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級別的明前龍井,不如五百塊的壽眉好喝,高端茶都是智商稅?

日期:2023-04-13 11:44:5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在這背后,說來復雜。

《2》

一、價格貴不代表品質好

買春茶,要明確一個前提。

品質出色的好茶,價格肯定不便宜。

幾百塊只能買一兩、二兩的情形很常見。

絕非9.9元包郵,幾十塊就能入手一大包。

但是,反過來看,花了高價去買茶,未必能挑到尖貨。

因為這在背后,還有不少價格虛高,劣質茶高價賣的情況。

如果自己不懂茶、更不懂春茶行情,隨便從網上某家小店,或者逛直播間時看到春茶優惠促銷,就直接爽快掏腰包,買了1000多的明前龍井回家。

等到收到貨,才后知后覺,自己買到手的茶買虧了。

雖說是明前茶,但外形一點兒也不細嫩,里面有不少寬大葉子。

同時,茶香寡淡,聞不出明顯的蘭香、嫩香、清香。

喝茶入口,也沒有嘗到傳說中明前龍井的極致鮮爽感。

咽下茶水,沒有茶香留駐,更沒有回甘生津。

總之,整個試茶體驗,平平無奇,毫無看點。

用這樣一款明顯踩坑買虧的明前龍井,對比一款極具性價比的高山壽眉。

顯然是后者更物有所值!

《3》

二、綠茶、白茶不具絕對可比性

茶圈當中,每個人的喝茶口味都是個性化的。

青菜蘿卜,各有所好。

有的人,只喝綠茶。

哪怕遇上再貴的名山頭普洱,再天價的武夷巖茶,也是喝不慣,認為沒有平常自己喝的口糧綠茶好。

有的人能接受老白茶、紅茶、大紅袍、鳳凰單叢,但始終不愛綠茶。

哪怕近期收到別人送來的高等級明前早春綠茶,也是覺得茶味淡,不喜歡。

有的人,飲茶選項單一化,只喝巖茶。

平日在茶桌上泡茶消遣,經常是水仙、肉桂、大紅袍等各式巖茶換著喝。

偶爾心血來潮時,也僅是喝幾次巖茶圈內的品種茶。包括瑞香、金牡丹、白雞冠、素心蘭等。

其余茶類,一概不沾。

還有的人,就愛換著方式去喝白茶。

工作日上班時,用玻璃杯泡上近3年內的白牡丹或者春壽眉,清爽提神,調整工作狀態。

等到平時有空,休閑居家時,多數是用白瓷蓋碗逐次沖泡,慢慢細品每一道茶水的茶香、茶味層次。

心血來潮時,還會將老白茶煮著喝。

翻出家里的電陶爐與煮茶壺,簡單整理一番,提前備茶,洗凈茶具,就可體驗煮茶的快樂……

總而言之,喝茶口味這件事,沒法一刀切。

世人都認可的,市場價值高昂的,外形細嫩出色的明前龍井,泡給一位只愛喝白茶的客人喝,對方未必能喜歡。

還不如煮上一壺陳年壽眉,更能投其所好!

《4》

三、明前龍井是不是茶味偏淡?

從四月到五月,近段時間不少早春綠茶迎來集中上市期。

明前西湖龍井、明前洞庭碧螺春、明前安吉白茶……

但從茶圈內看到的反饋看,有不少茶客在喝茶后,對這類明前綠茶的評語很相似。

“味道太淡了,茶味不夠濃郁。”

“用細芽嫩葉制成的春茶只是外形好看,茶味不夠濃,泡起來也不夠耐泡。”

“送禮才需要選嫩芽,自己喝的茶葉沒必要選明前芽尖做成的,又貴又沒有性價比……”

話說,明前綠茶是否存在茶味淡、不濃郁、不耐泡的缺點呢?

個人并不認可。

真正的好茶,茶味絕對不會淡。

泡茶喝,不是茶味喝起來濃苦、苦澀、濃重不堪的,才算有味道。

一流好茶葉,刺激性不能太強,以溫和、鮮爽、有潤澤感為貴。

產區環境出色,采茶等級高(外形足夠細嫩),再加上后期精湛的制茶工藝。

最終制出來的優質明前茶,茶味以“鮮”為主。

茶香清鮮多元、清新動人。

茶味清甜、鮮爽、鮮味十足,滿口留香,爽口無比。

咽下茶水后,喉間依舊泛著鮮甜與回甘。

這樣的茶,怎么能用“淡”字來形容?

《5》

四、大葉片制成的壽眉,是不是沒有高級感?

白茶圈內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再次重申,壽眉并非低端劣質茶代表。

雖然在采茶時,壽眉是用茶樹嫰梢的一芽三葉、四葉為原料。

乍一看外形,略顯粗獷。

和白毫銀針相比,多了葉片與茶梗,并且芽頭偏瘦。

和白牡丹相比,葉片數量更多,葉片表面蠟質層更明顯,葉背白毫較稀疏,茶梗長度與粗壯度都粗獷了一截。

單看干茶外形,壽眉的確不討喜。

但泡茶后,優質高山壽眉能帶來不少茶味驚喜。

春壽眉,花香清麗,草藥香與竹葉香明顯,不時還有毫香出現。

喝起來依舊延續著春茶的鮮爽本色,但和白牡丹相比,茶湯更多了一份柔潤質感。

秋壽眉,尤其白露、秋分時節的壽眉,甜花香動人,粽葉香清揚。

泡出來的茶湯膠質明顯,湯感醇厚。

這背后得益于生長期充裕,梗葉內部能積攢下更多茶味物質。

從而形成了又香、又醇厚、又細膩的美妙滋味。

新茶清醇之余,不失多元茶香變化。

存成老白茶后,不論散茶餅茶,老壽眉都是極受一眾茶客歡迎的存在。

陳年壽眉的茶湯,醇厚飽滿,滋味感很豐富。

這樣的茶若是隨便因為它的葉片寬大,就平白歧視它是低端劣質茶,沒有高級感,未免太片面!

《6》

明前龍井,是綠茶。

大葉片的壽眉,屬白茶。

它們在六大茶類里,屬于不同的陣營。

由于起點不同、茶類不同、采茶標準不同、制茶工藝不同、甚至市場售價都不一樣。

喝茶時,兩者沒有絕對可比性。

從這件喝茶小插曲,不難想明白一個道理。

買茶喝,買春茶不是非買明前茶不可;

買茶喝,原料細嫩并不代表品質好;

買茶喝,看似高價背后,茶味表現未必理想。

如何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那杯茶,還是那句話。

拋棄外在噱頭,多看實質內容。

唯有喝過、試過,買茶才能少走彎路。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