷代書法資料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21JZD044)成果、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題出版重點項目之一。
【活動預告】
時間:4月23日 9:30-16:30
地點:嶺南文化藝術館
廣東人民出版社將舉行“嶺南·高度”系列叢書——《品讀嶺南·嶺南書法》《品賞嶺南·潮繡》新書發布會暨嶺南書法研究與傳播發展戰略研討會。傳承嶺南文化記憶,帶領更多讀者關注嶺南文化、走近嶺南文化。
《無國之諜:以色列建國之際的秘密特工》
——被歷史遺忘的四位間諜的故事
推薦語:了解以色列動蕩靈魂的一扇窗口
《無國之諜:以色列建國之際的秘密特工》是廣東人民出版社知名社科產品線“萬有引力”書系今年出版的第一本書,講述了四個出身于市井的中東猶太青年,于以色列建國前后的二十個月中,偽裝潛伏于阿拉伯人之間的間諜生涯。
這是一段引人入勝的間諜故事,講述了蜚聲世界的以色列諜報機構薩摩德出人意料的寒微開端。但這又不僅僅是一個間諜故事,更是猶太復國運動的一個精妙隱喻,是打破以色列歷史敘事的西方中心主義神話、了解以色列動蕩靈魂的一扇窗口。
在1948年前后,歐洲的同胞帶著美好的理想和激昂的斗志、高喊著鼓舞人心的口號自西方而來,要結束猶太人千年的離散,建立先祖傳說之中的故土。在猶太復國主義理想圖景的感召下,這些來自市井的中東青年,為了尋求自己乃至整個猶太民族的某種確定性,為了一個能主宰自己命運的未來,選擇投身于一項前途未卜的事業,將最質樸的忠誠奉獻于一個尚不存在的國家。
然而,當猶太人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應許之地”,當書中四位青年第一次踏入以色列這個國家時,一切似乎與他們想象中的又有些許不同。
建國之初的以色列,是屬于歐洲猶太人的。膚色、語言和文化程度的差異,讓他們與來自異鄉的同胞格格不入,只能游走在社會邊緣。在以色列建國的神話中,“黎明”分部也仿佛只是一場演示帶有阿拉伯風情的篝火晚會,以滿足帕爾馬赫其他部隊對阿拉伯世界的好奇與想象的跳梁小丑。“黎明”分部的戰士們身為猶太人,顯然并不屬于阿拉伯世界,但置身于名為“同胞”的人群中,置身于這個剛建立的國家時,他們卻同樣感到陌生,同樣不被接納。在關于這個國家的歷史敘事中,他們更只被輕慢地當作一個無關緊要的注腳,被寥寥幾筆草草帶過。
然而如今,經歷了七十多年的繁衍生息,中東猶太人已經占據了以色列人口中的50%以上,而剩下的那一半人,也大多出生在這片從前只存在于傳說之中的“故土”,不再保有流浪歐洲的記憶與烙印。這個國家正在不可回避地褪去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顯露出其來自東方的一面。這本書中那四個出身于阿拉伯世界的猶太青年在以色列建國前后的動蕩之中所經歷的傳奇人生,正是反映了這一面的根源與縮影。馬蒂·弗里德曼從另一個獨特角度展示了猶太民族與以色列這個國家的過去,也揭示了像他這樣活在當下以色列的猶太人仍在面對也不得不面對的、將影響整個國家與民族未來的問題:“我”,是誰?
【圖書簡介】
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摩薩德,是與美國中情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和英國軍情六處齊名的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難以想象的是,這樣一個聲名赫赫的機構,卻發端于一群出身寒微、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諜報工作訓練的中東猶太人。他們來自猶太民兵組織哈加納的精英部隊帕爾馬赫,因為膚色、外貌和生活習慣、習俗都迥異于來自歐洲的同胞而被單獨編隊。而后,他們用另一個在希伯來語中的詞“黎明”來命名。
《無國之諜:以色列建國之際的秘密特工》一書中的四位主角,就是摩薩德的前身“黎明”分部的成員。
在1948年1月到次年8月這20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幾度往返于海法和貝魯特這兩座戰火中的港口城市,憑借與阿拉伯人無異的外貌,小心翼翼地模仿著阿拉伯人的行為,把自己變成“像阿拉伯人的人”,成為了以色列的第一批間諜。
作者馬蒂·弗里德曼以記者的敏銳和優秀專欄作家的文筆,從對當時唯一尚在人世的間諜以撒·索山的追蹤采訪,以及大量關于那段歷史的口述、筆錄、回憶錄和檔案文件里,找到了這四位年輕間諜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跌跌撞撞的故事,也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打開了一扇理解猶太人與以色列這個國家過去與未來的窗口。
【活動預告】
時間:4月21日 19:30-21:00
地點:方所廣州店
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將舉辦《無國之諜:以色列建國之際的秘密特工》共讀活動:“走進歷史的煙塵”——以色列建國前后的隱秘故事。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副教授、中東研究中心主任曾記,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肖瑜,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趙萱,會帶領大家通過四個“小人物”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探尋以色列的建國傳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