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Coloncapsuleendoscopyin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asystematicreview
Nature子刊:巴雷特食管的無創診斷新方法NatureMedicine——[36.13]
①開發一種可收集胃頂部、食管及口咽表面的上皮細胞的裝置——Cytosponge-TFF3,作為內鏡檢查的非侵入式替代方法,用于巴雷特食管的檢測;②收集812名患者的樣本,100名作為訓練集,187名用于校正,525名作為驗證集;③基于深度學習的VGG-16網絡可較準確地診斷出巴雷特食管患者(AUC=0.88),敏感度及特異性分別為72.62%及93.13%,而病理專家的診斷敏感度及特異性分別為81.7%及92.7%;④在1519名患者的隊列中,可降低病理專家57%的工作量。
【主編評語】
Nature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結合一種無創細胞收集裝置(收集胃、食管及口咽的上皮細胞)及深度學習算法,可較準確地對巴雷特食管(食管腺癌的主要前兆)進行診斷。在實際操作中,該方法可降低病理專家約57%的工作量。(@szx)
【原文信息】
Triage-drivendiagnosisofBarrett’sesophagusforearlydetectionofesophagealadenocarcinomausingdeeplearning
NatureReviews:一文讀懂腫瘤肝轉移(綜述)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40.689]
①腫瘤肝轉移分四步:微血管期、血管生成前期、血管生成期及生長期;②腫瘤細胞首先進入竇狀毛細血管,隨后肝星狀細胞產生細胞外基質為腫瘤遷移提供支架,接著Kupffer細胞促進血管新生,最后免疫細胞被招募但因多種機制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③肝細胞、腫瘤細胞及免疫細胞通過復雜互作調控腫瘤肝轉移;④超聲、CT、MRI及PET等影像學手段是腫瘤肝轉移的主要診斷方式;⑤手術切除仍是可切除腫瘤肝轉移的主要治療手段,而肝移植的作用仍有爭議。
【主編評語】
肝臟的豐富血流供應為腫瘤轉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30-50%的結直腸癌、30-40%的胰腺癌、5-40%的胃癌、6-38%的乳腺癌、10-20%的皮膚黑色素瘤、20-46%的神經內分泌瘤、17%的小細胞肺癌及4%的非小細胞肺癌可發生肝轉移。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總結了各類可能發生肝轉移的腫瘤,并討論了腫瘤肝轉移各階段背后的細胞與分子機制,以及腫瘤細胞、肝細胞與免疫細胞的互作在肝轉移中的調控作用,最后介紹了現有的腫瘤肝轉移的診斷及治療方式。(@szx)
【原文信息】
Livermetastases
Cell子刊:抗大腸癌,一種細菌或有奇效?CellHostandMicrobe——[15.923]
①天然和適應性免疫信號分子TAK1在髓系細胞中的缺失使小鼠對DSS誘導的結腸炎和結腸癌具有抵抗力;②Tak1ΔM/ΔM小鼠菌群發生改變,可促進IL-1β和IL-6信號通路,從而誘導腸道保護性Th17細胞增加,并抵抗結腸炎和結腸癌;③Tak1ΔM/ΔM小鼠菌群移植可對抗結腸炎或CRC;④內臟臭氣桿菌在Tak1ΔM/ΔM小鼠中富集,可誘導腸道Th17細胞發育,并使野生型小鼠對結腸炎和CRC具有抗性。
【主編評語】
微生物群在調節結腸炎和結直腸癌(CRC)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還不清楚微生物群是如何對這些疾病狀態產生保護性免疫的。最新發表在CellHostandMicrobe的研究發現,髓系細胞中特異性TAK1缺失的小鼠可完全抵抗結腸炎和結腸癌,該小鼠的微生物群可誘導腸道Th17細胞并給予保護性免疫。該研究強調,髓系特異性TAK1缺失的小鼠中富集的內臟臭氣桿菌是一種單一的保護性菌株。(@楂小夭)
【原文信息】
Microbiotaregulateinnateimmunesignalingandprotectiveimmunityagainstcancer
Nature子刊:IL-11+成纖維細胞促進結直腸癌發展NatureCommunications——[12.121]
①CAC小鼠及非結腸炎結直腸癌小鼠的腫瘤中存在一群IL-11+成纖維細胞,敲除IL-11Rα1或IL-11可抑制結直腸癌發展;②DSS誘導小鼠結腸炎及成纖維細胞的IL-11表達;③IL-11+成纖維細胞表達細胞增殖及組織修復相關基因,MEK/ERK通路與IL-11上調相關;④IL-11通過磷酸化STAT3誘導結腸成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活化;⑤結直腸癌患者的結腸組織中IL-11+細胞富集,IL-11表達與預后較差相關,IL-11+成纖維細胞中富集的部分基因與無復發生存期較短相關。
【主編評語】
IL-11是IL-6細胞因子家族中的成員,可能參與腫瘤發展。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結腸炎相關結直腸癌(CAC)小鼠、非結腸炎結直腸癌小鼠及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中,均可觀察到一群IL-11+成纖維細胞。機制上,IL-11+成纖維細胞可表達與細胞增殖及組織修復相關的基因,且其分泌的IL-11可通過磷酸化STAT3以激活結腸成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結腸IL-11+細胞富集,而IL-11的表達與較差的預后相關,而IL-11+成纖維細胞中富集的部分基因表達也與較短的無復發生存期相關。(@szx)
【原文信息】
Interleukin-11-expressingfibroblastshaveauniquegenesignaturecorrelatedwithpoorprognosisofcolorectalcancer
Lancet子刊:新輔助化療聯合標準方案,可延長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的無病生存期TheLancetOncology——[33.752]
①461例活檢證實的局部晚期(cT3或cT4M0)直腸癌初治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為新輔助化療(FOLFIRINOX)+標準方案(同步放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輔助化療),對照組為標準方案;②新輔助化療組患者中,92%完成了6個周期的治療;③中位隨訪46.5個月,新輔助化療組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為76%,顯著高于標準治療組患者的69%(HR=0.69);④在整個治療期間,新輔助化療組患者與標準治療組患者的3-4級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27%及22%。
【主編評語】
TheLancetOncology上發表的一項3期臨床試驗結果,在461例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中發現,相比于標準治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前進行同步放化療,術后進行輔助化療),標準治療+新輔助化療(FOLFIRINOX方案)可顯著增加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且對輔助化療的耐受性更好。(@szx)
【原文信息】
NeoadjuvantchemotherapywithFOLFIRINOXandpreoperativechemoradiotherapyforpatientswithlocallyadvancedrectalcancer(UNICANCER-PRODIGE23):amulticentre,randomised,open-label,phase3trial
更年期激素治療或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Alimentary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7.515]
①納入來自瑞典的290186名接受更年期激素治療(MHT)的女性,及870165名未接受MHT的女性;②在中位隨訪7年期間,與未接受MHT的女性相比,接受MHT的女性的結腸腺癌及直腸腺癌風險降低(OR分別為0.67及0.66);③僅接受雌激素治療(E-MHT)或同時接受雌激素與孕激素治療(EP-MHT)的女性的結腸腺癌及直腸腺癌風險均顯著降低,且相比于正在治療者,過去治療者的風險降低更多;④口服與經皮MHT有著類似的結果。
【主編評語】
Alimentary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上發表的一項隊列研究結果,在超過100萬名瑞典女性中發現,更年期激素治療(包括雌激素或雌激素+孕激素)與更低的結直腸癌風險相關。(@szx)
【原文信息】
Menopausalhormonetherapiesandriskofcolorectalcancer:aSwedishmatched‐cohortstudy
Nature子刊:RAC1B或可作為結直腸癌治療的新靶點NatureCommunications——[12.121]
①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RAC1B表達顯著升高,且與腫瘤晚期、淋巴血管侵襲、轉移及更短的無病生存期相關;②RAC1B的過表達與WNT信號通路活性上調相關;③在結直腸癌小鼠模型中,RAC1B的缺失可抑制腸道腫瘤發生,并降低WNT信號通路活性;④RAC1B與EGFR信號通路中的多個核心組分互作,對于有效地激活EGFR信號通路是必需的;⑤在患者來源的EGFR抑制劑耐藥性的結直腸癌肝轉移類器官中,RAC1B的缺失可使其對西妥昔單抗治療敏感。
【主編評語】
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RAC1B表達上調,且與較差的預后密切相關。機制上,RAC1B可通過與EGFR信號通路中的核心組分互作,且對于EGFR及WNT信號通路的激活是必需的。在EGFR耐藥性結直腸癌肝轉移的類器官模型中,RAC1B的缺失可使其對EGFR抑制劑重新敏感。該研究結果提示,RAC1B或是結直腸癌的潛在治療靶點,可能改善EGFR抑制劑的臨床療效。(@szx)
【原文信息】
RAC1BmodulatesintestinaltumourigenesisviamodulationofWNTandEGFRsignallingpathways
BRAF突變轉移性結直腸癌的管理(綜述)AnnalsofOncology——[18.274]
①BRAFV600E突變mCRC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僅11個月,對標準治療應答較差;②約2.2%的mCRC患者存在非V600EBRAF突變,預后較好;③建議所有mCRC患者對腫瘤組織的RAS及BRAF突變進行鑒定;④BRAF突變mCRC的標準一線療法為化療(FOLFOXIRI:5-氟尿嘧啶、甲酰四氫葉酸、奧沙利鉑、伊立替康)聯合貝伐珠單抗;⑤一線治療進展后建議聯用encorafenib(BRAF抑制劑)與EGFR單抗(西妥昔單抗或panitumumab);⑥PD-1單抗、PI3K抑制劑等聯用方案正在試驗中。
【主編評語】
BRAF突變(主要為V600E突變)發生在約10%的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中,且與較差的預后相關。AnnalsofOnc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現有指南中針對BRAF突變mCRC的治療方案,并討論了最新的臨床試驗進展。(@szx)
【原文信息】
ManagementofBRAF-mutant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areviewoftreatmentoptionsandevidence-basedguidelines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25|哪些食物抗炎?代糖有何新知?2綜述詳細列舉
04-24|調代謝/助睡眠/戰心血管病,6文關注吃的大學問
04-23|30分綜述特別聚焦:腸神經膠質細胞
04-22|楊朝勇/王煒等20分綜述:"看到"腸道菌?妙招各顯神通
04-21|3篇重磅綜述:聚焦生物鐘 微生態 代謝穩態
04-20|黃秀娟等Microbiome深探:新冠患者的腸道病毒組特征
04-19|藥物+機制多點突破:9文一覽近期大腸癌新進展
04-18|多吃蘑菇能防癌?食 病研究啟示多多
04-17|53分期刊聚焦腸癌年輕化:探明機制,刻不容緩
04-16|今日Science:保護腸道黏液屏障,新型杯狀細胞被鎖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