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一民《日本二次會》(16)麥田守望者的逝世以及盜版書販的“守望精神”

日期:2023-04-13 11:44:5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此文第一段對字義的分析十分有趣。世上盡是一些望文生義的怪事!如:“某某球隊打出水平”,水平如何打出去的呢?又如:“我們要恢復一下 疲勞”, 請問,疲勞越恢復不是越疲勞嗎?又如:“大家都出來曬太陽”,這到底是你曬,還是太陽自己曬? 人世間的怪事真多矣。哈哈!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成為作家:就是像塞林格那樣說話

來源:中國作家網//現代快報 | 陳曦 張垚仟 2019年03月25日。

3月19日,馬特·塞林格與葉兆言、汪政在南京先鋒書店對談 牛華新/攝

今年是塞林格百年誕辰,譯林出版社首次整體推出塞林格作品集,作家之子馬特·塞林格受邀巡游中國,跨越北京、上海、蘇州、南京、成都五地,為父親的作品吆喝。在南京,馬特·塞林格與作家葉兆言、評論家汪政等進行了對談。葉兆言說,“我想我后來能夠成為作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發現我們可以像塞林格先生那樣說話。”

葉和/拍攝

1

在寫作生涯的某個時刻,塞林格決定不再把他的短篇小說以選集的形式再版。然后,他規定他在1951年到1963年間出版的四本書,只有在下列條件下可以繼續以平裝書再版:除了樸實的封面封底以外就是正文,別的一概不要——

沒有封面上的廣告說明,沒有封底上的溢美之詞,任何地方都沒有作者的傳記性信息,沒有出版商為賣書和宣傳作家作品的花哨包裝。

最后,在1965年以后,雖然他不時有反常規地告訴公眾他還在繼續寫作,但他停止在雜志上或者以書本的形式發表作品。通過這樣做,塞林格得到了反常的名氣:他成了一個寫作但不再發表的著名作家。

今年是塞林格百年誕辰,譯林出版社整體推出塞林格作品集,包括《麥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蘭妮與祖伊》《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四部作品。

這是塞林格作品簡體中譯本第一次在塞林格基金會指導下結集出版,裝幀設計嚴格保持了塞林格作品的純粹性——沒有腰封,沒有作者頭像,沒有評論家絮絮叨叨的解讀和點評,甚至封面不出現譯者的名字。

據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介紹,《麥田里的守望者》最早于1962年傳入中國,當時作為內部資料批判學習。在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之前,塞林格作品流布甚廣,但都未經授權,直到1997年,譯林出版社正式推出經過授權的中文版,由施咸榮擔任翻譯。

2007年,國內外國文學市場進一步發展,譯林出版社邀請孫仲旭重新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孫仲旭先生的譯文,應該說更符合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語言簡潔,節奏感強,某種程度上更能體現塞林格作品的原意。”

2016年,譯林出版社又購入了塞林格另外三部作品的版權,計劃于塞林格百年誕辰之際整體推出。至此,譯林成為塞林格作品集國內的獨家出版方。

中青年塞林格

2

將各個版本《麥田里的守望者》在豆瓣讀書條目中長長短短的評論統計一下,大約有十五萬條。時至今日,仍然不斷地有人將這本書標記為“想讀”“在讀”或者“讀過”,并且附上自己或長或短的評論。這些與其說是書評,倒不如說是讀者在抒發人生某個階段中與主人公霍爾頓的共鳴。

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第二版本的譯者、已故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在評論里寫的那樣,“16年前,上大二的我從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的原版,一讀之下,竟與書里的主人公霍爾頓有息息相通之感,他的憤怒就是我的憤怒,他的迷惘正是我的迷惘,他的歡樂也是我的歡樂。此后,我把這本書視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感情很深。”

小說自1951年出版以來,無數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年輕人體會著和霍爾頓相同的憤怒、迷惘和喜悅。所有人都曾經年輕,所有人必將老去,成長的陣痛不盡相同,有些人順利地成長了為“大人”,而有些人則因成長而迷惘痛苦。

你越是活得真誠,越是想還原簡單的人際關系,這種悲傷的感覺就越強烈,持續的時間也會越久。對社會偽善的反抗,對理想遙不可及的失望,甚至對人生意義的懷疑,這一切近似于哲學層面的問題,并不是一個被開除的16歲的霍爾頓所能參透并解決的。實際上,就算到了46歲也照樣會為這些問題困惑,因而很多人成年后重讀此書,仍能夠引起強烈的共鳴。

今天,塞林格信徒們會津津樂道于他的《九故事》,其中《抓香蕉魚最好的日子》《為艾斯美而寫——有愛也有污穢》《泰迪》這三篇小說,已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他的《弗蘭妮與祖伊》——兩部中篇小說的合集出版后,成為引人注目的出版大事,以至于《時代》周刊將塞林格放上了封面。但塞林格終究以《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書作者而長存于世。

作家葉兆言說,“我想我后來能夠成為作家,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我發現我們可以像塞林格先生那樣說話。”評論家汪政說,在他做老師的時候,禁忌比現在多很多,但他還是向學生們推薦了《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是一本值得用一輩子去讀的書,你現在遇到的問題,也許在你以后的歲月里會自然而然解決。”

老年塞林格

3

毋庸置疑,這薄薄一本小說給塞林格贏得了巨大的聲名。塞林格經常能碰到打扮成霍爾頓樣子的書迷徘徊在他家樓下。或許這些騷擾讓他不堪其煩,從《麥田里的守望者》第三版開始,塞林格就把封面上的作者照片撤下了,然后買了一塊90多英畝的土地,到新罕布什爾州的鄉下隱居了起來。

通過與他的讀者群隔離,塞林格確保了他與公眾進行的任何接觸都值得媒體報導——他去雜貨店的照片登上了《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報道了他出現在戰友會退伍軍人聚會的消息。有人說,塞林格因為不想出名反而出了名。

2000年,塞林格女兒瑪格麗特未經父親同意出版的回憶錄《夢幻守望者:我的父親塞林格》中,塞林格被描述成一個有著諸多怪癖并且自私冷漠的父親。

但作家之子馬特·塞林格在接受現代快報采訪時直言,姐姐所寫的并不是事實。“她(瑪格麗特·塞林格)這本書出版以后,我在《紐約時報》上面寫道,我對家庭的印象跟我姐姐的是很不一樣的。我覺得她寫的很多東西其實不是真實的,她看到的現實跟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那可能是她看到的這個版本,她有權這樣寫。我們有所謂主觀的事實,但沒有這種客觀的事實。我覺得我從父母那里已經得到了我想要的和我需要的東西,我很愛我的父母,可能我的姐姐并不這么想,我對她真的感到很遺憾。而且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做了一些對我們關系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她的這種形式是比較偷偷摸摸的,然后呢,我媽媽問她為什么她需要照片的時候,她給的理由也是騙人的。不過這些都是往事了,我現在也祝我的姐姐一切都好。”

在馬特的眼中,父親塞林格是一個有趣、幽默且富有愛心的人。“他有很好的跟小孩相處的能力,我在其他人身上都沒看到過這樣,比如說6個月、2歲,甚至是13歲到16歲的這種青少年,他都能跟這些小孩處得很好。在我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我也看到我的父親在超市里面,跟陪著母親購物的小孩相處得很愉快。”

但他也很慶幸,“我沒有像我父親那么憤世嫉俗,那么具有批判性。”

馬特·塞林格:我很慶幸沒有像我父親那么憤世嫉俗

讀品:

你最喜歡的父親的作品是《祖伊》,能說說理由嗎?

馬特·塞林格:

我認為這本書《祖伊》是我父親的代表作,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因為我在讀《祖伊》的時候,我能最清晰地聽到我父親的聲音,而且我也認為這本書回答了很多問題,它是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因為它講到的是靈性、宗教,我們如何在不失去自我的情況下在這個世界中生活,我非常喜歡那個胖女人的角色。

讀品:

當你跟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給你最多的忠告是什么?

馬特·塞林格:

我覺得他對我的忠告是,他鼓勵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一些權威,并且我要對我自己找到的問題答案滿意,而不是相信一些比較淺顯的、別人的權威的見解。在我非常年輕的時候,他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可能當時太年輕了,還不能懂得他這個話的真諦。他當時關心的不是我的成績,而是我讀怎樣的書,我老師的形象,以及我在學校學到怎樣的東西。當時我才四五年級,年紀太小了,他會問我,我的老師是不是很好?他教了我怎樣的知識?他們說話的時候是不是帶有智慧?你想當時我才四五年級,我還不知道智慧是什么,所以我當時沒有理解他這個話。他告訴我,你其實應該在其他地方去尋找你的智慧,不僅僅是從你的父母或者老師那里得到這種智慧,這跟知識是很不一樣的。我覺得他給我的忠告就是,你在學校學的東西,或者說求知,跟真正的智慧是有區別的。

讀品:

據報道你將出版所有塞林格未公開的作品,但是有一部分賽林格粉絲會覺得這并非作家本人的心愿,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馬特·塞林格:

一些粉絲?什么樣的粉絲。

讀品:

一些塞林格粉絲還是比較狂熱的吧。因為如果要發表,可能作家生前也就拿出來發表了。

馬特·塞林格:

你知道瘋狂的人會做瘋狂的事情。我父親其實已經告訴了他真實的想法,而且這些“作品”不是“書”。他們說,我父親在他生前并不想讓這些書出版,因為他覺得那個時候來說,這些作品實在是太具有顛覆性了,因為我父親是一個比較內向、比較沉穩內斂的人,那個時候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對他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他用的詞是“地獄一樣的”,如果這些書出版以后。所以他覺得,他死之后不用再去管這些書的一些評價和反響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所以他已經告訴過我,我可以在合適的時期出版這些書。

馬特·塞林格

馬特·塞林格 1960年生,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著名演員與制片人,曾主演過《美國隊長》與《菜鳥大反攻》,出演過多部電視系列劇和百老匯戲劇。《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J.D.塞林格與心理學家克萊爾·道格拉斯之子,塞林格基金會負責人,秉承塞林格遺愿,全面負責塞林格作品出版與整理工作。

(本篇完)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